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里的“先知”,被高德AI领航实现了

500

靠着AI能力,即便没有激光雷达和高清摄像头,高德AI领航也可以像电影《黑客帝国》中的先知一样,提前洞察危险,预判用户的需求。

作者|杨知潮

在电视剧《权力的游戏》中有一个奇幻的设定:绿之视野。

拥有绿之视野的人,可以观察到历史上的任何一刻,看到全世界任何一处正在发生的事情。这当然是虚构的概念,但在AI时代,一部分幻想已经成为现实。

如果道路上数亿导航数据可以被汇聚,再加上卫星定位,这些被AI“理解”之后,就可以成为具象化的模型,分析出道路上潜在的危险。

这正是近日发布的高德地图2025中,AI领航功能的价值所在。

在最新的高德AI领航功能里,它既可以捕捉到近距离的急刹车,也可以将视野升至城市“上空”做到“超视距”,察觉更远处的拥堵,并提前告知用户前方路况。

超视距是当下高级辅助驾驶行业的重点发力方向,几乎所有的一线大厂,都在努力让汽车看得比人更远。只不过他们依赖的是先进、昂贵的传感器,而高德依赖的是数据和AI。

靠着AI能力,即便没有激光雷达和高清摄像头,高德AI领航也可以像电影《黑客帝国》中的先知一样,提前洞察危险,预判用户的需求。

01 从被动,到主动

对于主动和被动的区别,高德技术负责人有一个精准且通俗的比喻:“传统导航像按剧本演戏,预设路线后便机械执行;而我们的智能体更像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能实时感知路况、预判风险并主动调整策略。”

主动预判风险和调整策略,意味着它能够超出车主的认知。

比如驾驶员的视线盲区:一位用户表示,他在山路的急转弯行驶,在他自己都没有察觉的情况下,高德提前提醒他对方有来车,结果“真过来一辆”。

这套风险预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从去年开始,高德就陆续上线了车道级安全预警的17种场景,比如前方车辆急刹、有慢速车、弯道来车、货车前方有来车等。

500

具体的场景比较复杂,但按照高德导航产品负责人的介绍,车道级预警按距离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

其一是近视距预警(化解即时风险):针对前车急刹、危险变道等突发状况,系统能毫秒级响应,核心是提升驾驶者在复杂瞬时场景下的操控信心与安全性。

其二是超视距预警(赋予先知能力):针对远方事故、道路封闭、突发占道等情况,系统能提前数分钟预警,核心价值在于赋予驾驶者超越视野的决策能力,从根本上规避风险。

当然,这套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从2023年云睿大模型的发布开始,高德就在朝着AI化的方向不断迈进。每一次版本的大更新,都伴随着导航功能的质变。

今年4月,高德正式推出全球首个基于地图的AI领航智能体(NaviAgent),而高德地图2025,更是全球首个AI原生地图应用。

500

这,也不是终点。

在接受采访时,高德CEO郭宁描绘了未来空间智能的蓝图:“出行” 这个概念本身会被极大地简化,甚至在很多场景下会变得无感。 空间智能将彻底改变 “规划” 这一概念,从 “被动搜索” 演变为 “主动服务”。

如果把这套蓝图聚焦到导航本身,或许未来的AI领航,可以完全把人从琐碎的思考中解放,它能够在安全上及时给出所有预警,也能在规划上提前为车主提供需要的目的地,犹如一个坐在副驾驶位上的老司机一样贴心。

02 AI构成的天眼

曾几何时,一个激光雷达售价高达5万元,它占一台汽车的成本可能高达10%。即便是成本已经下降的今天,激光雷达也仍然是汽车上最贵的传感器。

但没有高阶辅助驾驶汽车敢省掉它,因为它承担着辅助驾驶中的核心环节:近场感知。

再聪明的人,也不能脱离信息思考。今天最好的模型架构,没有庞大的训练量,也做不到智能。这是激光雷达无可替代的价值,但在近场感知的基础上,超视距信息的价值也在愈发凸显。

依托TrafficVLM交通感知预测能力,高德AI领航实现从“单点观察”到“全局决策”的升级。该技术以视觉语言模型为核心,将多时空尺度的交通信息转化为结构化图像帧,通过模型深度推理完成状态识别与趋势预判,为导航系统注入超越物理视野限制的超视距感知能力。

以高速驾车场景为例, 高德会精准感知车道级交通流变化、动态事件、事故占道等微观信息,结合用户规划路线自动激活领航模式,推荐全局最优车道策略,让变道决策更具前瞻性。

