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美掐住太空命脉,欧洲慌了!三大航天巨头合力造“星链”反击

500

今天咱们聊一个很多人没注意到,但其实对全球格局影响巨大的信号——欧洲开始“上太空”,打一场看不见的战争。

最近,空客、莱昂纳多和泰雷兹三大欧洲航天巨头宣布整合各自的卫星和航天业务,准备成立一家新的“欧洲航天公司”,要造出“欧洲版星链”。表面上看像是一次普通的企业合资,但实际上,这是欧洲在太空互联网领域的一次战略自救,因为他们怕被“掐脖子”。

现在的低轨卫星通信几乎被马斯克的星链垄断,SpaceX已经发射了一万多颗卫星,目标是部署四万颗,网络覆盖超过100个国家。关键是,这整张网归美国所有。乌克兰战争期间,俄军炸掉了通信设施,乌军却靠星链维持前线作战,这让欧洲人看得心惊胆战——如果哪天自己和美国不在一个节奏上,星链的开关随时可能被关掉。那不只是“断网”的事,而是整个欧洲的军事通信、金融体系、能源管理、基础设施都可能陷入瘫痪。也就是说,他们突然意识到,信息主权已经不在自己手里了。

欧洲其实早就被这种“科技依附”教育过。互联网时代,他们被谷歌、苹果、亚马逊全面压制;芯片时代,他们靠台积电和美国的EDA工具吃饭;5G时代,好不容易有了诺基亚和爱立信,又被中美两头夹击。现在到了太空互联网时代,美国靠星链把通信主权搬上了轨道。欧洲人明白,再不干预,他们就彻底变成“地面国”——只能仰望天上的美国网。于是他们决定重演一次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波音一家独大,欧洲几个国家抱团成立空客,花了几十年才打破垄断。这次,他们想在太空再复制一次,造一个“太空版空客”。

但这次的意义,早已不是造几颗卫星那么简单。星链其实是一个“太空互联网帝国”,它控制的不仅是上网通道,更是全球数据流动的底层结构。无人机作战、远程通信、AI算力分布式训练、自动驾驶、物联网……未来所有这些都可能要通过低轨卫星传输。谁掌握了卫星网络,谁就掌握了信息的流向。马斯克现在等于在太空修了一条“美版信息高速公路”,其他国家都得交“过路费”。欧洲终于看明白了,这不是商业竞争,而是生存问题。

星链是闭环体系,从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到地面服务全美国自己搞,连轨道资源都被他们占了。等中美都铺完自己的星座,欧洲想上太空都没地方插足。所以他们现在出手,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保命。他们怕星链成为太空通信的唯一入口,也怕中国的星网体系形成闭环。欧洲要做的,是在中美之外构建“第三极”,保留话语权。地球上的互联网战争拼的是算法和流量,太空互联网战争拼的是频段和轨道。欧洲这次成立新公司,其实标志着科技竞争全面升级成地缘政治竞争。

对中国来说,这事影响同样不小。我国的中国星网集团正在推进GW星座计划,规划部署12992颗卫星,是国家队在建的空天一体6G卫星互联网。民营的“千帆星座”也进入了108颗组网阶段,一期648颗卫星、二期1296颗、三期超过1.5万颗。我们已经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欧洲的进入意味着,太空互联网不再是中美的赛道,而是中美欧三方博弈。未来竞争的重点也不仅是数量,而是标准和规则。

欧洲人最擅长打“标准战”,他们很可能会在国际电信联盟推行自己的低轨通信体系,建立所谓“安全通信联盟”,甚至推出“卫星版GDPR”,用“隐私”和“数据保护”的名义建立技术壁垒。这对中国企业未来走出去会是一道新的隐形墙。更深的挑战在于,欧洲这次的联合其实代表着他们在政治上达成了空前共识:军工、通信、航天、AI都要融合,形成空天一体化体系。

对中国来说,这等于是逼着我们加快“军民融合”步伐。因为太空互联网已经不是科技项目,而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谁先完成太空网络闭环,谁就掌握下一个时代的信息主权。这是互联网之后,全球最重要的一场基础设施战争。

看似三家公司合资,实则是整个欧洲在全球科技体系里的防守反击。美国的星链已经成型,中国正在追赶,而欧洲不想被甩出历史车轮,只能拼命一搏。未来十年,地球上最激烈的竞争,不在地面,而在轨道。欧洲造星链,不只是为了追马斯克,更是害怕被中国超越。对他们来说,这不是太空梦,而是生存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