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议科学:杨振宁先生与我们通讯为什么用英文?
转自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
杨振宁先生23岁去美国留学,中文已经很好。
但是,那个时候,一般人不会中文打字。其实现在的人可能完全不能理解当年中文打字是专业技能。
中文不是字母,而打字键盘是字母。所以早期中文打字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打字员,打字机附字块,打字员把她常用的字块一个一个排列在她熟悉的位置。打字机一个一个挑,把字块拎起来,真的“打”在纸上。
是真正的“打”字的机器,打的啪啦啪啦响。
一般人不可能费时费力打字,而且也没有钱买如此复杂的机器,几千个字是几千个字块。
而出国留学的都学习英文打字。
计算机普及是1980年代,那时英文容易,而中文在计算机上是逐渐到2000年代。
我在1990年代中期写中文科普,用的是复印的方格子纸,手写后邮寄投稿。到2000年代,我自己才能用中文软件。
而英文打字早已习惯。
我自己2007年回国之前,与北大生科院的行政人员(非教授)交代事情是英文邮件。我那时不知道,到岗后才知道生科院当时的行政人员全部不会英文,她们都是中学程度,每次收到我的邮件后找老师翻译之后才回复我。(我任上正好是行政人员更新换代时期,后面普遍是有硕士学位以上,其英文不是问题)。
我是1980年代出国,杨振宁先生是1940年代出国。
所以,他的中文打字,即使有计算机软件,估计也很不习惯。
我回国后,中文越用越多,但有时还是英文快。而杨先生估计一直不熟悉中文软件,因为方便的中文软件都是他八十岁以后才有的。当然与科学家,特别是都在美国担任过教授的科学家,用英文才是顺其自然。
另外,他还有弟弟妹妹、子女在国外,更多朋友在国外,英文软件是他常用工具就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