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旅游团逃出来,真想骂人

作者 | 鹿

来源 | 视觉志

“你不消费,我就让你回不了中国!”

这不是电影台词,而是前段时间,一名中国导游在泰国旅游大巴上对中国游客的威胁。

视频中,这位导游手握话筒、情绪激动,言辞粗暴。事件曝光后立刻引爆网络,也引来了泰国警方的介入。最终,这位“无证导游”因涉嫌非法执业与威胁游客被捕。

500

@红星新闻

事件发酵后,网友对此事评论一针见血:“低价团就是个宰客团。”

500

但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这一位导游的恶劣态度,而是这类现象背后长期存在的系统性问题——“旅游团困局”。

本该是一次轻松的旅行,最终却演变成一次集体的情绪内耗,一路上被套路、被消耗、被摆布。

眼下正值一年中气候最宜人的季节,许多人正跃跃欲试开启旅程。而这个风波,像一记耳光,提醒我们:报团旅游,真的“省心”吗?还是,早已变成了一场看似便宜、实则代价高昂的“冒险”?

01

从“0元购”到“强制购”

说起旅游团,最大的坑莫过于——隐形消费。

在不少低价旅行团中,所谓“无购物”“纯玩团”,往往只是一个营销幻术。真正的剧本从旅客上车那一刻就写好了:导游以笑脸相迎开场,以“友情推荐”铺垫,最后在你钱包里收尾。那些承诺“全程无强制消费”的广告语,不过是掩盖隐形消费的遮羞布。

旅行者,苦旅行团久矣!

500

2023年9月,有媒体曾曝光过杭州“游客拒绝强制消费被赶下车”的事件,随后引发广泛关注。多名游客向媒体反映,出发前旅行社承诺“无购物、纯玩”,但实际行程中却不断被导游强行带入购物点,一天要进三四个场所。

如果其中有游客不通宵“人情世故”,拒绝购物,结果会怎样呢?

不购物的游客不仅被冷眼相对,还有人被导游当众讽刺“占便宜不花钱”。其中一位游客因拒绝消费,当场被导游赶下车。

事后,杭州市文旅局发布通报,认定该旅行社存在强制消费、擅改行程、导游言语不当等违规行为,对涉事导游和企业作出行政处罚。

这起事件成为“低价团”“隐形消费”乱象的又一典型案例,而这种“明明自愿,其实被逼”的尴尬场面,在国内外早已屡见不鲜。

500

@环球网

2023年4月,云南昆明文旅部门通报,一名导游在车上对游客恶语相向,理由是“游客没买茶叶”。视频中导游破口大骂:“你们这些人来云南不买点东西,还想看雪山?”

事件发酵后,当地相关部门紧急约谈涉事旅行社并吊销导游证。然而,处罚的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常失序、失常、失德:导游低底薪、靠提成生,商家高返点、靠人头赚。

消费者被裹挟在中间,成了一个被层层盘剥的“流动钱包”。

铁打的劣质旅游团,流水的无辜倒霉客。

500

500

500

@每日经济新闻

在这些“隐形消费团”中,最常见的套路是“自费项目推荐”。导游会以一种温和而不乏暗示的口吻反复劝说:

“这个表演全团都看,不去多遗憾。”

“这个餐厅是网红,自己走可能找不到。”

于是游客在被“集体氛围”推着走时,很容易失去判断。有人明知不值,却还是掏了钱,只因为“不想拖大家后腿”。

心理学上,这正是“从众压力”和“集体依附心理”的典型表现。人在群体中会更倾向于做出一致性决策,以避免被孤立或引发冲突。

导游正是抓住这一心理,利用“多数服从”的潜规则来管理旅行团,将群体气氛变成销售动力。

在这种微妙的胁迫下,许多游客即便心里抵触,也会“顺势买单”,从而让“隐形消费”变得明目张胆。

500

此外,隐形消费往往以“情感绑架”开道。导游先热情服务,帮你拍照、讲故事、关心老人孩子,然后在购物点“顺理成章”地表示:“大家帮我点个业绩吧,我带你们这么辛苦。”

一些游客碍于面子或感情,掏钱安慰导游,却没意识到这早已是被精心设计的心理陷阱。久而久之,旅行不再是享受,而变成一场“道德绑架”的把戏。

500

经济账同样刺眼。原本报团费用仅2000元的线路,最终因各种“自费项目”和“购物支出”翻倍到6000元以上。有人戏称:“团费只是门票,进门后每走一步都要付钱。”

500

500

@工人日报

而这些问题中,绝大多数发生在低价团与“零负团费”模式中。

“零负团费”背后的逻辑非常残酷。旅行社以低价甚至亏本吸客,再靠购物回扣和自费项目盈利。导游不再是服务者,而是销售员;游客不再是旅客,而是潜在客户。

于是,本该让人放松的行程,变成了一场精密的金钱运作。你买与不买,都在被算法计算的利润模型里。

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写下亲身经历:她报了一个“海南5日游,2980元全包”的团。结果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购物点:玉器、沉香、保健品,一路买到麻木。

