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全面开放AI能力,要让所有人“搭上车”?
AI普惠时代来了?
还在为AI的高门槛发愁吗?看着别人家的业务坐上AI的火箭一飞冲天,自己却因为“算力刺客”和复杂的技术望而却步?感觉自己就像个AI时代的“局外人”?
别急,转机来了。
2025 年 9 月 16 日,在深圳举行的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 正式宣布AI 能力全面开放。AI不再只是腾讯内部“秘密武器”,而是将底层大模型、开发平台,到应用场景、算力基础设施,对各行各业全面释放。
实用胜于炫酷,落地优于概念。这次大会上,腾讯云发布了“智能体全景战略”图谱,推出 ADP 3.0 智能体开发平台、Agent Runtime运行环境、混元3D 3.0模型等新产品,强调“应用主义”,让AI真正走向场景化落地。
这些动作意味着:腾讯不仅要让 AI 成为概念里闪光的标签,更要把它变成推动生产效率、产业升级、国际化拓展的引擎。
可问题也在于,这种大规模开放与普及到底能带来多大红利?普通企业或开发者上车后会不会遇到比想象中更多的坑?腾讯铺的这条AI普惠之路,真的是康庄大道吗?
从“大脑”到“工具箱”全面开放
在腾讯刚刚揭幕的混元体系中,模型升级非常抢眼。混元 3D 3.0 不只是一个“新版本”。它引入了 3D-DiT 分级雕刻模型,三倍提升建模精度,几何分辨率高达 1536³,支持约36亿体素的超高清3D模型生成,意味着创作者在制作复杂场景、游戏模型或者影视和动画特效时,可以得到更精细的结果。
并且,混元 3D Studio 的管线也被重构:从组件生成、UV 展开,到颜色、材质、灯光渲染等七个核心环节被升级以满足专业标准。这些能力不仅限于内部或极少数用户,而是面向用户免费开放,并通过 API 供开发者调用,让影视、游戏、工业设计等行业更易获取这些“创意武器”。
平台方面,腾讯云的智能体开发平台 ADP 3.0,则是一个关键枢纽。ADP 3.0 支持多种框架,如 LLM + RAG(大语言模型加检索增强生成)、Workflow(工作流式自动化流程)、Multi-Agent(多智能体协同工作)等。
这意味着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数据、业务流程来搭建 AI 智能助手,而不必从零开始造模子。也就是说,这不只是给人一个“模型”,而是给一整套能用在实际生产里的工具箱。
还有基础设施层面“Agent Runtime”的支撑,包括执行引擎、云沙箱、网关、上下文管理、可观测性等模块,使得智能体能被安全、高效地部署在云环境中。
云沙箱启动速度最快可达 100 毫秒,并能支持数十万个智能体实例并发运作,这对像客服问答、实时推荐、自动回复等响应速度敏感的业务至关重要。
在模型层面,腾讯并未走“堆参数、比规模”的路线,而是强调实用性和落地性。
其“混元大模型”聚焦多模态与行业应用,而不是一味追求“最大”,并且还推出了轻量化的企业级大模型服务,让中小企业也能以较低成本接入AI能力。
可以说,腾讯更像是在搭建一张“神经网络”,让AI渗透到业务的每一条毛细血管,而不是孤立地造一个庞大的“大脑”。这种做法虽然不容易制造话题,却更符合腾讯作为连接型公司的长期基因。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已经超过424.3万家,仅2024年新增注册超过50万家,随着腾讯AI能力全面开放,或许AI企业将加速注册。
国产算力成新的王牌
在“算力焦虑”成为行业痛点的当下,腾讯打出的另一张王牌,是全面适配国产芯片。
模型和平台是“上面”的能力,但没有算力和基础设施,很多能力只能停留在PPT和实验室里。这正是腾讯这次战略中非常强调的一块:适配主流国产芯片,全栈软硬件协同,以及基础设施国际化。
腾讯云在大会上宣布,其平台已随着异构计算能力整合了包括昇腾、寒武纪、燧原等多家国内AI芯片厂商的硬件资源,使得模型在这些芯片上推理或部署时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这样,中小企业不必依赖进口 GPU,而可以在国内硬件选项中找到更具性价比和可靠性的替代方案。
