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和综评不是一回事

【本文来自《赞中山大学等走出高考改革第一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强基和综评不是一回事。

强基是国家主导的(每所强基学校在各省份的强基招生名额数,是国家规定了的,且在高考前就已公布)。在高考前,就要往意向学校提交强基申请和相应材料。高考前评审结论就会公布(学生就知道自己有没有资格参与强基考试。注意,学生只能填报一所学校的强基申请)。

待高考成绩出来,各高校(基本是只有985以上的学校才有资格进入强基名单)拿出自己的强基入围分数线。只有高过该分数线,且强基申请被通过的学生,才能参加下一阶段的强基考核。

考核分两步,Ⅰ笔试,会根据强基申报时填写的专业方向进行相应课目的考核(基本是奥赛难度,如果只是普通高中的学习范围,很难有较好的成绩),笔试成绩与高考成绩加权统计后,从高分到低分取满强基招生名额。然后才是Ⅱ面试,面试环节基本上就是排除某些纸面材料上难以反映出的特殊情况。一般很少有成绩过了被面试环节刷下来的,除非特别极端性格、明显沟通障碍或其他有悖社会认知底线的等等。

整个强基体系这四五年运转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而且强基一般都是针对于基础学科,读这些专业还是比较辛苦的。相当于把原来五大学科竞赛圈子里,各高校自行制定的加分政策,给统一到强基这个赛道里了。这和原来的学科竞赛机制相比,明显更公开、透明。

综评相当于原来高校的自主招生,但综评都会限制专业范围。我所知道的一些大学的综评专业,通常都不怎么好。这个综评的专业范围,也是经过教育部门审批的。就我理解,每个学校都会有些专业难得招到合格的学生数量,但这些专业又对该学校很重要,不能取消(非核心专业招不满人,连续几年就会被取消该专业了)。所以就针对这些专业,适当降低一些分数,走综评这条路。同时也给学校增加一些收入。

中山大学是名校,这里面强基和综评两端都有,学生进去后和从单纯高考进去的相比,除了不能随意转专业以外,在培养方案(导师配置、硕博晋级比例等)方面,也是存在差异的。但毕业证上没区别,对用人单位而言也没区别。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