换句话说,高德地图可以像苹果Airtag防丢器一样,实时地让搭载自己软件的不同设备之间沟通。这是人眼、激光雷达、摄像头都无法做到的,只有高德——这个拥有10亿用户的国民级导航APP可以做,因为用户越多,导航捕获的数据就越丰富,就越能提前发现风险。

不仅如此,过去二十年,高德地图也一直深耕中国市场,不仅是最早一批拿到甲级测绘资质的地图公司,还跟国内1100家交通管理部门以及几乎所有的高速管理部门都建立了对接合作,这意味着,交管部门、高速路政的临时修路、封路、变道等动态交通事件信息,都会第一时间跟高德地图同步。

同时,在其他动态交通数据的获取上,高德也早早广泛布局。比如,高德为全国数十万量道路作业车辆专门设计了一个名为“高德车盒”的设备,它安装在洒水车、道路维修等车辆上,凭借车载摄像头和先进的AI识别技术,高德车盒通过车载摄像头,无需人工操作即可自动采集慢行和施工信息,自动识别道路施工区域以及占道信息,并将相关信息匹配到具体车道上,提前告知后方行驶车辆提前变道绕行。

这些信息汇总到一起,催生的就是两位一体的感知能力:它既可以感知到车道级的细腻变化,也可以站在每条道路“上空”捕捉异常的变化。

比如在去年5月,广东梅大高速发生路面塌陷。高德就捕捉到短时间内多车速度同时降为零的情况,判断出风险并向后方车辆发布 “前方有车辆急刹” 的预警。

车辆的速度下降,这是一个零散的数据,但AI可以赋予它“意义”。据高德导航产品负责人介绍,通过时空信息建模、交通图谱认知能力、车道级推理能力,高德已经构建了一个基于动态交通的自车及周车仿真系统,可以给用户提供双层预警守护。

可以说,高德打造的是一个激光雷达永远无法触达的超强感知和预警系统。而这,也是“大数据+AI“的价值体现。

03 一个手机的辅助驾驶

有关辅助驾驶方案的争论至今仍然没有结束,纯视觉派坚信人类可以用两只眼睛开好车,AI也可以。而激光雷达派认为视觉存在缺陷,传感器才更靠谱。

但这种交锋再激烈,都仍是在一个讨论框架内。而高德AI领航,开创了另一个思路——通过软件来实现部分辅助驾驶的功能,这甚至可以算作是“第三种辅助驾驶方案”。

软件解决方案的好处显而易见,其中最重要的是极低的成本。

高阶辅助驾驶需要Orin芯片和激光雷达,此外还有一部分软件使用费。但大量数据表明,在国内汽车市场,10万元级别的A级车才是最大的市场。而这些汽车中的绝大多数都不具备辅助驾驶能力。

可高德AI领航,让任何一台汽车,哪怕是老旧的燃油车、廉价的“老头乐”,都只需要一个手机支架,就能享受到先进模型带来的领航服务。

更何况,交通工具不止有汽车。

在小红书上,有摩友呼吁,跑山一定要开高德导航,能够提前发现许多人眼不能发现的危险。

500

图注:对摩友来说,AI领航就是他们的“FSD”。

由于两轮车特殊的行驶方式,它很难普及自动驾驶,它和数字世界的相连更加依赖智能手机。而一个好的AI领航,将同时成为两轮车的“车机”和“辅助驾驶“,让自行车和摩托车也能够接入数字世界。

当然,对已经有高阶辅助驾驶的汽车来说,AI领航这一“第三种辅助驾驶方案”与汽车自带的辅助驾驶也完全不冲突。

驾驶员既可以通过辅助驾驶软件避险,也可以在高德AI领航的提醒下提前预警。本地的辅助驾驶系统拥有更快的反应速度,对终端的更高控制权限。而AI领航拥有更丰富的大数据来源,和更大规模的“理解”能力。

激光雷达和纯视觉是冲突的,但高德AI领航,它和所有智驾方案都可以共存。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共同提升着驾驶的安全性。

因此,高德AI领航所构建的,远非一个单纯的导航工具,而是一个覆盖范围更广、成本更低、普惠性更强的“先知网络”。

它不依赖昂贵的硬件堆砌,而是将10亿用户的力量转化为集体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让每一辆车都成为这个智慧路网的一个感知节点。激光雷达或许能看清眼前百米,但高德的“数据+AI”天眼,却能洞悉城市脉络,预见数公里外的风险。

这不仅是对传统感知边界的突破,更是“大数据+AI”在出行安全领域释放的普惠价值——让每一位普通驾驶者,都能拥有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中的“先知”守护,并驶向更安全的未来出行。

头图来源|AI制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