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点赞”的中国火箭,悄然重塑“太空外交”格局?|多极视角

500

Club提要: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首次将“航天强国”纳入国家建设目标,标志着中国航天战略正式进入新阶段;不久前,马斯克在X平台首次评论中国火箭“朱雀三号”,其即将实现的垂直起降与回收技术突破,引发全球关注。同期,欧洲三大航天巨头空客、泰雷兹、莱奥纳多宣布整合业务,挑战SpaceX的垄断地位。种种迹象表明,全球商业航天与太空外交格局正迎来深刻变革。

中国商业航天借“顶层设计”(航天强国建设目标)实现十年跨越产业链从“0”到“1”(海南商业发射场启用、卫星年产能力数百颗),2024年行业产值达2.3万亿元,民营企业贡献78.2%的商业卫星和18%发射次数,朱雀三号技术更打破成本壁垒,海外订单与IPO进程(蓝箭航天冲刺“商业火箭第一股”)印证其从“跟跑”向“并跑”跃迁。

面对SpaceX掌控98%全球发射任务、35%低轨卫星的垄断,欧洲加速“本土替代”:推进105亿欧元IRIS²项目,组建价值65亿欧元的新企业,试图摆脱对美技术依赖,虽存德国等内部分歧,但“不把太空钥匙交予美国”的诉求明确。而全球南方国家则反对太空“泛安全化”,聚焦卫星通信弥合数字鸿沟、物联网和遥感助力经济发展等务实需求,金砖国家倡导的“太空合作惠民”理念,与美国“零和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中国商业航天的比较优势(规模化制造、高性价比服务)正为太空外交开辟新路径:将过往援助转化为东南亚、拉美、北非等地的常态化商业合作,以全生命周期服务对接全球南方需求,既打破垄断格局,更以“民用优先”的范式,推动太空从“战略竞争符号”变为“普惠发展工具”。

即将举行的韩国APEC峰会以“互联、创新、繁荣”为主题,聚焦弥合数字鸿沟与能力建设,为太空合作转化为区域倡议提供了高曝光度平台。我国借此多边平台,可让太空合作从单纯技术交易升级为区域共同繁荣的解决方案,推动卫星从“战略竞争符号”转变为“普惠发展工具”。

在多极化太空市场加速形成的当下,中国有望成为连接发展需求与航天技术的关键纽带,为全球太空治理注入务实动能。

一、中国商业航天崛起,即将搅动全球市场格局?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首次将“航天强国“纳入建设目标,这一顶层设计的突破,为已走过十年发展历程的中国商业航天注入了强劲动能。从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开启商业化元年,到如今全产业链机制逐步完善、技术迭代加速、公私协同发力,中国商业航天正从“跟跑”向“并跑”跨越,在全球航天版图上勾勒出鲜明的中国印记。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推动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实现系统性升级。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2024年11月首次发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与运载火箭、卫星载荷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卫星产能布局已初具规模,鹤壁天章卫星获批年产100颗卫星资质,银河航天产线具备年产100至150颗中型卫星能力,吉利卫星超级工厂更将制造周期缩短至28天,量产速度提升10倍。市场规模的高速增长印证了商业化机制的成效:行业产值从2020年的1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2.9%。民营主体已成为核心力量,2024年全国257颗入轨航天器中商业卫星占78.2%,其中民营卫星公司贡献120颗,占比达60%;民营火箭公司全年发射12次,占总发射次数的18%。

