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巧换不来案源,敢标价才有尊严

作者 | 关心青年律师的

来源 | 法律先生

500

《风骚律师》里吉米一直想要得到哥哥的认可努力,却在发现大案子被无情剥削

在法律圈子里,故事往往比案例更有力量。

过去,我们讨论更多的都是律所如何定价、律师如何对外报价,却鲜少有人关注到青年律师在面对法律同行时,如何为自己的价值定一个合理的「价签」。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讲起他认识的一位青年律师的经历。

听完之后,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困境与突破,更像是整个行业里许多年轻律师的缩影。

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我们叫他,林照。

500

困兽之斗

500

林照,一个西南县城出身的三无律师,在当地一间小律所执业。

他是团队里最听话的「乖孩子」,除了自己的小案子外,倒水、复印、顺风车都经常揽在身上;前辈交代的事,他大多都会眉眼弯成月牙回应「好嘞」。

当然,好好青年的态度,也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好欺负」的印象。

尽管林照在工作中表现得无可挑剔,有好事大家第一时间绝不会想着他,他基本没通过律所这个平台获得过案源。

律所前辈们总是用一句「后面有个客户我推给你」来打发他。

时间久了,林照陷入了半年无案可办的困境,生活变得拮据,精神也愈发焦虑。

他开始意识到,乖巧听话并不能换来认可,自己仿佛被困在了一个无形的牢笼中,无法挣脱。

500

一次「被压价」的刺痛

500

就在林照陷入困境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彻底觉醒。

隔壁县法院有一批简易程序案件,律所前辈因为路途遥远还没赚头,便将客户推给了林照:「你年轻,跑一趟就当锻炼,费用你跟客户谈」。

林照满心欢喜,以为终于等来了机会。然而,客户的一句话却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他头上:「3000干不干?」

林照条件反射地想答应,但随即意识到:往返600公里、两天时间、材料、差旅,成本2800,这几乎等于白干。

原来,自己在他们眼中只是可以随意折价的「廉价劳动力」。

这一刻,林照看清了乖巧背后的真相,它让律所老家伙放心,却让他们和市场放心大胆地压价。

他意识到,如果再不改变自己的处境,将永远无法摆脱「被剥削」的命运。

500

破局之道

500

痛定思痛,林照决定破局。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并把半年来经手的47个案子拆成最小单元:开庭、取证、文书、调解……

通过精确计算,他得出单日出庭净收益必须≥2500元,才能覆盖办公室、社保、车费邮费等成本。

由此,他倒推出一套自己的定价体系:本地出庭一次,打包价5000元,不议价;若加调解、取证,按1500元/单元累加。

林照将自己的价目表整理成一页PDF,发到朋友圈并注明:「以下价格为2025年度标准,保证响应时间24h,若未立案可全额退。」

这份价目表如同一份宣言,宣告着他从「被挑选」到「自主定价」的转变。

他不再被动等待市场的认可,而是主动出击,用自己的标准去筛选客户,让市场按照自己的规则行事。

500

定价不是「自我标榜」

500

起初,林照心中也有些忐忑,担心自己的定价会吓跑客户。

然而,市场给出的反馈却让他信心大增。

一周后,律所主任紧急需要一个异地执行异议,对方报价8000元嫌贵。

林照主动请缨:「5000元,我今晚出初稿。」 文件22:30发到群里,23:15收到完整异议书。

第二天,对方律师在电话里惊呼:「你们从哪找的写手?」也第一次主动转账,还备注:「以后这类活都按5000元先算。」

随后两周,林照又收到6个「一口价」委托,全是别人不愿跑的「小案」。

他的价目表像过滤器一样,把预算不足、事多、付款慢的客户自动筛掉,留下那些愿意为确定性买单的人,还能律所老家伙们一个定心丸,

林照终于明白,定价不是「自我标榜」,而是把能力封装成「标准件」,让需求侧零认知成本、零沟通摩擦。

他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高效服务,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尊重,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500

逆袭

500

如今,林照已经实现了自己的逆袭。

他一个月能接到8个案子,按照每个案子5000元计算,月收入可达4万元;扣除20%的办公与税费,净收入3.2万元。

一年10个月满档,净收入32万元;再加上2个月高阶案件溢价,年收入轻松冲到40-50万元。

他终于明白,赚不赚钱,不取决于「前辈是否赏饭」,而取决于「我是否给市场一个稳定、可预期的供应节点」。

很多年轻人抱怨「被剥削」。

可林照的经历说明,问题并不在剥削与否,而在于你有没有能力自己做主。

你没给出清晰的价值,别人自然会替你压价;当你敢于说“我值这个价”,合作才会变得对等。

这不是傲慢,而是一种职业信念。因为定价从来不只是钱,而是规则,是职业尊严。

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像林照这样的年轻律师,在迷茫和困境中寻找出路,我们才意识到: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个体的顿悟,还需要一个互相支撑的环境。

点击「法律先生」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