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游客扎堆来华,以旅游、代购为幌子,实则为扫货!
一场由关税引发的逆袭:美国消费者涌向中国制造
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举动,本意是制衡中国,却意外催生了一场消费者的“大迁徙”。 今年四月,特朗普政府对华商品加征关税,本想以此强迫中国让步,却未料到这根“大棒”最终砸在了美国消费者自己的脚上。 沃尔玛货架上的电视、亚马逊仓库里的扫地机器人、奥特莱斯里的服饰鞋包……所有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价格飞涨,成为美国消费者账单上令人刺痛的数字。 本土替代品要么价格高昂,要么质量堪忧,美国民众的生活与中国制造早已密不可分,这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高关税的苦果。
面对高耸的关税壁垒,一条意想不到的“购物航线”应运而生——美国消费者开始直接赴华购物。 这并非少数人的冲动之举,而是大规模的、自发的行动。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选择飞越大洋,亲身前往中国,体验“自由购物”。 推动这一趋势的,除了高昂的关税,还有中国便捷的免签政策。 240小时的免签政策,让美国游客节省了大量签证费用。 一张往返中美的机票价格约为800美元,但在中国,舒适的酒店住宿仅需30多美元。 一件在美国售价200美元的夹克,在中国只需100美元就能购得,加上离境退税政策,最终价格甚至可能低至80美元。 这笔巨大的差价足以覆盖甚至超过往返旅费,让赴华购物成为一笔划算的买卖。
于是,中国各大城市的商圈涌现出一幕幕“扫货”的奇观。 美国游客如同潮水般涌入,从电子产品到化妆品,从品牌服装到家用电器,所到之处货架被一扫而空。 第一季度高达上亿元的退税金额,无疑是对美国关税政策最有力的回击。 这些美国消费者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以及对本国政策的不满。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打破。“甲亢哥”等网红直播,展示了一个充满烟火气、安全便捷、民众友好的中国,与西方媒体塑造的刻板形象形成强烈反差,激发了美国民众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然而,并非所有美国人都能亲自赴华。 出于工作、家庭或经济等原因,许多人只能依靠代购。 最初,代购只是为了赚取一些外快,但随着赴华购物的美国人越来越多,一个有趣的现象浮现:一些美国代购者,其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规避高额关税,避免被本国政府“薅羊毛”。 他们宁愿将钱花在中国,也不愿将这笔利润贡献给自己的政府,这无疑是对美国关税政策的无声抗议。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消费潮流,不仅折射出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也反映出美国国内政策的困境。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本意是制衡中国,最终却导致美国消费者“用脚投票”,将更多的消费支出导向中国市场,形成了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结局。 这无疑是一场由关税引发的、属于中国制造的逆袭。
"
万秋人物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