企业技术的持续迭代正在改写全球商业航天的竞争格局。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的技术突破成为最亮眼的注脚,其试验箭在2024年先后完成百米级、10公里级垂直起降回收验证,还实现国内首次垂直起降返回火箭空中二次点火,2025年有望按计划首飞。这项被视为降低发射成本关键的核心技术,不仅展现了中国商业火箭的自主创新实力,其成本控制与技术设计更引发国际关注,包括SpaceX创始人马斯克在内的业界人士均给予肯定。卫星技术同样实现从“定制化”到“规模化”的跨越,2023年6月,108颗“吉林一号”卫星的组网运行,使得我国拥有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民营主体的崛起形成“鲶鱼效应”,倒逼“国家队”加速转型,更在海外市场打开新空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以“一箭十八星”助力千帆星座组网,展现了国家队服务商业市场的灵活姿态。民营企业凭借机制优势率先出海,已斩获多项标志性海外订单:银河航天与泰国电信运营商签订价值2.3亿元的卫星通信服务协议,为其提供覆盖东南亚的宽带接入服务;蓝箭航天则拿下意大利D-Orbit的小型卫星发射订单,计划2026年通过朱雀三号执行发射任务。资本市场层面同样喜讯频传,头部企业融资与IPO进程提速明显:蓝箭航天已于2025年7月完成IPO辅导备案,由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有望成为国内“商业火箭第一股”,其累计融资已超70亿元,估值突破200亿元。

从十年前不足10家企业的艰难起步,到如今数千家有效经营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轨迹印证了市场化改革与自主创新的双重力量。海外订单的突破与资本市场的青睐形成共振:2024年民营航天企业海外营收同比增长67%,头部企业IPO进程更标志着行业从“融资输血”向“上市造血”转型。随着科创板科创成长层设立及商业航天板块概念落地,产业与资本的结合将更紧密。当可回收火箭技术拐点临近、卫星互联网组网提速,中国企业将在“太空经济”时代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玩家。

500

▲ 北京时间10月24日凌晨,马斯克在推文中称:“他们在猎鹰9号的架构中加入了‘星舰’的一些特性,例如使用不锈钢和液氧甲烷(推进剂),这将使其能够击败猎鹰9号。但是‘星舰’存在于另一个等级。”这是朱雀三号第一次在X平台上进入马斯克的视野,并被他拿来与猎鹰9号和“星舰”的架构与体系进行并置比较。当日,A股航空航天板块开盘大涨。来源:中国证券报

二、“马斯克垄断”惹争议,欧洲掀起“本土替代”潮流

全球范围内,对以SpaceX为代表的美国商业航天公司及其私人领导者主导地位的不安情绪正不断加剧。

即便是在大西洋两岸的联盟内部,航天采购领域的紧张关系持续升级。欧洲各类客户公开质疑,过度依赖单一服务提供商将带来巨大风险。欧洲航天公司Arianespace前首席执行官Stéphane Israël曾发出警告:在近9000颗低轨卫星中,SpaceX已发射1677颗,占比达35%;同时,该公司还掌控着超50%的重型低地球轨道载荷,这实质上形成了马斯克的私人垄断。如今,SpaceX承担着全球98%的火箭发射任务,这引发了欧洲舆论的广泛担忧,他们追问:“当最关键的通信依赖于一家公司时……会发生什么?”

欧洲各国政界与行业领袖也纷纷表达了类似忧虑。欧洲许多客户对SpaceX掀起的价格战较为抵触,甚至表示“如果带着SpaceX的产品找上门,欧洲很多人会直接说:谢谢,我们不需要”。人们担心“一人网络”会取代传统系统,并加剧欧洲对美国互联网巨头的依赖。尽管意大利政府今年与SpaceX签订了大额订单,但其国内反对声音依然强烈。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ISPI)近期发布评论文章称:“此前从未有人能以如此低的成本,将如此多的纳米卫星送入近地轨道,这使得马斯克目前已成为电信领域事实上的垄断者。”

如今,SpaceX的崛起已被公认为一种地缘政治现象,其发展还与美国国内政治及市场竞争深度交织。在俄乌和巴以冲突中,马斯克掌控的“联网”“断网”权力足以部分影响战局进程;在特朗普上任初期,马斯克则大力为特朗普政策站台,并多次炮轰欧盟;此后,特朗普与马斯克的争执又导致了美国相关机构审查SpaceX的合同。一系列事件凸显出这家商业航天公司和创始人已深度卷入政治,这导致各界客户担忧其产品服务的“独立性”和安全性,因而更加渴望获得不被卷入权力博弈的全球性替代方案。

