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招聘只要大厂经验,连传统大型IT软件公司都不看
“我们公司招聘,非 BAT、字节、华为这些大厂背景的简历直接过滤,哪怕对方来自XX公司( 1 万多人的传统 IT 上市公司),负责过千万级用户项目,也连面试机会都不给。” 某互联网创业公司 HR 的直言,道出了当下职场中愈演愈烈的 “招聘鄙视链”。这种 “大厂滤镜” 下的用人逻辑,看似是 “高效筛选优质人才”,实则陷入了 “标签化识人” 的误区,不仅错失了大量潜力人才,更在无形中加剧了行业人才流动的畸形化。
企业执着于招聘大厂员工,本质上是想通过 “大厂背书” 降低招聘风险,认为 “能进大厂的人,能力必然更优”。但现实是,大厂的人才培养体系虽完善,却也存在 “岗位高度细分” 的局限 —— 许多大厂员工长期深耕某一细分环节,比如在字节负责短视频推荐算法的某一模块,在阿里专注电商平台的某类营销工具开发,看似参与过大型项目,却缺乏对业务全链路的把控能力。
反观 1 万 + 人规模的传统 IT 上市公司,其业务多聚焦于实体经济领域,如工业软件、企业级服务、行业解决方案等,员工往往需要具备 “全栈式能力”。某传统 IT 上市公司的技术主管王磊,曾主导为制造业客户开发智能生产管理系统,从需求调研、架构设计,到代码开发、测试上线,再到后期运维优化,全程深度参与,不仅要懂技术,还要理解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供应链逻辑。这种 “技术 + 行业” 的复合能力,正是许多互联网企业转型产业互联网时急需的,却因 “非大厂背景” 被直接排除在外。
更关键的是,人才价值的核心在于 “适配性”,而非 “出身”。某做政务信息化的企业,曾坚持只招大厂技术人员,结果入职的员工虽熟悉互联网产品的快速迭代模式,却不了解政务系统对安全性、稳定性的严苛要求,也不懂政府部门的业务流程,导致项目多次返工,最终不得不从传统 IT 公司挖来有政务项目经验的团队救场。可见,脱离岗位需求的 “唯大厂论”,本质上是对人才价值的误读,反而会增加企业的试错成本。
1 万 + 人规模的传统 IT 上市公司,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实现上市,本身就证明了其在技术积累、业务稳定性和人才培养上的实力,这些企业的员工往往具备大厂员工难以替代的 “独特优势”。
其一,具备 “行业深度” 的稀缺能力。传统 IT 上市公司多服务于金融、能源、制造等垂直领域,员工在长期项目实践中,会深度融入行业场景。比如服务银行客户的 IT 公司员工,不仅要开发核心系统,还要精通银行的信贷流程、风控规则、监管要求;为能源企业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人员,会熟悉电力调度、油气开采的业务逻辑。这种 “技术 + 行业” 的双重积累,是纯互联网大厂员工难以快速掌握的,而随着数字化向实体经济渗透,这类人才的需求正日益旺盛。
其二,拥有 “抗压耐造” 的项目经验。传统 IT 项目往往周期长、涉及方多、需求复杂,且对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某传统 IT 公司的项目经理李娜,曾负责一个为期两年的央企 ERP 系统升级项目,期间需协调甲方多个部门、第三方供应商,还要应对需求频繁调整、数据迁移风险等问题,最终顺利上线并实现零故障运行。这种在复杂项目中锤炼出的沟通协调能力、风险管控能力、抗压能力,远比 “在大厂标准化流程中完成单一任务” 的经验更具普适性。
其三,具备 “成本意识” 和 “落地思维”。传统 IT 行业受限于客户预算、项目周期等因素,员工在工作中更注重 “性价比” 和 “落地性”—— 开发系统时会考虑后期运维成本,设计方案时会兼顾客户的实际使用场景和操作习惯,而非像部分互联网企业那样追求 “快速上线、野蛮生长”。这种务实的工作风格,在企业追求精细化运营的当下,反而更能创造长期价值。
长期奉行 “只招大厂员工” 的招聘策略,不仅会让企业错失优质人才,还会对自身发展和行业生态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对企业而言,首先面临 “人才同质化” 的风险。大量背景相似、能力结构趋同的大厂员工聚集,容易形成 “思维定势”,缺乏多元化的视角和创新动力。某互联网公司在连续招聘多批大厂员工后发现,团队在讨论新产品方案时,总是习惯性地套用互联网的流量玩法,却忽视了线下场景的特殊性,导致产品上线后市场反响平平。其次,会推高人力成本 —— 大厂背景的候选人往往对薪资预期更高,且部分人因习惯了大厂的资源支持,在中小公司可能出现 “水土不服”,无法快速产出成果,造成 “高薪低能” 的尴尬局面。
对行业生态而言,“唯大厂论” 会加剧人才流动的 “马太效应”:大厂凭借品牌优势吸引大量人才,中小公司和传统 IT 企业则面临人才流失困境,而中小公司和传统 IT 企业恰恰是行业创新的重要补充力量,长期人才短缺会制约其发展,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创新活力。更严重的是,这种招聘逻辑会给职场人传递 “只有进大厂才算成功” 的错误信号,导致年轻人盲目追捧大厂岗位,忽视自身兴趣和职业适配性,形成 “千军万马挤大厂独木桥” 的畸形竞争格局。
真正成熟的招聘策略,应当跳出 “大厂光环” 的误区,回归 “以能力识人、以需求择人” 的本质。某企业服务领域的独角兽公司,就建立了 “岗位能力模型” 招聘体系:针对不同岗位,明确列出所需的核心能力(如技术岗需具备的编程语言、架构设计能力,业务岗需具备的行业知识、沟通能力),然后通过笔试、项目实操、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估候选人的能力是否匹配,而非简单看 “是否来自大厂”。凭借这种招聘模式,该公司从传统 IT 上市公司挖来了多位核心技术人才,成功推出了适配多个行业的企业级产品。
对企业而言,要意识到 “大厂背景只是参考,能力适配才是关键”。可以通过 “项目复盘”“技术答辩”“试用期考核” 等方式,更全面地评估候选人的真实能力;同时,也要看到传统 IT 上市公司等非大厂企业的人才价值,主动挖掘这类企业中具备 “行业经验 + 技术实力” 的复合型人才。
招聘的本质,是为岗位找到最合适的人,而非为 “大厂标签” 买单。当企业放下 “唯大厂论” 的执念,以更开放、更理性的视角看待人才,才能真正盘活人才资源,为自身发展注入活力,也才能推动整个行业形成 “不拘一格降人才” 的健康生态。毕竟,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从来不是 “大厂出身” 这个标签,而是人才本身的能力与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