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简介
新 竹 市
新竹市,为台湾省下辖县级市,位于台湾岛西北部,西临台湾海峡,北面、东面与新竹县接壤,南与苗栗县毗邻。面积约102平方公里,下辖3区,人口45.17万(2021年5月)。
新竹市原为新竹县县辖市(乡级市),1982年7月起改为省辖市(县级市)。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设立之后,成为台湾省的高科技重镇,有台湾硅谷之称。也是台湾省的文化古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多元化的海岸生态以及高科技产业,是一座新型工业城市。
一、历史沿革
新竹,旧称“竹堑”,是由平埔族语音译而来。取竹堑的“竹”,新竹,寓意日新月新。因为终年多风,又有“风城”之称。
新竹原为平埔人道卡斯人“竹堑社”的生活居地,汉人有系统的开垦始于18世纪初期,1733年以莿竹建城,1756年淡水厅设治竹堑。1626年,荷兰占据北台湾后,曾有荷兰人到竹堑传教。
新竹是北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当地大规模的开发,是从1661年郑成功入台派部属屯垦算起,主要屯田蓬山、后龙地区,势力广及竹堑。
明郑时隶属天兴县,并置通事管理竹堑番社。
1683年,清政府时期,竹堑改属诸罗县。
1691年,王世杰获准带领亲族180余人以暗仔街为中心垦植竹堑,广兴水利开发良田。而粤籍徐立鹏于1725年带领族人进入新竹、竹北、香山、新丰等地垦殖,形成客家移民聚落。
1723年(雍正元年),设淡水厅治于竹堑,成为清朝时期北台湾的一个重镇。
1826年,竹堑进士郑用锡等人奏请兴建竹堑城获准,于1827年兴工,筑造砖石造城墙与四座城楼。
1875年(清光绪元年),淡水厅废除,竹堑城改称新竹并设县治。
1895年,新竹成为日本殖民者侵入北台湾的重要据点。日本“台湾总督府”将新竹划归台北县,并置新竹支厅管理。
1920年9月,合新竹、桃园支厅为新竹州,州治设于新竹郡。1920年设新竹街。
1930年,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州治改新竹市。1930年改制为市。
1941年,合并香山庄全部及旧港、六家庄的一部分,扩大行政区域,下设二十五个区会协助推行市政。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11月17日,国民政府接收新竹市役所,改为新竹市政府。
1946年1月,接管委员会结束,成立新竹县政府,暂借原新竹州厅办公。2月28日,新竹县政府迁往桃园,新竹市亦因全省行政区域调整,正式设为省辖市,成立新竹市政府,下设东、西、南、北、竹东、宝山、香山等七个区公所,并迁入原州厅办公。
1950年10月25日,台湾省政府调整行政区域,改设二十一县市。新竹县县治设于新竹市,并将原新竹县分设桃园、苗栗两县。
1951年12月1日,将原东、西、南、北等四个区公所合并,成立新的新竹市,为新竹县县辖市(乡级市)。
1982年7月1日,新竹市改制升格为省辖市(县级市),并将原属新竹县的香山乡并入新竹市。
1990年11月1日,新竹市下设东、北、香山等三个区公所,正式分区治事。
二、地理环境
(一)地形
新竹市位于台湾岛西北部,头前溪、凤山溪、客雅溪冲积而成的狭长平原上,地势低平。西临台湾海峡,沿岸多沙滩,地势自东南而西北渐次低下,形成一畚箕形。
西部沿海地区为狭长的海岸平原,南半部为竹东丘陵的西侧延伸,最高峰为五步哭山,海拔187米。
(二)河流
新竹市的主要河川水系有头前溪、客雅溪及盐港溪,均为由东向西流入海。头前溪流经本市北部边界于南寮北侧入海,水系全长63.03公里,为新竹县、市最大的河川,也是形成新竹平原的两大主要冲积源之一。上游建有许多水利工程,以灌溉包括本市在内的新竹平原农地。客雅溪发源于竹东丘陵,全长约24公里,流经本市闹区南侧而于罟寮附近入海。盐港溪也是发源于竹东丘陵,流经本市最南端的内湖地区而于灰窑附近入海。
(三)气候
新竹市四季温和,年平均温度21.9℃,与台北市相当;年降水量1733.2毫米,雨日约138天,均较北部基隆、台北、宜兰等市、县少。
新竹市冬季盛行强劲的东北风,风期较长,风力强度亦较大,所以有“风城”之称。民间有“新竹风、基隆雨”的谚语。
三、行政区划
新竹市,原为新竹县县辖市(乡级市),1982年7月1日升格为省辖市(县级市),1990年11月1日,正式分设东区、北区、香山区三个区。