此外,美国与欧盟的“安全”议程有时会产生冲突:欧洲坚称IRIS²项目用于政府及军事用途(并非简单复制星链),而美国政府则威胁要对欧盟“优先选择”的非美国卫星链路实施制裁。

欧洲官员表示,美国的国内政治经济动荡也会加剧欧洲航天产业的脆弱性。为此,布鲁塞尔也借此正加速推进IRIS²项目。这是一项耗资105亿欧元、由政府与私营企业共同出资的卫星通信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部署约300颗安全通信卫星。早在2023年,欧洲卫星运营商巨头Eutelsat已收购了马斯克的核心竞争对手OneWeb公司,逐步加强本土能力。

10月23日,欧洲三家航空航天工业巨头迈出更近一步。空客、法国泰雷兹和意大利莱昂纳多宣布,他们已达成一项名为Bromo的初步协议,将整合各自的太空和卫星业务,打造欧盟领导人所设想的“冠军企业”。新企业价值65亿欧元,在欧洲各地雇佣约25000名员工,预计将于2027年投入运营。欧洲顶级卫星制造商长期以来一直在竞争建造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复杂航天器,但面临(SpaceX)廉价微型卫星进入低地球轨道的挑战。因此,他们希望打造欧洲版的星链。Bromo公开报告直言,该项目就是应对SpaceX冲击而设,强调欧洲“不能承受依赖外国技术的后果……不能把进入太空的钥匙交给美国人”。

然而,德国方面对相关协议不太热情,其经济与能源部长仅表示会“持续关注项目进展,等待欧盟委员会竞争事务主管部门的批准”,且德国OHB集团还可能提出反对意见。然而,OHB集团本身也在支持欧洲本土新型火箭研发,如今已公开将欧洲对SpaceX的疑虑作为自身市场推广的卖点。

500

自今年初以来,马斯克与欧洲主要国家爆发了激烈矛盾,主要集中在政治干涉和监管行动两方面。马斯克被指控利用其社交平台 X 推广欧洲极右翼政客和政党,如德国的选择党,还发表了被欧洲领导人视为不民主且有助于传播错误信息的言论,这被认为是对民主的威胁,引发了欧洲各国领导人的公开谴责。同时,欧盟针对 X 平台展开了一系列监管行动,因其涉嫌违反《数字服务法》,包括未能充分处理非法内容和虚假信息,以及被指利用敏感个人数据进行广告宣传。欧盟委员会已对 X 平台展开调查,并可能对其处以高达 10 亿美元的罚款。

图源:Airbus Group(包括空客在内的三家欧洲航天巨头计划合并,以提升欧洲整体竞争力)