算力启动速度也在大幅度提高,Agent Runtime 的云沙箱启动延迟最快可达 100 毫秒,这意味着在用户交互、客服、推荐系统等需要快响应的场景中,智能体几乎可以实时响应,用户体验提升明显。
大规模并发支持也很关键,因为如果一个平台能支持数十万智能体实例同时运行,就意味着企业能够承载大规模用户访问或自动化处理任务的需求。
腾讯自己内部的应用也率先展示了“国产算力+基础设施”的威力,比如CodeBuddy 工具内部使用率极高,对编码时间缩短约四成。
许多效率提升不再只是概念,而能带来实际的节省。
而在算力层面,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在国产芯片上的推理成本、能耗、响应延迟等关键指标正在逼近甚至部分场景下优于传统进口方案。
不过,这条“国产算力 + 基础设施“之路,并非没有挑战。国产芯片在高密度计算、显存、互联带宽、高速通信接口等硬件量级性能上,与一些国际顶尖产品仍有差距。
生态兼容性也存在问题,不同芯片厂商之间的软硬件接口、驱动、工具链标准不统一,开发者在迁移或混合部署时可能遇到额外调试成本。
再者,适配与整合本身需要投入,不是只把芯片“接进去”就算成功,还要长期稳定、响应好。腾讯要把这张“国产长城”建得不仅高,而且结实且透气,难度不小。
AI普惠的红利都在哪?
腾讯把这么多模型、工具、算力铺开,不只是为了炫技,而是希望激发产业升级、效率提升、用户体验改善这些实实在在的回报。AI普惠的红利都在哪呢?
首先,对于许多中小企业与传统行业而言,现在确实迎来了“上车”的机会。以前一个企业如果要用好 AI,需要投入大量算力或者雇技术团队,还要自己训练、调优。
现在,通过 ADP 3.0 或者混元 3D 的 API 或工具,这些能力可以部分外包或以服务形式获取。
知识管理、客服自动问答、内容生成、会议纪要等工具,已经变得不难接入。比如“腾讯会议”的 AI 纪要功能使用量同比增长 150%,乐享知识库问答准确率达到 92%。
这些都说明在常规办公和沟通协作中,AI 的效率提升并非遥远愿景,对很多企业来说,这样的效率提升就可能转化为成本节省、响应快、产品到市场速度快。
其次,对普通用户来说,AI 的“陪伴感”与便捷性正在增强。比如在内容创作里,混元 3D 系列模型开放以后,图像/3D 生成的质量提升明显,让许多设计师、小团队能以较低成本制作出以前需要大团队才能完成的视觉效果。
元宝、腾讯电子签等工具不断增强智能交互与自动化水平,使得日常行政、签约等环节的摩擦减少。用户不一定意识到“AI 在背后做了多少事”,但使用体验在一点点变好。
但是,红利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中小企业尽管门槛降低了,但数据准备、模型定制、安全与隐私保护、运维支持等不少“隐形成本”仍然存在。这些环节往往耗时耗力,企业不一定有足够的人才或预算。
尤其是在行业极其细分或对精度、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场景里,默认开放模型或工具可能仍然需要大量二次开发与调优。
除此之外,效率提升意味着一些工作被自动化,但这也可能对岗位、对行业结构造成冲击。谁来承担这些“被替代”的成本?此外,如果这些 AI 能力主要集中在腾讯及其生态合作伙伴手中,而中小企业只是消费者角色,那么红利仍然更多流向头部企业。
如若价格结构复杂不透明,那么所谓“普惠”可能只是一个幌子。举个例子,一个企业可能起初觉得“用起来便宜”,但在规模放大、并发增多或者定制化需求增强后,费用迅速上升,负担变重。
腾讯这一次 AI 能力的开放,可能是中国 AI 落地进入快车道的一次关键转折,是“AI 不再只是头部企业秀肌肉”的标志。
但模型与平台的“实用性”需时间检验,算力基础设施要在稳定性与国际合规性上过关,红利能否真正惠及中小企业与普通用户同样是关键。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产品经理、创意从业者,或者普通AI用户,现在确实是一个“上车”的好时机。腾讯这盘棋走得大也走得稳,但能不能成为创业者那条真正“康庄大道”还需时间及市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