政府驻地:新竹市中正路120号。
四、居民人口
2021年5月,新竹市人口数量约45.17万人。
(一)族群构成
新竹市的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1949年后去台人员),构成三大社会群体。其中,闽南人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客家人占四分之一强,外省人占四分之一弱。
(二)宗族势力
从台湾光复到新竹县市分开前,新竹县有两大地方派系,即许金德领导的西许派与许振乾领导的东许派,均以新竹市为经营中心。新竹市虽以客家人为主,但两位地方派系领袖均是闽南人,显示了闽南人在新竹市具有相当大的政治与经济实力。
新竹市客家人多,有较强的宗亲力量。其中“柯蔡宗亲会”是一支重要社会政治力量。其重要成员有“立法委员”柯建铭、前省议员与第四、五届“立法委员”张蔡美、前“国大代表”与第五届市长蔡仁坚等。但因所属政党不同,各有自己的支持群众。另外,林姓、郑姓等宗亲也有一定势力。
人口较为集中的外省人也是新竹市一大社会群体。新竹市有43个眷村,约有3万多张选票,成为影响选举行情的一股力量。眷村的政治团体包括“眷村联宜会”及眷村第二代组成的“擎天自强协会”等,代表人物有“国大代表”张一熙、前“立法委员”许武胜等。
随着新竹市科技产业与都市化的发展,政党政治的形成,地方势力与宗亲力量在衰落,已无法左右重要地方选情,不能主导地方政治权力的转换,只能在基层发挥影响力,或者与政党结合而生存。
五、经济
新竹市原来以轻工业为主,传统产业主要有玻璃、化学、食品等工业。八十年代后逐渐由轻工业转入现代化工业。主要工业有精密仪器、电子、通讯、机械、能源及生物工程等。其中有的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矿藏资源主要有矽砂、煤炭,矽砂产量居台湾之首。
新竹市约有五、六万人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薯、玉米、花生等。
由于暖流影响,渔业资源较为丰富,西部沿海一带大多数居民从事渔业,并在此建有较现代化的大渔港。
新竹市商业区大致以站前商圈为核心,早期的商业中心是北门街一带,目前已转移至站前商圈为主。除站前商圈外,其它包括东门圆环、护城河,也是新竹市主要的商业活动与商店聚集地之一。
此外还有东门商圈(东门市场周边,当前已逐渐式微)、东门街商圈、中正台与国际戏院附近商圈(复兴路、文昌街等),以及城隍庙商圈、大远百周边等,为新竹市商业区精华部份,也为新竹市服务业经济与商业活动核心之一,新竹市区还有清大商圈、金山商圈、湳雅大润发商圈。
六、科学园区
新竹市以高科技产业闻名全台,素有台湾硅谷之美称。源于新竹地区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及联合工业研究所等高校科研机构,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基础。
新竹科学园区设立于1980年12月15日,成立至今约有380家高科技厂商进驻,占地十分广大,主要产业包括有半导体业、计算机业、通讯业、光电业、精密机械产业与生物技术产业。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已逐渐成为北台湾的科技中心,成为全球半导体制造业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目前已开发新竹园区、竹南园区、竹北生物医学园区、桃园龙潭园区、苗栗铜锣园区、宜兰园区等六大基地,占地约1371公顷。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成功的科学园区之一,不仅吸引众多国内外贵宾及媒体来访,也成为经济学及城乡发展学者探讨的范例。
七、交通
(一)铁路
台湾纵贯铁路在新竹市过境,并开通有内湾支线,设有火车站。新竹车站已成为新竹市的中心和交通枢纽。
由于新竹市位于台北市与台中市、台南都会区的中间节点,尤其与桃竹苗生活圈的关系紧密,区间的通勤多仰赖铁路运输。
(二)公路
新竹市公路四通八达,1号公路及南北高速公路过境,距台北市、台中市车程约一小时。中山高速公路和福尔摩沙高速公路在新竹市南侧交汇;省道台一线(经国路)为南北向之重要干道,贯穿市中心位置;南寮竹东线为东西向快速公路,由市区北缘通过。
(三)航空
