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郑丽文当选中国国民党党主席

  1)我 2012 年在台湾驻点采访期间见到过郑丽文。当时她出任马英九政府行政机构的发言人,我去采访过她主持的新闻发布会,她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精神、非常干练,甚至有点风风火火的意味。

  2)郑丽文这一次当选中国国民党党主席,比较符合外界的预期。选前,我比较喜欢的台湾时事评论员栗正杰将军看起来也是比较中意她的。郑丽文的当选,当然代表着国民党的新老时代交替。在所有候选人当中,张亚中敢于明确无误地提出统一议题,他是最符合大陆网民期待的人选。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目前张亚中无论是在国民党内部,还是在台湾社会上,暂时都还没有成为主流。郑丽文敢于明确地喊出“我是中国人”,认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并且认同“九二共识”,这在目前情况下也算是可以接受的。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方面,郑丽文与大陆是有共同的政治基础的。

  3)过去 20 多年,民进党一直在搞“去中国化”操作,一直在推行具有“台独”思想的教科书,加上民进党常年利用绿营媒体进行宣传,台湾一般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在国家和民族认同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民进党用“抹红”“抹黑”“抗中保台”为手段,在选举中打得国民党满地找牙。从 2016 年输掉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之后,国民党不在台上已经 长达9 年之久。一段时间以来,国民党上下和很多蓝营的支持者也非常迷茫——在民进党造成岛内“台独”思想弥漫、“九二共识”和“一国两制”被污名化的大背景下,国民党要怎么才能找到能够抓住台湾民心的新论述、新主张?

  4)赵少康代表的是部分老一代国民党人的想法,这也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想法,包括朱立伦、江启臣都多少带有这种错误的思想。他们认为,在民进党的常年“反中”“仇中”“去中国化”操纵下,国民党如果继续大胆地提一个中国、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如果再继续大胆地讲统一,在台湾已经没有市场了,因此,他们转而抬出所谓的“中华民国”,转而提什么两岸对等,甚至要求大陆正视“中华民国”的存在,他们的主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向向民进党的“台独”立场靠拢了。我几年前就说过,一些国民党人的这种操作,无异于饮鸩止渴。如果国民党要跟民进党比谁更支持“台独”,国民党就相当于丢掉了魂、丢掉了根。而且,这种“山寨”民进党的做法也不可能赢得太多选民的支持。凡此种种,都凸显了国民党在当前台湾岛内政治生态下的尴尬处境。

  5)但是,过去几年,国民党内部也有新的势力在提出一些新的论述。这里的大背景就是,在民进党执政 9 年期间,它倒行逆施,跪美舔日,蓄意破坏台海稳定,把两岸推到了兵凶战危的地步。大陆则加紧了武力遏独的动作,更加紧了武力促统的准备。特别是在2022年8月,时任美国众议长的佩洛西窜访台湾,大陆秉持“寇可往,我亦可往”的斗争精神,加大了对台斗争的力度。无论是在军事和经济方面,都给台湾岛内的老百姓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对大多数台湾老百姓来说,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好好过日子,还是第一需求。大陆每次军演,可能总有一些台湾人说什么“无感”,实际上他们肯定是有感的。随着民进党执政 9 年、两岸关系陷入停滞、台海地区兵凶战危,越来越多的台湾人也是很担心的。而且,越来越多的台湾人认为,民进党搞不好两岸关系,解不开两岸僵局的这个套。在这种情况下,以郑丽文为代表的一些国民党新势力开始喊出了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在承认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同为炎黄子孙的基础上,追求台海地区和平,在台湾内部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也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

  6)郑丽文当选,也跟过去几年民进党围绕“抗中保台”所做的主要论述逐渐走向破产有关。民进党一直号称“抗中保台”,但是,很多台湾老百姓都看到了,两岸兵凶战危。特别是大陆拥有日益增强的实力,相对于台湾拥有碾压式的军事优势,这让越来越多的台湾人认识到,民进党虽然一直在鼓噪“抗中”,但是,民进党却根本没有能力“保台”。而这几年,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也越来越表现得力不从心,各种形式的“疑美论”在台湾岛内不断出现。尤其是在“特朗普 2.0”时代,特朗普不仅表现得对台湾漠不关心,甚至随时准备拿台湾当跟大陆谈判的筹码,还不断通过掏空台积电,在经贸问题上勒索、讹诈台湾,这也让很多台湾人对民进党依靠美国来“保护”台湾产生了深深的疑虑。

  7)与此同时,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赖清德上台之后,民进党的贪腐问题有加深的趋势。同时,民进党还大搞“绿色恐怖”统治,把司法系统“武器化”,罗织罪名,追杀民众党创始人柯文哲,打击国民党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派系力量。这实际上是在台湾岛内制造一种“白色恐怖”的气氛。于是,这几年,整个台湾在内外都面临着一种新的局面:对外,在面对大陆时,由于两岸关系急剧恶化,台海地区兵凶战危,台湾的出路在哪里?这引起了很多台湾人的担忧。这就是郑丽文在当选后所说的,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从内部看,民进党走向专制、独裁,排斥异己,给国民党和民众党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危机感。国民党、民众党必须联手、必须抗争,才能求生存、求发展。这些都是郑丽文当选国民党党主席的大背景。

