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苦硬吃,是种毛病

又到一年夏天,学生宿舍和教室要不要装空调这个事又在舆论场上掀起讨论。而7月6日青岛大学宿管大爷疑似因中暑在值班室内身亡,又将大学宿舍要不要装空调推上了风口浪尖。毕竟往年喊得是“热点又咋了,谁不是这么过来的”“这点苦都吃不起么”“我们以前也没空调。而这下可是真出了人命了,还是和说这些话的人同一辈的。事发之后青岛大学紧急宣布将特事特办给宿舍尽快加装空调,这不由让人提出一个问题:早干嘛去了?非要等出了人命才知道装?不知道辅导员的宿舍、老师的办公室有没有空调?留学生宿舍有没有空调?如果这次中暑身亡的是学生,不敢想这舆情得多大。

500

500

对于教室和宿舍该不该装空调这个事几乎成了年经话题,每个夏天都要来上一轮,只不过今年由于传统上夏天凉爽的东北也出现了高温天气,哈尔滨甚至连续出现35度高温天,使得哈工程、吉林大学等大学又因为装不装空调这事被摆上了舆论场。哈工程这种地处东北的学校宿舍不装空调其实可以理解,毕竟高温天气没有南方那么多,突然今年遇到高温天气猝不及防没有空调也是能理解的。只不过这老师对学生的解释啊,多少有些乐了。

500

众所周知,今年东北天气炎热是境外势力的破坏

平心而论,从统计数据来看东北地区在夏天属于相对温度比较低的区域了,但今年东北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同此凉热”了。以被“境外势力抹黑”的哈工程所处的哈尔滨来说,今年夏天的平均气温与最高气温同比上涨很多。找哈尔滨朋友了解了一下,他表示哈尔滨往年虽然也有35度天气,但是高温天气较少而且湿度不高。而今年则是属于高温天气更多、温度更高、湿度也更高。在高温三杀之下,今年的哈尔滨就成了个火炉了,还是闷烧的那种。

500

500

稍微懂点气候知识的人都看得出这些数据代表什么

对于是不是装空调总的来说有两派意见,一个是:现在年轻人真是娇生惯养,我们当年没有空调不也这么过来了。而另一个则是:如今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还拿以前来说事那属于没苦硬吃。嗯,两边看着都有自己的道理。

先说说第一种“娇生惯养”论吧,持这种观点的往往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当年都这么过来的凭啥现在的小年轻不行。客观上我同意当年的条件比现在要艰苦,现在的大学宿舍多为四人间,而当年那可是八人间。然而当年的天气与现在的天气是一回事么?如果我们看过去三十年来夏季气温的变化趋势,就会发现温度是逐年走高的,高温天气也是越来越多。

500

500

也因此对于一些八九十年代读大学住宿舍的人来说,当年的温度或许确实是能克服一下,但是如今平均气温都上升两三度了,那还能克服么?稍有生活经验的都知道夏天两三度的温度可是不小的差距,32度与35度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如果觉得现在没有空调也是可以克服一下的话,那建议说这话的人在七月份先去没有空调的四人/八人宿舍睡上一个月看看,毕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既然有些人喜欢没苦硬吃,那就以身作则爱吃就多吃点。

而第二种观点嘛,本人在没有空调的上海大学宿舍里住了四年,对此多少也算有点发言权。四人间的宿舍在夏天只有顶部的一个风扇,在六月底七月初的时候(没错,大学有时候到七月中旬才放假)那往往就是整个宿舍最难熬的时候。打开阳台和房门通风,进来的夜风也是热风,风扇提供的风力属于聊胜于无。而自己另外支起风扇呢?对不起,晚上11点就熄灯断电,天王老子来了也没用。整个人在凉席上就是一个翻来覆去的状态,为啥?因为但凡在一处躺久了凉席就热了,得动一下身子贴到没接触到的凉席部分才有一点凉感。

作为本地学生,我还能周末回家吹空调,但是对于那些外地同学那可就只有煎熬了。甚至有些同学实在受不了酷热天气,大家一起“拼好房”去周边宾馆开个房吹空调睡,反正小旅馆一天也就百来块,人均三四十,也不是不能接受。就不知道往常接待情侣开房的前台小姑娘看到三四个男生过来开房时会不会瞳孔地震?

何况现如今空调价格并不高,一台1.5P空调连安装满打满算3000顶天了。而一台空调至少可以使用十年以上,分摊到每一年住宿费用的话那无非是从一年1200的住宿费变成一年1350的住宿费。至于空调的电费?那在总成本中基本属于可以忽略不计的部分了,更何况宿舍电费本来就是学生自行负担。

还有人认为宿舍老旧电路容量支撑不了全都装空调。不说别的老旧小区电网扩容工作都干了多少年了,大学宿舍还搞不定?看不起谁呐?这里可是基建狂魔中国,不是废物欧美,国家电网可不是吃素的。

认为学生要求装空调是娇生惯养的,建议先把自家空调给拆了

没苦硬吃,是种毛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