新竹机场为军用机场,现为台湾地区空军新竹基地的一部份。1998年曾为军民两用,有7家航空业者服务,但该年发生空难,且搭机不便、业者亏损,9月起停止民航。
(四)海运
新竹市现有渔港包括新竹渔港与海山渔港,无工商业货物运输,主要功能为近海渔业及观光游憩。
新竹渔港前身为南寮渔港,1981年动工改建,于1991年完工启用。可以容纳50吨级渔船六百艘,150吨级渔船可以全天候进出渔港,为台湾西北部地区最优良之避风港。
海山渔港位于香山区海山渔村,天然条件稍差。
八、教育
新竹市有31所国民小学、17所国民中学(初中)、13所高级中学(高中)、6所大专院校、5所社区大学、2所教会学校。
新竹市为台湾省的高等教育重镇,境内大专院校在校生约5万人。
6所大专院校:台湾交通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新竹教育大学、中华大学、玄奘大学、元培科技大学。
九、旅游
(一)古迹
1、省定古迹
新竹车站、新竹州厅。
2、市定古迹
新竹州图书馆、新竹水仙宫、新竹信用组合。
3、二级古迹
进士第(郑用锡宅第)、竹堑城迎曦门、郑用锡墓。
4、三级古迹
新竹郑氏家庙、新竹长和宫、新竹都城隍庙、新竹关帝庙、新竹金山寺、李锡金孝子坊、张氏节孝坊、苏氏节孝坊、杨氏节孝坊。
(二)新竹八景
1、新竹新八景
新竹渔港、青草湖、护城河亲水公园、交大竹湖、港南运河、新竹动物公园、十八尖山、古奇峰。
2、新竹夜八景
护城河、新竹城隍庙、新竹市立玻璃工艺博物馆、新竹车站、茄苳景观大道、港南风景区、科学园区入口光柱、天公坛公园吊桥。
3、新竹海八景
新竹渔港渔船码头、看海公园、海天一线、港南运河、红树林公园、风情海岸、海山渔港、南港赏鸟区。
4、其它景点
迎曦门、新光三越百货、风城购物中心、远东百货、SOGO百货、动物园、六福村主题游乐园。
(三)景点介绍
1、新竹火车站
建于日据初期,是台湾现有建筑与艺术评价最高的车站之一,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车站,已经被列入二级古迹。
2、城隍庙
新竹城隍庙位于新竹市北区中山路上,列属三级古迹,其庙宇规模在当时是全台湾之最,专门掌管阴间与阳间赏罚善恶的神明为城隍,所以城隍庙的布置犹如古代的衙门。新竹城隍庙庙埕的市集小吃摊,成为新竹特色之一。
3、清泉部落风情
清泉位于五峰乡桃山村,为一泰雅族部落,日据时代即以温泉闻名,四周山峦环抱,上坪溪流贯其中,两岸交通以吊桥衔接;独特的山村型态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让这里流露迷人的风情。
4、内湾风景区
内湾位于头前溪上游的油罗溪畔,背倚麦树仁山,是新竹市横山乡最东边的村落,亦是内湾支线铁路终点、尖石通往平地的出入口。风光的历史和山水吊桥美景,仍吸引着游人至此寻幽访胜。
5、司马库斯古道
司马库斯古道西起新竹市尖石乡的新光部落,经司马库斯,东至宜兰、新竹交界处的鸳鸯湖,直线距离大约11公里,但一路曲曲折折,实际步程达50公里。古道昔为尖石后山泰雅族居民进出宜兰大同的要道,而且直到产业道路通抵前,司马库斯居民的出入、补给,仍充分仰赖此步道。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司马库斯是台湾无公路通达的部落,给外界的印象遥远而神秘,向有“黑色部落”之称。
6、新竹科学园区——静心湖
新竹科学园区除了是北台湾高科技产业的重镇,欧式的优美景观环境也颇有看头,特别是静心湖一带。静心湖是新竹科学园区的一座大型景观花园,全域面积10公顷,包括湖城、外围景观和运动休憩设施,湖右的假日广场区,有黑白鹅卵石铺成石台,并置朱铭的巨形雕刻作品——太极。紧邻广场的庭园具有浓厚中国风味,有各式回廊及造型多样的门贯穿其间。
十、特色小吃
新竹市是台湾客家族群的大本营,客家移民早期多居住于山坡丘陵地,靠山吃山,故客家菜以山产居多,鸡鸭鹅肉是最常见的主食,酸香咸肥是客家料理的特色。
新竹小吃除酸、肥、咸、香一贯的客家菜特色外,各乡镇结合当地特产,发展出一道道令人垂涎的料理,如关西的仙草鸡、峨眉的茶餐、北埔的柿子大餐等,都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改良式客家美食。
知名小吃有:北门炸粿、新竹米粉、新竹贡丸、姜丝大肠、粄条、红糟肉、梅干扣肉、烟肠、桔酱。
十一、荣誉
2010年,新竹市主办世界科技城市联盟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