三、反对太空“泛安全化”叙事,全球南方聚焦发展需求

这种“反垄断”的趋势也全球蔓延。来自亚洲、拉美、中东和非洲的新兴客户,迫切地寻求多样化的替代供应商,并积极倡导构建多极化的太空市场。

从联合国等多边组织到发展中国家政府,精英们已认识到,航天技术能直接助力自身发展目标。

例如,在这些国家,庞大的年轻人口基数与广阔的农村地域,正催生着对卫星通信服务的巨大需求。以拉丁美洲为例,该地区人口约占全球8.2%,却有7200万人缺乏或基本没有互联网接入,且这些人群多分布在偏远地区,卫星通信服务有望连接其这巨大的“数字鸿沟”。当前,SpaceX星链、亚马逊 Kuiper等领域巨头企业已与多个拉美国家签约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有关政府也出台补贴政策支持这类服务,确保学校、诊所和农场等关键场景实现网络覆盖。中东和非洲市场也在快速推进,沙特国内航天服务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达19亿美元,卫星通信更是成为当地航天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发展中国家市场对卫星物联网的需求也在快速攀升。对于农业用地广袤、自然资源丰富且气候脆弱的国家而言,卫星技术已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工具。以巴西为例,其近680万平方公里土地未实现地面网络覆盖,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的融合应用因此成为必然选择。业内预测,到2030年,巴西将部署约3000万个卫星物联网连接设备。农业综合企业、物流、能源等农村产业领域,正广泛运用卫星物联网优化运营流程、管理远程资产。与此同时,从农业、环境治理到城市规划,卫星对地观测/遥感技术正日益成为重要的发展赋能工具。例如,东非国家需依托卫星获取农作物生长及干旱监测数据,东南亚国家则借助遥感技术开展灾害防控规划。

卫星导航服务的市场需求同样旺盛。在发展中国家,城乡地区的定位服务几乎都依赖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随着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测量、物流、农业等领域对高精度定位的需求激增。接入GNSS的设备已达数百万台,卫星导航与授时服务构成了"快速增长的市场",而传统的美国GPS和欧洲伽利略系统并不能完全垄断市场——客户期待更多"导航即服务(Navigation-as-a-service)"模式,以获得海上安装、车队追踪、无人机导航及各类基于位置的服务。

当各国航天活动不断拓展,对多元化发射服务的需求愈发迫切。巴西阿尔坎塔拉发射中心便是典型代表:凭借得天独厚的赤道地理位置,加之2019年美巴保障协定落地后形成的友好法规环境,该发射中心已向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开放。阿联酋、印度等国也在积极向邻国推广自身发射服务。

鉴于自身对航天和卫星服务的庞大需求,各国期待太空始终作为民用化、国际化的领域,而非冷战式集团博弈的“新战场”。然而,“安全和竞争”正成为美欧关于商业航天的主流叙事,甚至头部企业也公开用军事术语定义太空,比如将其称为“新的作战领域”。显然,新兴市场的客户对此类定位普遍不满,他们更希望获得实用且非政治化的太空服务,而非成为任何集团军事机器的一部分。对此,许多国家期待能推进金砖国家、东盟、非洲联盟卫星计划等多边合作机制,避免依附于欧美具有军事化背景的项目。

今年的金砖国家峰会上,多方均认可“空间合作应聚焦发展需求”这一核心。巴西科学部长明确指出,太空技术对卫生防疫、农业生产、气象预警及气候治理至关重要,他还呼吁为应对全球变暖等共同挑战提供“有效的替代方案”。金砖国家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要共享卫星数据,包括通过一个地球观测“虚拟卫星星座”实现数据互通,让所有成员国受益,而非用于武装目的。俄罗斯航天局负责人表示,俄联邦航天局可向遭遇灾害的伙伴(如印度地震期间)提供卫星图像,同时也能在自身需要时获得帮助,这种理念与美国倡导的“零和思维”形成了鲜明对比。

尽管发展中国家存在强烈的经济需求,他们也渴望获得贴合自身需求、价格可承受的发射服务与卫星解决方案。如今,SpaceX目前“一家独大”的垄断地位,已让中小国倍感威胁,担心未来成本会不断提升,或导致在政治上被迫绑定某一方。因此,一个由中国、阿联酋、巴西等新兴民营企业共同参与的多极化太空市场,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或许会更受到全球南方国家的青睐。

500

▲ 太空经济正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快于全球GDP,预计到2035年将为全球带来$1.8$万亿美元的增长机遇。除了监测气候变化和优化全球供应链,太空技术正被多国用来加速发展其数字化能力。

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的一篇报告列举了六个典型案例:

1)印度:通过商业化其太空技术,私营企业提供卫星发射、通信和图像数据服务,应用于农业和基础设施等。

2)日本:通过公私和国际合作,加强定位、导航和授时系统的准确性,并与丰田合作开发月球运输方案。

3)乌克兰:利用地球观测数据加强国防,监测军事调动和优化通信。

4)沙特阿拉伯:通过“2030愿景”投入 20亿美元发展航天工业,旨在实现经济多元化和增强国家安全。

5)泰国:制定五年计划研发本国卫星和建设国内发射场,以期改善民生并发展数十亿美元的国内航天市场。

6)秘鲁:通过“人人享有互联网”等计划,利用卫星连接在农村社区普及互联网接入,弥合数字鸿沟并为偏远地区的学校提供数字教育资源。

图源:World Economic Forum

四、“太空外交”新范式:商业航天可“带飞”南南合作

如今,我国完全可通过太空合作加强和“全球南方”建立的商业和外交联系。这一战略将直接回应东南亚、拉美、中亚、海湾地区及非洲等地的庞大发展需求,并将过去的援助项目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合作模式。

此前,我国曾以紧急通信或试点援助形式在海外开展了大量卫星宽带与物联网部署,如今能转化为航天企业与国外相关部委或电信公司之间的常态化服务合同。泰国地理信息与空间技术发展局(GISTDA)、马来西亚国家航天署(MYSA)等机构的项目实践,已充分印证当地对这类服务的巨大需求与承接能力。通过这种模式,我国民营企业可提供低成本卫星、地面站及“一站式”管理服务,本地合作伙伴则负责“最后一公里”的分发及监管配合——将零散的技术援助转化为稳定的年度营收流与可预期的运维流程,从而保障本地机构具备持续运营能力。

在拉美,商业合同的实践案例更为典型。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INPE)主导的对地观测项目,以及阿尔坎塔拉商业发射中心的对外开放,都为私营部门销售遥感图像、数据分析及发射服务筑牢了基础设施根基。我国航天企业可与巴西、阿根廷等国政府部门及农业企业签订商业谅解备忘录,提供每日对地观测数据图,服务于森林砍伐管控、作物监测及灾害响应等关键领域。这类合同将形成良性循环:政府获得成本更低、更贴合需求的数据集;而付费商业合作模式又能资助本地化数据分析工作,培育本土服务提供商生态体系,避免核心能力完全由外国掌握。

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民用应用市场,还蕴含着重要的战略外交价值。它为部分西方国家宣扬的“安全化”叙事提供了制衡力量,印证与中国合作可实现务实高效、民用优先且发展导向的效果。尤其在东南亚和非洲,粮食安全、水资源管理及城市抗灾能力建设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高频次对地观测、农业卫星物联网及低成本宽带服务,直接对接民众日常福祉需求。这些实实在在的效益,比抽象的战略竞争论调更能有效重塑公众认知与政策考量。在海湾地区,阿联酋、沙特等国的国家航天机构已将对地观测和卫星服务定位为国家发展的工业支撑工具。中国企业通过结合本地应用场景联合设计服务,提供具备竞争力的载荷、数据处理方案及培训服务,可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充分发挥了中国的比较优势:规模化制造能力、高性价比小卫星平台及覆盖广泛的职业培训网络。中国原始设备制造商(OEM)与系统集成商可提供全生命周期合同——涵盖卫星、发射、地面段、数据分析及多年期服务水平协议——这恰好契合预算有限但追求支出可预期的政府部门需求。拉丁美洲的监管机构与电信企业已在尝试混合商业模式,为包含本地分销伙伴的中国联合体打开了采购通道。作为合同组成部分,中国企业可在当地建设组装线、数据中心或培训中心,这种商业互惠策略不仅能降低政治摩擦,更能培育持久的本土产业能力。

教育、合作研究及技术转让也是重要支柱。基于设备或服务销售的收益,企业可以推动联合开发课程、共建立方星/纳卫星项目及共享研发中心等合作模式,培育足以抗衡现有美国中心主义标准的生态体系。泰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等国高校主导的项目,已彰显动手实践型卫星项目的乘数效应:当师生参与立方星任务执行时,能为本土初创企业及机构培养实干型人才。通过资助联合实验室、提供交流奖学金、在吉隆坡、圣保罗或开罗等地共建区域培训中心等方式,企业可持续扩大这一效应,同时辅以多年期研发拨款,并明确本地知识产权共同所有及分阶段技术转让条款。