  8)郑丽文的个人背景很有意思。她是 1969 年 11 月 12 日出生的,今年56岁,天蝎座。她在 1991 年年仅 22 岁时就加入了民进党,在1996 年就成了民进党的“国大代表”。但是,后来,在陈水扁执政期间,民进党官员爆出了性侵下属的丑闻,郑丽文当众怒斥,最后她被民进党开除。郑丽文则说她是主动离开民进党的,而她离开民进党的原因是,她发现民进党所谓的搞“台独”都是骗人的,都是搞权力斗争的工具;而且,民进党也丧失了早年的“初心”,执政之后同样大搞特权,大搞贪污、腐败。郑丽文与民进党决裂后,对民进党大加批判,非常有战斗力。前几年,她在台湾立法机构“手撕”苏贞昌的场面堪称经典,她言辞犀利、逻辑性很强,逼得一向以乖戾、蛮横著称的苏贞昌也有点招架不住。郑丽文的父亲郑清辉是云南普洱市人。云南解放后,郑清辉随国民党败军逃入缅甸,成了郑丽文口中“抑郁的孤军”,后退回台湾。郑清辉说自己是彝族,后来娶了台湾云林人做妻子。从这个角度来说,郑丽文是拥有一半大陆彝族血统的中国人。她自己也曾经多次说过,她是云南的女儿,云南是她的娘家。郑丽文对于自己是中国人这一点也从不避讳。2005 年,经连战介绍,郑丽文加入了国民党。迄今已经超过 20 年,也是国民党的终身党员。2005 年,连战访问大陆,展开破冰之旅,郑丽文作为国民党文传会副主委和发言人随行。当时的郑丽文意气风发,形象很好,很惹人注目。

  9)在这次国民党主席选举期间,赵少康是明里暗里支持郝龙斌的。国民党党内一些派系大佬也都是支持郝龙斌的。但是,郝龙斌为人憨厚,在论述上也没有太多的新意,甚至有向民进党靠拢的趋势,这遭到了大量国民党普通党员的排斥,选情朝着对郑丽文有利的方向发展。赵少康气急败坏,抛出了所谓“大陆介入国民党党主席选举”的暴论。此言一出,连郭正亮、蔡正元等都猛烈地抨击他,我自己也写了一篇文章抨击赵少康。说白了,赵少康还是那种老思维,他还是觉得,在台湾岛内,国民党如果提“九二共识”,提中华民族,提炎黄子孙,提大家都是中国人,得不到台湾多数选民的支持,国民党会被边缘化。他还认为,大陆任何对民进党的抨击,任何对国民党的认同,不仅帮不了国民党,还可能拖累国民党。这些都是老思维。实际上,郑丽文这次当选,恰恰是因为大陆坚持对台斗争、坚持反“台独”,对民进党当局施加了极大的压力,让台湾社会看到了民进党“抗中保台”口号的荒谬和虚伪。未来,国民党要继续发展下去,肯定要走新的路线,一定要摒弃赵少康所代表的国民党党内的“酱缸”文化,一定要摒弃赵少康之流所代表的那种陈旧思维、那种跪舔美国的嘴脸。单从郑丽文的个人风格来看,她口才极好,言辞犀利。郑丽文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跟当年的韩国瑜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时移世易,她有可能比韩国瑜走得更进一步。她更年轻,她的个人魅力也可能更大。目前,台湾在野的国民党党主席郑丽文、民众党主席黄国昌,都是两个极有战斗力的人,也都是两个很有个人魅力的人。这确实对民进党当局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现在,民进党当局面对郑丽文,只能老调重弹,继续搞那种“抹红”“抹黑”的套路,这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对于郑丽文来说,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团结国民党内部各种力量,帮助国民党赢得 2026 年台湾立法机构和地方县市选举。如果国民党在她的带领之下充分实现内部整合、蓝白整合,团结起一切反对民进党、反对赖清德的力量,是有可能在2026年的选举中获胜的。到了那个时候,郑丽文的地位就会更加稳固。到了 2028 年,到底由谁来代表国民党参加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还不一定。虽然现在大家都很看好台中市市长卢秀燕,但是,卢秀燕行事保守、沉稳,在两岸问题上闪烁其词,她跟侯友宜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我个人是不看好她的。相反,以郑丽文为代表的国民党年轻一代,在面对民进党时可以坚定地喊出“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坚定地支持两岸交流、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这对于一部分台湾选民是有吸引力的。

  很多大陆朋友可能觉得,完成祖国统一主要靠大陆,不靠台湾岛内的任何势力,包括国民党在内。但是,从统一战线的角度来讲,任何承认“九二共识”、任何认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的人,都有统战价值,任何反对赖清德、反对民进党“台独”主张的人,都是我们应该积极争取的对象。解决台湾问题早晚要提上日程,这一过程急不得,但也缓不得。2026 年我们还是先看看台湾内部的选举,到了2028 年,如果台湾还有选举,如果郑丽文代表的国民党能够胜出,两岸的局面将会为之一变,也许会出现很多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新迹象、新趋势。当然,即便 2028 年民进党继续执政,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大陆这边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遏制台独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多,完成国家统一的战略谋划和物质基础都越来越完备。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在什么时候以相对较小的代价来完成的问题。我们今天可以有信心地说一句,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能看到这一天的到来,2035年坐着高铁去台湾,也不是一个太遥远的梦想。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