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会对明朝抱有幻想?

总有一种说法,清军不入关,明朝不灭亡,中国也会在汉族领导者的带领下完成资本主义革命,加入到全球争夺殖民地的扩张运动里,百年耻辱就不会发生。

我们且不提讨论历史问题时用“如果”这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史观,历史学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一切讨论都必须在承认现实的前提下进行。

就算我们承认了“如果”,以假设为前提讨论历史问题,那么,只要你坚持事实与逻辑为基础的思辨模式,注意到17世纪末的三十年战争带来的世界经济危机与当时中国严重的通货紧缩,就会得出结论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而且就算清军不入关,中国更近一步的封建化趋势以及更加闭关锁国也是必然的。说到底,皇帝这种东西,不过是地主阶级的代言人罢了。只要这点不改变,只要以地主阶级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系不改变,那无论哪个王朝都不可能改变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历史规律,也必然会被又一次的起义推翻。

不过我这里不讨论明朝具体灭亡的原因以及假设中的汉族人政权而不是满清一统天下后的历史发展可能性。这些留给那些历史大佬们去讨论吧。

我想讨论的是,为什么这种心态会于社会上普遍存在?为什么会有人去怀念和期望一个封建社会?

要我说,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马克思主义太难读了。

我还记得前几天逛观网时,看到有人鼓吹中国当下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就应该立即出去进行殖民活动,争夺殖民地,把其他大洲的国家变成自己的倾销市场。看到有人公开鼓吹这种言论本来就够离谱了,但更遗憾的是给这个留言点赞的人还不少,大约点赞量和点踩量约1:3左右。

其实只要读过马克思基本理论的,都明白这种帝国主义模式的结果必然是覆灭,不转变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和分配模式,其社会矛盾顶多能暂时掩盖而无法消除,只会不断积累。

但问题是,“只要读过马克思基本理论”,这一假设在社会层面并不广泛存在,事实上,读过的人其实是极少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马克思理论的相关教育算比较普及的,但我们现在到大街上找100个人,各个年龄段的都找,其中读过资本论和共产主义宣言的人,会超过5个吗?

所以现代社会政治的一大矛盾,就是新媒体和社交网络扩大了各政治事件的影响力,让普通人有更多参与政治活动的意愿。但社会大众的普遍政治素养却又太低,在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政治活动面前,人们往往只能理解简单的敌我关系,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分成两边然后我们干死坏人就完事了。至于怎么区分,很简单嘛,民族,宗教,社群,种族等这种生活中最直观,最能用自己眼睛看到,不需要深入思考的标准不就可以了?

这样的人在美国叫红脖子,面对巨大的社会问题,他们想到的不是解决资本家,而是驱逐非白人和白左,只要回到纯正的白人国家问题就都解决了,但想想可能吗?

但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世界范围是越来越普遍,韩国尹锡悦弄出那样的闹剧,就因为反华,所以哪怕下台其党派支持率还能有42.6%。波兰和匈牙利可以公开反世俗化,极右翼在欧洲横行,日本的议员甚至可以公开要求回复天皇统治。

这一点,倒是和克里米亚战争后的欧洲很像。

千万别以为中国是例外,社会学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反对任何的例外论,坚持以事实为基础,以逻辑为思考导向,所以只要条件成熟,同样的社会现象也必然会发生。不然我们也就不会看到,在新中国,居然有人为封建王朝叫魂,仅仅只因为对方的民族相同,而完全忽视皇帝作为地主阶级代表的事实。

结合最近热闹的文科生话题,不得不感慨,实现理想中的社会主义,还真是有好多路要走。

写在最后,对于封建王朝,我的态度很明确:

我是新中国公民,我只认同辩证唯物主义和人民史观,我对人民史观其实是有很多批判的,但在绝对的大是大非面前,我的态度绝对坚决。封建君主不代表人民,他们只代表封建地主,封建君主的民族属性不会改变这一点,对于新中国的公民,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的统治集团都不值得怀念。

我们顶多可以说我们对封建时代的文化作品,艺术瑰宝和传统文化选择性的继承,并将其改造成服务人民的文化产品,但对于封建君主,哪怕其个人的人格魅力与光荣事迹能得到称赞,但作为封建统治者,作为地主利益的代言人,我们对其就只有批判。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