这种模式还将产生地缘政治连锁反应:在联合实验室及多边区域项目中形成的数据格式、访问规则、灾害共享协议及非地面网络频谱使用等标准,可成为美国主导框架的可靠替代方案,尤其当这些标准嵌入显著改善民生的价值链时。例如,正着力应对广袤草原农业管理的中亚国家,明确寻求人工智能与卫星监测合作,且更青睐能将硬件与培训、开放数据平台相结合的供应商。

当然,合作过程中也存在治理与政治风险。受援国自然会要求数据使用透明、采购公平及本地就业保障。因此,航天出海企业必须嵌入明确保障措施,如数据本地留存条款、衍生产品共同所有权、联合监督委员会及面向本土中小企业的开放招标,逐步消除对“依赖风险”“监控疑虑”的担忧。

务实的合作步骤至关重要。企业初期可聚焦可见度高、摩擦性小的服务领域:例如为偏远诊所与学校提供宽带服务、为小农合作社提供作物胁迫预警、为渔业提供海洋监测服务、为亚马逊地区提供反非法采矿监测图像等。这类项目可在12至24个月内完成合同签订、效果评估及规模扩张。同时,投资建设培训中心及联合资助高校卫星实验室,将锁定人力资本收益,并为更广泛合作培育本土支持者。

500

▲2025年5月13日,在中国和巴西双方领导人见证下,中国国家航天局单忠德局长与巴西科技创新部卢西亚娜·桑托斯部长于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期间共同签署《中国国家航天局与巴西科技创新部关于向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共享空间数据的联合意向声明》。按照该联合意向声明约定,双方将向拉共体国家共享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并提供相关能力建设与培训支持。中国与巴西已联合研制并成功发射了5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为两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高科技领域“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巴两国向拉共体国家共享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利用航天技术服务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农林监测、环境保护、灾害预警、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是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与拉共体国家航天合作,推动构建外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图源:环球时报(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6星的1:3 比例模型)

***

即将举行的韩国APEC峰会以“互联、创新、繁荣”为主题,聚焦弥合数字鸿沟与能力建设,为太空合作转化为区域倡议提供了高曝光度平台。中国与“全球南方”的太空合作可将卫星宽带、非地面物联网、对地观测等服务与APEC教育、灾害韧性等核心目标深度契合,通过提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试点项目(如偏远学校宽带、数据共享平台)提升太空技术的议程关联性;同时借助APEC首席执行官峰会等机制,联合区域企业将政策转化为可融资的商业项目(如区域卫星物联网地面站网络),以商业资本推动太空技术规模化应用。

APEC峰会汇聚各国高层与企业领袖的高关注度,也为回应“安全化”批评提供了契机。我国可在峰会发布合作成果时,明确将与“全球南方”的太空合作定位为“民用优先、规则导向”,并绑定APEC包容性发展议程,直观展示实际发展成效以提升软实力。这种通过多边平台的合作模式,能让太空合作从单纯技术交易升级为区域共同繁荣的解决方案,推动卫星从“战略竞争符号”转变为“普惠发展工具”。

■ 北京对话 Beijing Club

参考资料

[1] 01net.com, Projet Bromo : l'arme secrète de l'Europe pour contrer SpaceX

[2] Agência Espacial Brasileira, Nanossatélites Educacionais

[3] Agência Gov, BRICS amplia cooperação entre os países-membros na área espacial, 2025-04

[4] Ahram Online, Egypt to launch climate-focused MisrSat-2 satellite in December: Egyptian Space Agency - Society - Egypt

[5] APEC, 2025 APEC Digital and AI Ministerial Statement

[6] APEC, APEC Korea 2025 Priorities Page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