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海归不区分年代就是耍流氓

董明珠一个内部的讲话,被人偷录放在网上,引起了一波舆情,我看很多媒体冲进来,声嘶力竭、气愤不已。其实认真的看他们,老人多、不做实事的多、文科生多。遇见的事情只能泛泛而谈,抓不住重点,不知本质是什么?这也可以理解了,这群人就是这个水平。

最典型的代表,一说今天海归的聘用,就扯上几十年前的钱学森、邓稼先,他们确实是给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中国的海归中佼佼者。但是那个时候的海归和现在的海归是一回事吗?讨论海归不分年代,这就是耍流氓。

真正在中国发展中起过作用的海归,50年代这一批最有代表性,也是实力最强,贡献最大。此前优秀的海归不多,现在也是越来越不行了,这就是一个现实。

从清末就开始派留学生,到了民国期间留学生数量也不少了,其实这些留学生,对中国的发展帮助不大,去国外读书,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学点有价值的科学、技术,其实真能学下来的人不多。胡适这样著名的公知,其实学位论文都没有做出来,他的那些名誉博士,都是后来靠自己的官职,去美国的高校谋得的。

鲁迅也想去学医,其实最后就是读不下来,还是去做了文人,说去救民心,不过用一个借口掩饰一下罢了。

民国的时候,留学生被奉若神明,只要国外留学过,不管是不是克莱登大学,都有资格被清华、北大聘用,甚至文学系也聘用国外回来的。这样的情况,大家翻翻《围城》就心知肚明,民国时候为什么出很多文科大师,基本上看不到搞技术的,学理工的凤毛麟角,有作为的更少了。

当然那个时候也有周恩来、邓小平这样的人,其实他们出国也没读什么书,主要是在打工,然后回来闹革命。

民国以降,留学生数量并不少,真正学了科学技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为数很少。当然那时候国家也在战乱之中,学了技术也很难有大作为。民国留学生是出了很多大师,这些大师大部分是文科生,有学生相互吹捧,他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就是挟洋自重,相互吹捧。胡适这样,蒋介石最为了解,也曾经重用过他。蒋介石一生骂人骂的这么毒的,胡适是差不多唯一一人吧?对于中共的很多对手,蒋介石内心都是尊重的,他不尊重胡适,因为是真的了解。

中国留学生真正起到作用,其实是建国之后,有一群人就是留学苏联的,他们才是真正的留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起作用的一群人,当时很多技术中里都是这些人。因为他们不是留美的,有很多搞到技术,所以没有人来吹捧他们。

今天这个年代,有出去留学的,也是很正常,回到中国,也应该欢迎。其实只要4个字:一视同仁。

对于留学生,还是不能够敌视,毕竟是自己的子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该聘用就要聘用,该帮助也还是要帮助,虽然他们大部分是富裕家庭,资源要比别人多,机会比别人多。不过我们确实也要破除留学生就高人一等的思维,今天留学生大部分的素质,不如国内一流大学,甚至也未必比国内二流大学好。

至于把不同年代留学生一锅烩,用以前的留学生来证明今天的留学生如何,以前的留学生是极少数社会精英,现在的留学生有这样的人吗?

百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实践越来越清楚,坚持中华文明,继承中华文化,中国才能强大,外国人是不可能培养我们中坚人才,除了金融界、教育界,中国最优秀的中坚力量,就是自己培养的。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