最后她算了一下,实际支出近10000元,还不如自己自由行划算。那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低价旅游团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500

更可怕的是,这些套路正在不断翻新。现在的“隐形消费”不止是购物,还包括“服务费”“场地费”“升级费”。

比如有的导游声称“自费看民俗表演”是当地“文化体验”,不参加就是“不尊重民族文化”。这些话听上去冠冕堂皇,但实质上只是换个外壳继续掏空游客的钱包。

最终结果是,旅行变了味。很多人原本怀着放松的心情出发,却带着愤怒和失望归来。

有人说:“我是在景点之间奔波的提款机。”这种被动的消费体验,让人对“报团旅游”四个字产生本能的戒备。


02

团餐:能坑一个,是一个

如果说隐形消费是让人“花钱买气受”,那么团餐就是让人“花钱吃失望”。而它往往也是游客最先感到落差的地方——不是因为期待太高,而是现实太糟。

在大多数低价团里,团餐的标准几乎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凑合一下”。十人一桌,三菜一汤,食材油腻、品类重复,热菜常常是冷的,凉菜则像是前桌剩下的。

不管你来自南方北方,是老年人还是小孩,统统被安排吃一样的东西——毫无选择权,也没有人会在意你的口味或忌口。你只是“这一车人”中的一份,而“团餐”就是给“一车人”准备的集体口粮。

500

这些饭菜多数出自所谓的“合作餐厅”,表面上看似接待能力强、团客络绎不绝,实则很多连基本的卫生许可证都无法出示。

有媒体曾报道,某一旅游团集体中毒事件的源头,就出在一家团餐饭店。这家饭店厨房油污遍地,厨师赤膊上阵、食材露天堆放、冰柜发臭,而它正是当地多家旅行社指定用餐点之一。最终,游客腹泻、呕吐、发热,多人就医。

500

500

500

一些导游甚至会以“体验当地特色”为借口,强行拉团客去某些特定的“风味餐厅”,价格早已谈好,菜品却一塌糊涂。

东北游吃的是“地三鲜+鸡块”;西南游吃的是“酸菜+炒粉丝”;到了海南,餐桌上还是“海带汤+糖醋小排骨”,完全看不出地域特色,仿佛各地的团餐都从一个模子里端出来。

不少游客在点评吐槽:“没吃饱、也吃不好,还不能点外卖。”一些年长游客甚至在一天两顿团餐后,开始自带榨菜和泡面,只为确保自己不在路上“挨饿”。

500

还有游客反映在某团餐店吃出虫子,投诉无果后被导游冷处理:“这顿已经包了,爱吃不吃。”

在这种“食物摆上桌就算完成任务”的逻辑下,食品安全形同虚设,游客的尊严更是无从谈起。

500

其实,团餐的粗糙并不完全是成本低的问题,而是“压榨可忍受程度”的商业模型。

旅行社和导游为了节省时间、压低成本,把用餐当成流水线程序处理。反正十几分钟匆匆解决,没有人有时间较真,更不会有人真正在意味道。

而这一切的代价,是旅途中最基本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被彻底抹杀。

当吃饭本该是旅行中放松身心、交流情绪的重要时刻,却被粗暴简化为“完成进食任务”,旅行的体验也注定被打了折扣。

对老人、小孩、肠胃不好的人来说,这种吃法不仅没营养,还容易出问题。

久而久之,团餐吃出了委屈、吃出了无奈,却没吃出一点旅行的滋味。


03

“指定酒店”:脏,乱,差

团餐吃不下肚,住宿更让人一肚子气。

许多旅游团安排的“指定酒店”,说得好听是协议合作,说得难听点,其实是旅游业的“库存清仓”。

这些酒店往往位于城市边缘、交通不便,设施陈旧、服务跟不上,正常情况下早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唯一的客源就是各类低价团。

游客们在路上折腾了一天,以为终于能回房休息,结果推门而入,是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墙纸翘边,空调形同虚设,床垫塌陷,浴室的水龙头滴滴答答。

最让人崩溃的是隔音——隔壁打呼噜、楼道说话声,听得一清二楚。投诉?导游往往敷衍一句“这个是统一安排,没法换”,让你自认倒霉。

500

2023年,有网友在某投诉平台爆料,某地旅行团将游客安排入住一家郊区无星级旅馆,环境脏乱差、没有电梯,甚至连独立卫生间都没有。

客人晚上发现床单上有毛发、枕头发霉,要求换房被拒,导游回应:“这是我们固定合作的,住一晚将就下吧,第二天一早就走。”整个投诉链无人受理,最终不了了之。

这样的安排并不偶然,而是早已制度化。旅行社为了压低团费,与这些“租不出去的房间”签下包销协议,集中送客换取低价。

这些旅馆看似“协议价实惠”,实则是靠牺牲游客体验换利润。游客睡不好觉,旅程的每一天都在疲惫中开始、怨气中结束。

500

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游客来说,环境差、床铺潮、洗浴不便,可能不仅是影响睡眠,而是实实在在的健康隐患。

