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一日暴增近3000亿港元,阿里迈向超级人工智能之路
文|唐果
编辑|王亚琪
9月24日,阿里巴巴股价创下四年新高,单日涨超9%,市值达到约3.32万亿港元,一日增加近3000亿港元。
引爆股价的,是阿里集团每年一度的云栖大会。在会上,阿里释放多条重磅消息,尤其是在阿里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的演讲结束后,阿里的股价表现就出现了明显的拉升。
在这个AI与云服务领域的盛会之上,吴泳铭分享道,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已是确定性事件,但这只是起点,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
“阿里云将持续加大投入,迎接超级人工智能时代到来。”
事实上,自2023年明确“用户为先、AI驱动”战略以来,阿里便持续聚焦“电商、AI+云”两大主业,坚定投入。今年年初,阿里再度喊出All in AI口号,在持续高强度投入之下,阿里已形成了包含AI算力、AI云平台、AI模型、开源生态及AI应用的全栈技术能力。
“行业对AI基础设施的需求远超我们的预期。”吴泳铭透露,阿里正在推进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并计划追加更大的投入。
阿里云将全力打造成为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为了迎接ASI时代的到来,对比2022年,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提升10倍。这意味着阿里云算力投入将指数级提升。
不难看出,在通往ASI的道路上,阿里的战略布局已然十分清晰。
朝着ASI迈进的明确路径
云栖大会不仅是技术盛会,更是AI和云计算领域的风向标。它见证了中国科技潮水的每一波方向,也给出了理解行业未来发展的线索。
在本届主题为“云智一体·碳硅共生”的云栖大会上,吴泳铭也首次系统阐述了通往ASI的三阶段演进路线:
第一阶段:“智能涌现”,AI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
第二阶段:“自主行动”,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这是行业当前所处的阶段。
第三阶段:“自我迭代”,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并实现自学习,最终实现“超越人”。
吴泳铭指出,实现第二阶段的跨越主要在于Tool Use(工具使用) 和 Coding(编程)能力上的突破。AI 将作为强大的生产力工具,迅速渗透到制造、物流、金融、科研等所有行业。未来也许会有超过人类数量的 Agent 和机器人与人类一起工作,对真实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在通往ASI最后关卡的第三阶段,AI不仅需要连接真实世界的全量原始数据,还需要具备Self-learning(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与真实世界的持续交互获取反馈,并借助强化学习机制,AI 将能够实现自我修正与智能升级,最终演化为超越人类智能的 ASI。
细化到具体操作上,阿里同样给出了明确的战略路径。
据吴泳铭介绍,阿里云作为“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将通过两大核心路径实施ASI战略:第一,通义千问坚定开源开放路线,致力于打造“AI时代的Android”;其二,构建作为“下一代计算机”的超级AI云,为全球提供智能算力网络。
从股价表现来看,资本市场对于阿里的这份AI畅想显然是认可的。嗅觉敏锐的投资人则更早押注了这个互联网巨头,华尔街明星基金经理“木头姐”凯西·伍德(Cathie Wood)就是其中一员。
据木头姐管理的方舟投资每日交易报告,公司旗下两只ETF——ARKF和ARKW于9月22日抢购了阿里巴巴的美国存托凭证(ADR),合计约1630万美元。这是该公司自2021年以来首次重新建仓阿里巴巴,也是伍德近四年来首次持有该公司股票。
今年第二季度,全球知名对冲基金经理“大空头”迈克尔·巴里(Michael Burry)旗下的Scion资产管理公司也卖出了阿里巴巴的看跌期权,并买入其看涨期权。今年7月,美国资管巨头景顺旗舰新兴市场基金Invseco Developing Markets也加仓了阿里巴巴。
云业务带来的正循环
围绕大模型和AI云这两个通向ASI之路的重要抓手,阿里也顺势在云栖大会上推出了十余款新品。
在大语言模型中,阿里通义旗舰模型Qwen3-Max全新亮相,性能超过GPT5、Claude Opus 4等,跻身全球前三。Qwen3-Max包括指令(Instruct)和推理(Thinking)两大版本,其预览版已在 Chatbot Arena 排行榜上位列第三,正式版性能可望再度实现突破。
