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汉化代表着战斗力下降?晚唐五代沙陀军事集团第一个不服

500

在中国历史上,汉化从来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选择。而且汉化不等于战斗力下降,反而能够提升他们的战斗力,晚唐和五代时期的头号军事集团沙陀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500

沙陀部族出身于西突厥的一个小部落,早年被吐蕃人欺负得够呛,不得不跑路接受唐朝的庇护,在山西北部安了家。沙陀人自身的族众不多,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之初到处众筹才弄到了17000多人(其中还有很多是跟他到中原捞世界的鞑靼人),战马数量也只有3万匹(后唐时期)。沙陀军能成为晚唐、五代第一军事集团,汉化功不可没。

500

李克用的两个夫人一个姓曹(李克用生母),一个姓刘,都不是沙陀本族人出身。李克用身边战力强悍,单挑、群殴都顶级的义儿太保中,只有李嗣源、李嗣恩、李存信三人不是汉人。而且这三个太保的身份也不全是地道的沙陀人,李嗣源的出身是世代夷狄(勉强算是沙陀人),李存信是回鹘李思忠部落出身,李嗣恩祖上是吐谷浑人。沙陀军本身就是一个集中了代北沙陀人、吐谷浑人(慕容彦超就是吐谷浑人)、粟特人(石敬瑭就是沙陀化的粟特人,和李克用、刘知远的做派有很大不同,更像安禄山一些)、突厥人、汉人等民族的地域军事集团,汉人是沙陀军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李克用身边只有贴身保护自己的亲军才是“沙陀杂虏”。

500

汉化对沙陀军的最大好处就是消除了汉人对它的抵触情绪,在利用中原的人力物力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克用的父亲李国昌帮助唐朝镇压了庞勋起义,和郑成功一样得到了皇室赐姓,位列宗室之列。尽管李国昌和李克用也多次因为问题和唐朝中央政府有过军事冲突,但大致上还保持了对唐朝的忠诚。李克用家族也并不被中原汉人当成是外族人,就连后梁和后唐展开口水战时,二五仔成群的后梁也没占到便宜。后梁的朱温父子经常拿李克用家族的民族身份做文章,骂沙陀军是“犬戎”、“戎狄”,要民众和沙陀军划清界限,但结果是然并卵。

500

李克用父子虽然杀伐果断,但很讲忠信,在民众心中已经是具有“华心”(“夫华夷者,辨在乎心,辨心在察其趣向。生于夷域而行合乎礼义,是形夷而心华也”,简单来说就是三观正、行事符合华夏价值观的就是自己人)的自己人,更不用说李克用家族还是皇室认可的宗室成员。而朱温集团骨干都是二五仔,结交的盟友刘仁恭也是不讲信义的二五仔,在当时人们眼中是“有生于中州而行戾乎礼义,是形华而心夷”的禽兽。这不但是当时人们的看法,后世的史学家有不少人都把后唐看作是唐朝的延续,把李存勖灭后梁看成是拨乱反正。

500

汉化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最大利用汉人的人力物力,扩大自己的基本盘和民众接受程度。就像卖游戏的公司不汉化难赚钱,历史上的外族枭雄为了江山大业也大多选择了汉化。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