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偷甘蔗地”成网红打卡点,“偷感”十足为何让人着迷

凤凰网

2025年10月25日 14:47:21

吸引游客可以有很多种方式,返璞归真的农村体验也不失为一个方向

近日,浙江绍兴一块“可偷甘蔗地”成了网红打卡点。据报道,这块地的甘蔗已经成熟,地旁有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助‘偷’甘蔗,19点到5点,18元/根,甘蔗随便吃!”旁边附有收款码,还有一把工具刀。

这迅速成了一个网红打卡点,不少网友驱车赶来“偷甘蔗”,在社交平台上晒自己的战果,“这‘偷’来的甘蔗嘎嘎甜”“付一根吃三根”“做了一次不用紧张的贼”,相关帖文的留言区充满欢快气息。

有网友担心,这会不会鼓励偷窃?这或许有点多虑。根据甘蔗地主人的说法,牌子已放了20多天,有100多人来“偷”,已收到“偷款”6千多元。虽说他曾表示“大家想付钱就可以付,不想付钱也可以拿了甘蔗就走”,但人们还是颇有素质,名义上是“偷”,但“盗亦有道”,该付的钱并不会少。

500

仔细想想这也是一个美谈。种地者和游客之间达成了默契,他们彼此信任,并不需要严密盯防,大家都会遵守一种契约精神。这说明在今天的物质条件和认知水准之下,可以对整体素质更有信心一些,生意也可以做得松弛一些。

这种“偷感”为什么让人着迷?正像一些人说的,找到了童真和野趣。也许很多人都很向往一种体验,即松弛的农家生活,可以让人们暂时摆脱城市秩序的紧绷感,回到一种相对宽松的状态里。

与其说这是“偷”,倒更像一种鸡犬相闻式的小农社会互助。在鲁迅小说《故乡》里有一个情节,年幼鲁迅曾问看管瓜田的闰土要不要“管贼”,闰土则回答:“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人们想找回的,或许就是这样的乡土吧。彼此之间知根知底,也知道这种行为不至于失控,是不用讲规矩又不至于越界的“准自由”,它让人们在整齐的秩序之外,短暂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善意,感受到一种来自乡土的温柔默契。

而从更广泛的层面看,这对于地方文旅何尝不是一种启发?正像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的,“下地干活式旅游”火了,一些农户开放了自家田地,把达不到商品标准的小土豆留给游客来挖宝。没想到,人们纷纷自费来挖土豆。这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也解决了农户的麻烦。

这类体验式的互动,恰恰抓住了当下文旅的灵魂——人们不再满足于“看风景”,而是希望“进风景”,在真实的农村体验中获得情绪价值,让旅游回归生活,也让乡村重新焕发出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相互滋养的魅力。

那么今后,文旅部门可否针对这种新型的旅游需求,开发更多的文旅项目?一个地方或许没有如画美景,但如果能从体验着手,开发更多的创意式项目,何尝不是另一种出圈途径?毕竟,吸引游客可以有很多种方式,返璞归真的农村体验也不失为一个方向。这或许也是“可偷甘蔗”留下的启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