通义大模型已成为全球第一开源模型,也是中国企业选择最多的模型。截至目前,阿里通义开源300余个模型,覆盖不同大小的“全尺寸”及LLM、编程、图像、语音、视频等“全模态”,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全球衍生模型17万个,稳居全球第一。超100万家客户接入通义大模型,权威调研机构沙利文2025上半年报告显示,在中国企业级大模型调用市场中,阿里通义占比第一。
在AI基础设施上,阿里云围绕AI进行了软硬全栈的协同优化和系统创新,已初步形成以通义为核心的操作系统和以AI云为核心的下一代计算机。过去一年,阿里云AI算力增长超5倍,AI存力增长4倍多。
此次云栖大会的计算馆中,也亮相了不少全面升级的阿里云AI基础设施,展示了阿里云从底层芯片、超节点服务器、高性能网络、分布式存储、智算集群到人工智能平台、模型训练推理服务的全栈AI技术能力。另外,阿里云还首次展出单柜支持144个计算节点的高密度AI服务器和新一代高性能网络架构HPN8.0。
另一方面,阿里对于AI基建的投入早已取得直观的收入回报,迈向了高投入高增长的正循环。
据阿里集团财报显示,2026财年第一季度(自然年2025年第二季度)集团AI+云业务表现强劲,阿里云收入增长继续加速至26%,创三年新高。在AI相关收入连续8个季度三位数增长的带动下,该季度AI收入占外部商业化收入的比例已超过20%。
在市场份额上,阿里云也表现出了足够大的差异化优势。
9月9日,国际调研机构英富曼(Omdia)发布了一篇《中国AI云市场,1H25》的报告。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达223亿元,阿里云以35.8%的市场份额绝对领先,超过2到4名的市场份额总和。报告还预测,中国AI云市场在接下来几年还将迎来持续爆发式增长,销售规模在2025年全年预计达518亿元,到2030年有望达到1930亿元规模。
“碳硅共生”的深度链接
从前沿技术到真实场景,AI早已通过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人类真实生活的细节之中。
在云栖大会的前沿应用馆中,最能感受到这种变化。数百台形态各异的机器人正在场馆内无声“呼吸”,它们不仅有能够稳稳托起工具箱,转身、抬臂的可靠,也有制作拉花咖啡的优雅,也能足够呆萌可爱为人类提供陪伴的情绪价值。
“AI越强大,人类更强大。”
对于“未来AI越来越强,甚至超越人类智能能力的ASI诞生后,人类和AI将如何相处?”阿里也给出了答案——“我们对未来充满乐观,超级人工智能到来之后,人类和AI是一个崭新的协同方式。”
与此同时,阿里云也在云栖大会上宣布,将和英伟达在Physical AI(物理人工智能)领域达成合作。为企业用户提供数据预处理、仿真数据生成、模型训练评估、机器人强化学习、仿真测试等全链路平台服务,进一步缩短具身智能、辅助驾驶等应用的开发周期。
所谓Physical AI,是AI技术向物理世界延伸的分支领域,旨在通过融合多模态感知、空间关系理解和物理规则认知 ,使AI能够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其典型应用包括人形机器人、高级别自动驾驶等需要与物理环境交互的系统。
据介绍,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 PAI将集成NVIDIA Isaac Sim、NVIDIA Isaac Lab、NVIDIA Cosmos和Physical AI 数据集在内的全套 Physical AI 软件栈,结合阿里云大数据AI平台能力,形成覆盖数据预处理、仿真数据生成、模型训练评估、机器人强化学习、仿真测试在内的全链路平台支撑。
可以看出,此次合作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覆盖AI与物理世界交互全链路的深度绑定。而对于拥有庞大业务的阿里而言,AI技术与物理世界的进一步交互,影响的绝不止阿里云一个团队,或许也将为与人类生活更近的电商、本地生活等业务带来更多变革。
从宏大的ASI蓝图,到继续升级AI基础设施,再到进一步探索AI技术如何深度链接物理世界,阿里巴巴在 2025 云栖大会上,展现了一条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且已经开始兑现的 AI 之路。
不过,正如吴泳铭所言,AI 发展的速度超过任何历史时期,但现在也仅仅是 AGI 变革早期,生成式 AI 最大的想象力,绝不是在手机屏幕上做一两个新的超级 App,而是接管数字世界,改变物理世界。
因此,“碳基共生”不应被视作一个遥远的终点,它恰恰是正在我们眼前铺开的、由技术驱动的现实进程。它的发生就体现在人类与AI协同决策的每一个瞬间,嵌入在智能系统优化现实世界的每一项操作中。
随着ASI时代到来,作为中国云计算领域中唯一具有全栈AI能力的企业,阿里又将展现出什么样的乘数效应,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