我为什么对短剧反感

打开手机 APP,总能被 “三集逆袭、十集暴富” 的开屏短剧推送广告精准包围;刷短视频时,“赘婿觉醒、总裁追妻” 的浮夸片段更是无孔不入。作为一种近两年爆火的内容形态,短剧以 “单集 2 分钟、全集 30 分钟” 的碎片化模式,收割着数亿用户的注意力。但在这场全民狂欢中,我却始终对短剧保持着距离,甚至生出几分反感 —— 这种反感并非源于对新生事物的排斥,而是源于其对内容创作规律的背离,对观众审美与价值观的透支。

短剧最让我不适的,是其对 “爽感” 的病态追逐,以及由此衍生的套路化叙事。几乎所有头部短剧都遵循着一套可复制的 “工业配方”:主角开篇必遭极致羞辱,可能是被丈母娘当众掌掴,或是被同事诬陷丢工作;随后必然触发 “逆袭开关”,要么是隐藏的富豪身份曝光,要么是获得超能力或祖传秘籍;最终用短短十几集完成 “打脸反派、抱得美人归” 的闭环。这种 “先抑后扬” 的叙事逻辑本无可厚非,但短剧将其简化成了毫无逻辑的 “情绪过山车”—— 主角的困境无需铺垫,逆袭无需过程,反派的溃败更是如同儿戏。去年某部爆款赘婿短剧里,主角前一秒还在工地搬砖被嘲笑,后一秒就掏出黑卡买下整栋大厦,这种割裂的剧情不仅无法带来真实的爽感,反而像强行灌输的 “精神麻药”,让人在短暂的情绪刺激后,陷入更深的空虚。 更令人警惕的是,短剧为了留住观众,往往在价值观层面不断触碰底线。为了制造冲突,许多短剧刻意放大人性的阴暗面:婆媳剧里必然充斥着刻薄婆婆与懦弱丈夫,职场剧里全是勾心斗角的同事与色眯眯的老板,家庭剧里则少不了争夺遗产的狗血戏码。这些剧情看似是 “贴近现实”,实则是对生活的恶意简化 —— 它将复杂的人际关系扭曲成非黑即白的对立,将解决问题的方式简化为 “以暴制暴”,甚至传递出 “金钱至上”“权力万能” 的错误导向。某部讲述 “女总裁复仇” 的短剧里,主角为了打压对手,不惜伪造证据、陷害无辜,却被塑造成 “敢爱敢恨” 的正面形象;还有不少短剧将 “出轨”“背叛” 作为核心卖点,用露骨的台词和夸张的表演博取眼球,完全无视内容应有的道德底线。这种 “为了流量毫无下限” 的创作态度,不仅拉低了整体内容行业的水准,更在潜移默化中污染着观众的认知。 除此之外,短剧粗糙的制作质量,也让我难以产生好感。受限于 “低成本、快周转” 的模式,大多数短剧的服化道如同 “过家家”—— 主角的 “豪门礼服” 满是线头,所谓的 “豪华别墅” 实则是廉价民宿;镜头语言更是单调到极致,要么是近景怼脸拍,要么是固定机位全景,毫无美学设计可言;演员的表演则充斥着 “挤眉弄眼” 式的夸张,情绪表达全靠嘶吼,台词念得如同机器人背书。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许多短剧为了插入广告,刻意在剧情高潮处中断,用 “想知道后续?点击下方链接” 的话术强制引流,甚至在正片中植入与剧情无关的游戏、电商广告,严重破坏了观看体验。这种 “重流量轻质量” 的制作理念,本质上是对观众时间与审美的不尊重。

不可否认,短剧的兴起顺应了如今碎片化时代的需求,也为许多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平台。但当整个行业都陷入 “套路化、低俗化、粗糙化” 的怪圈当中,当内容创作沦为流量的附庸,这样的短剧形式注定无法走得长远的。我对短剧的反感,本质上是对 “劣币驱逐良币” 的担忧,是对内容行业失去原始创造力的惋惜。希望有一天,短剧能摆脱对流量的盲目追逐,回归内容本身,用优质的故事、正向的价值观、精良的制作,真正赢得观众的认可 ——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成为人们手机里随时可以划走的 “精神垃圾”。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