有人曾吐槽:“我爸妈报了个团,回来没说玩得怎么样,只说酒店太差,晚上腿疼,没睡几个小时。”而导游一句“老年人要求太高”,就草草带过。

500

团游住宿的“省”是明面上的便宜,“亏”却是背地里的细账。住得差、睡不好,不仅消耗体力,更摧毁了旅行本该有的期待与慰藉。

在这个住宿服务已经高度市场化的年代,选择权明明唾手可得,却被旅游团用一纸协议剥夺得干干净净。

归根结底,团体住宿沦为“将就”,不是资源匮乏,而是商业利益驱动下对游客基本尊重的漠视。花钱图个舒服、安心、本应是最起码的诉求。

但对旅行社来说,能省一块是一块,没人真正在乎你睡得舒不舒服。这种安排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根本没把游客当回事。


04​

放弃旅游团,选择自助游

“花小钱玩大景”听上去诱人,实际上却可能是一次彻底的自我消耗。

现如今,很多人报团的唯一标准是“便宜”,但他们没有意识到,那份看似划算的行程单背后,真正等待他们的,是一套标准的“苦行套餐”。

每天清晨五六点起床,迷迷糊糊地被塞上大巴,“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是唯一的节奏;到了景点,导游快步催促:“大家抓紧十分钟,照完我们就走”;然后就是长时间停留在购物点,茶叶店、玉石店、特产超市轮番上演,“为你的钱包精心设计每一分钟”。

500

@人生重启之创业愣头青

媒体曾曝光某知名旅游线路中,游客在一天之内游览五个景点,每个停留不超过20分钟,却在两个购物点累计耗时超过3小时。有游客形容:“像赶集一样,一个景点还没看清,就被推去下一个地方;只有在购物店才会被允许‘自由活动’。”

在这样的模式里,吃不好、住不好、玩不好,成为常态。旅行社赚的是回扣,导游赚的是提成,景区赚的是过路费,而真正掏钱的游客却几乎一无所获,回家只剩下“照片造假式回忆”和疲惫的身心。

500

@A.雾里.🥥

面对这样的局面,一个更理性、更自由的选择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自助游。

是的,旅行很贵,也容易累。要么花高价,购买高标准、高质量的旅行服务;要么,追求旅行的性价比。

如果说跟团是把命运交到陌生人手里,自助游就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年轻人来说,自助旅行意味着可控的节奏和灵活的路线。三五朋友一起出发,一人做攻略、一人订住宿、一人记录旅程、一人控制预算,不仅高效,还能把旅行变成团队合作的乐趣。

500

有人说自由行也累,攻略麻烦,但在信息唾手可得的今天,各种平台早已将攻略模板化——复制、微调、使用,谁都能成为“旅行策划人”。而在规划的过程中,你已经提前拥有了一部分旅行的乐趣与掌控感。

500

@093R

对于老年人群体,情况则更为现实和严肃。很多老人一年可能只出游一两次,而一些子女为了图省事,把父母“打包”交给旅行团,自己不陪、不管、不问。

问题是,陌生的导游真能照顾得好你的父母?当他们吃不惯、走不动、想休息却被催促上车,谁来帮他们说“不”?一顿糟糕的团餐、一晚嘈杂的住宿,对他们来说,不是小事,而是风险。

与其把父母丢进这种流水线,不如子女请几天假,带他们一起自驾或高铁游,一路慢行,一路陪伴。住好点,吃好点,说几句话,拍几张照片,他们想要的从来不是多么“高端”的行程,而是有人在身边,有人照顾。

500

@093R

更重要的是,自助游意味着旅行的意义不再被时间、他人、安排所框定。你可以选择在一个喜欢的小镇停留一天,也可以因为一顿好吃的烧鸡临时改变路线。

你可以在海边看日出,也可以在路边小馆和当地人聊上半小时天。自由不只是时间自由,更是决定感受什么、跳过什么的主动权。

500

500

@小锤大可

在一场旅程里,最值钱的,永远不是风景,而是体验。而真正的好体验,是建立在“吃好、住好、行好、心情好”的基础上。

在路上,每一个决定、每一条路线、每一顿饭、每一张床,都是你自己选的。这是对体验的负责,对生活方式的表达,也是对“花钱”的尊重。

人们常说:“出来玩图个轻松。”可现在看来,图轻松而报团,往往图的是假轻松、真受罪。省掉的往往也是选择、自由,甚至旅行本身的意义。

行程被写好、餐馆被挑好、路线被定好,唯独“你”在整段旅途中,是被忽略的那一个。

一场原本用来放松的旅行,就这样在催促声、凑合饭、赶路车中草草结束。回来后只留下疲惫和一句“下次再也不跟团了”的遗憾。

回到旅行出发前,有个问题是要想清楚的:花钱去旅游,是为了达成导游的业绩?是为了提升某些乏善可陈的旅行社的营收?是为了让自己经历一番被规训、被暗示、被强制消费的折磨?不要因为忙着旅行赶路,而忘记了:当初是为了什么而出发……

500

500

监制:视觉志

编辑:鹿

视频号:视觉志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