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上海市域内的方言有这些,实际上比很多上海人认识的都还要复杂
【本文来自《所谓的上海话,本来就是个流动变化的语言,最后变成了普通话,又有啥可惜?》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大致上海市域内的方言有这些,实际上比很多上海人认识的都还要复杂。拿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其实郊区因为外来人口比市区的更多,方言消退的比市区更明显,这张图放在今天在画可能上面很多点就没有了。
我一直觉得方言就是地理隔绝人群交流下的产物,方言变化或消失都意味着人与人的交流在增加,交流的范围在扩大,所以只要这个交流的趋势一直在,那方言消失是一个必然的事情,虽然这个过程中,诸如地方戏剧这样依托于方言的戏剧会消失,但是新的文化也在酝酿,我们讲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老的事物改进博物馆的时候,那博物馆就是她最好的归宿。
我摘取一段2001年时徐匡迪市长卸任时的接受杨澜的一段采访,请诸位上海土著再思考下,上海话的存续是不是必须的事情。
杨澜:您刚刚到上海时会说上海话吗?
徐匡迪:不会。
杨澜:那人家会不会说您“乡下人”啊?
徐匡迪:会,会说,当时上海人确实有一点优越感,所以到百货公司去买东西,别人都看得出我是外地人。我当了市长以后,第一次接受市长热线采访的时候,我就说上海人要改变观念,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上海本身是一个移民城市,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这么一个国际大都市也就两百年的历史,因为能够吸收全国的精英,所以上海才有今天。一些有名的京剧演员并不是在北京唱红的,而是在上海唱红的。上海的发展需要全国支持,要吸收全国的人才,这样上海才能发展。
杨澜:我觉得人的心态和一个时代是非常相关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人还比较封闭,对外地人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那个时候是跟上海的环境相关的。
徐匡迪:那就是计划经济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