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公告清理“沉睡账户”,忘记有多少张银行卡怎么办?账户里还有钱怎么办?
近日,多家银行发布公告要清理长期不动的账户,也就是俗称的“沉睡账户”。有用户反映,银行虽然发布了公告,但“如果忘记了自己有多少张银行卡怎么办?”“如果账户里还有钱,但我没有联系银行,银行销户了,钱怎么办?”
“一键查卡”有途径
解放日报·上观记者实测发现,“忘记多少张银行卡”的问题可以通过中国银联推出的“云闪付”APP或各银行的手机银行APP解决。
从具体查询看,“云闪付”APP具备“一键查卡”功能,该服务覆盖了全国近500家银行的账户信息,可以快速查询个人名下在不同银行的账户情况;还在部分地区提供帮助继承人查询已故亲属银行账户信息的服务。
“云闪付”APP提供“一键查卡”功能,覆盖全国近500家银行(APP截图)
由于银行账户属于个人隐私信息,所以查询需要进行实名认证,查询中要经过在人脸识别等身份验证,待系统生成报告后,查询者就能查看名下各银行的借记卡和信用卡数量。查询报告不会显示完整卡号,只显示后四位。不过,通过账户所属银行,用户可以进一步查到具体账户信息。
各银行手机银行APP也提供账户查询服务。用户下载安装后,通过身份证或银行预留手机号登录,通常可以通过APP中的“我的账户”“账户管理”等选项,查看自己名下在该银行的银行卡信息,包括储蓄卡和信用卡。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云闪付”APP还是各银行手机APP,务必从正规应用市场下载,并注意查看APP提供者——正规软件的提供者是中国银联及各家银行 。千万不要下载冒充金融机构的“李鬼”APP。
下载金融类APP要通过正规的应用软件市场,并查看“提供者”,不要错下了“李鬼”(APP截图)
“不用的账户”不等于“沉睡账户”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沉睡账户”等于“不用的账户”“忘记的账户”,所以有人会担心“如果账户里有不少钱,却忘了提取,被银行清理了”。其实,这是对“沉睡账户”的误解。
记者查看发现,不同银行对“沉睡账户”的规定略有区别,但总体都具有“长期无主动交易”“低余额”这两个特征。其中,“长期无主动交易”的时间短则1年,长则5年甚至更长;大部分银行指的“低余额”指账户余额低于10元,还有些银行明确表示仅清理余额为零的账户。
同时,用户可以放心的是,工资卡、社保卡、医保卡、退休金账户等涉及民生服务的专用账户,并不属于银行认定的“沉睡账户”,不会被清理。
此外,银行启动清理“沉睡账户”后,会通过短信、微信、电话、手机银行提醒等方式联系账户持有人。如果想保留账户,账户持有人只要在银行实施清理前进行一次主动操作即可,包括至任意营业网点办理相关账户的查询、资金提取,乃至线上查询、交易等业务。如果仍然没有任何主动交易,银行将根据公告的时间对相关账户进行销户。
不用担心的是,如果账户中有余额,销户后的金额将被注入银行“久悬未取专户”,而不是被没收。若账户持有人事后想起相关账户及金额,仍旧可以联系银行退还。
相关银行公告中对清理账户中未划转款项的说明(网站截屏)
定期梳理金融账号,保护个人资金安全
还要提醒的是,银行通知账户持有人注意“沉睡账户”时,绝不会要求账户持有人提供短信验证码、登录密码、交易密码等隐私信息,也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客户对指定账户进行资金操作。但凡要求提供这些隐私信息的来电,都是诈骗,用户务必提高警惕。
此外,有些消费者觉得奇怪:银行为什么要清理“沉睡账户”?
其实,早在2023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就已发布通知,组织开展银行“沉睡账户”提示提醒专项工作,指出“沉睡账户”提醒提示工作能帮助消费者了解自身银行账户开立情况,及时查看、使用或注销冗余账户,唤醒沉睡的“钱袋子”,提升资金利用效率。
事实上,有的银行还会对长期休眠账户收取管理费。定期梳理及时注销不用的账户,也能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业内人士还表示,即便银行不提醒,用户个人也要养成定期梳理账户的习惯,保护个人资金安全。
一方面,通过梳理,能及时发现个人信息被盗用情况。有不法分子会冒用他人身份开设银行卡或支付账户,用于诈骗、洗钱等违法活动,定期梳理时一旦发现陌生账户,可立即联系机构注销并报警,避免卷入法律纠纷、承担资金损失。
另一方面,要坚决不转让、出租名下账户。有些用户为蝇头小利,将身份信息借给他们开设账户,或者将闲置的账户转给他人使用,却不知很可能被不法分子用来套取现金、转移违法资金等。账户持有人不仅可能被列入失信名单、影响征信,还可能沦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帮凶”,面临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