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阵地防御:从节节后退到战局转折,那些鲜为人知的战斗
【本文由“suning”推荐,来自《从父亲经历看抗美援朝:五次战役前后的志愿军,真实战斗场景大不同》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首先,向作者的父母、向每一位志愿军指战员表达敬意。
其次,作者所写,虽有瑕疵,但大部分是正确,一些上纲上线就没必要了。
最后,两年多没在抗美援朝话题上发言了,这次忍不住还是给作者挑些刺,同时也是作些补充说明吧。
1951年6月中旬到1953年7月停战的抗美援朝第二阶段——阵地战,真的是无大仗(上甘岭、金城除外),不惨烈,不再有营级以上规模的进攻与防守了吗?不是的。国内官方对这阶段的公开介绍和研究十分薄弱,大都一笔带过,导致很多人最多只知道上甘岭、金城两大战役,坑道、冷枪冷炮等战术细节。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
借用志愿军26军军长张仁初的儿子发给某位抗美援朝战史专家的一条消息:“......我想请您自华川阻击战开始写,一直到上甘岭战役,把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期的阵地防御写一下。这一段战史其实是志愿军自五次战役的撤退到最后反攻的艰难漫长的转变......如华川,铁原、平金淮,上甘岭等等......我认为这一段历史就是:艰难而漫长的阵地防御,从坚持到转折…”他用的是“艰难而漫长”,“从坚持到转折”,我就觉得非常准确。只有志愿军的子弟,才能真正知道抗美援朝战争的艰难和残酷。而大部分的人其实对这场战争根本不了解,要么就是无限神话,要么就是恶意贬低。
第一、阵地战阶段,首先是守不守得住。注意,这不同于运动战阶段,防守是为运动歼敌服务,阵地最终是可以取舍的。阵地战阶段,如果阵地守不住就是守不住,就是失败。第五次战役结束后,虽然一线的志愿军诸军艰苦奋战,逐步稳住了阵脚,但依然未能阻止美韩军的攻势,无论是63军在涟川、铁原,15军在芝浦里,60军在史仓里,26军在金化,20军、27军在金城,都在美军的攻势下节节后退。没有哪个军能够顶得住美韩军的攻势,哪怕是第三野战军的两大主力。而敌军此时进攻的主力是韩军,战斗规模也不大。所以当时摆在志愿军面前的问题是能不能守住,按照当时的情况,敌军再次发起大规模进攻的话,志愿军很难守住。战至9月,志愿军只有中路的26军反击西方山得手这么一次较大规模战斗胜利。10月,美军再次在西线和中线发起大规模进攻,志愿军67军和68军在金城防御战斗中战败,大片土地被美韩军夺取,这是志愿军第二大败仗,仅次于180师失利。这也是金城战役,被67,68军称为复仇之战的根本原因。
一句话总结,1952年以前的美军进攻战役/战斗,志愿军都是守不住的,不光守不住,伤亡还非常巨大,而且很难给美军造成严重损失。原因是很简单,美军火力强大,大炮先轰、飞机再炸,飞机炸完小炮上阵,机枪前出占领阵地。美军的步兵就是试探进攻,一发现阵地上的志愿军兵力、火力还强大,就撤下去了。然后飞机大炮坦克小炮机枪再给志愿军来一遍。然后步兵又试探进攻,再一看志愿军还有很多人,又撤下去,又来一遍。等到志愿军阵地火力微弱,没几个人了,而且很疲惫了,美军步兵突然发起集团冲锋。志愿军步兵很难得到了美军步兵面对面交手的机会,没有坑道的所谓坚固阵地,在美军优势的火力面前,就是被动挨打。所以与美军的伤亡比是非常悬殊的,超过10比1,很正常。
但这有个意外,就是51年10月47军的朔宁以东地区防御战斗,47军一个军就打掉美军3000多人(基本纯步兵,李延年参加的那场战斗就属于这次防御战)。步兵这样的严重伤亡,美军是吃不消的,美军一个师也就6000多个步兵啊。原因也很简单,志愿军有了半坑道工事。美军最高层看出来了,美军吃不消这种损失的。这就是美军在秋季攻势中获胜,却愿意在谈判中让步,和我们坐下来谈的原因。但是美军高层虽然看出来了战局起了变化,却没有想到这仅仅是刚开始。
第二、志愿军利用1951年的冬天完成了筑城工作,坑道工事在全线铺开。1952年5月,美军再次在西线的驿谷川(朔宁以东地区)大打出手。190.8高地一战,美军再次获胜。这是标志性战斗,意味着阵地战、也是战争的转折点。这是因为,51年10月朔宁以东地区防御战的天德山战斗中,47军422团5连以几乎全部伤亡的代价歼灭美军800余人,打出了美军伤亡大,志愿军伤亡小的防御战斗,但这是特例。52年5月的190.8高地战斗,志愿军117师虽然丢了阵地,但自己伤亡800余人,美军损失了整整八个步兵连的兵力。但这不是特例,在全线都是这样。标志着从这一刻起,美军的进攻战役,再也不可能以小的伤亡换取志愿军大的代价了。美军只要进攻,就会伤亡惨重,这一幕在全线成为常态。
但战争的转折点虽然已经到来,还不能判定志愿军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毕竟52年开年以来的战斗规模都比较小,不足以说明问题。必须看一看能不能在大规模战斗或者战役中顶住美军的攻势。美军的范弗里特其实也是这么认为的,他很清楚美军步兵和志愿军步兵之间的巨大差距,但他不认为美军会输掉战争,他还想试一试。于是“摊牌行动”变成了上甘岭战役。可战斗结束,敌我伤亡比是1比1,如果不是45师在一开始指挥失误,敌我伤亡比肯定是志愿军占优。经上甘岭一战,范弗里特再也没有了克制志愿军的手段。
第三、1953年3月底,在西线的马踏里发生了一次中美两军都印象深刻的战斗,那就是马踏里西山战斗。志愿军40军最弱的120师派出358团把美军精锐的陆战1师5团(有陆战7团一个营的增援)打得落花流水。美军陆战1师伤亡高达1017人,而志愿军358团仅伤亡200人,敌我伤亡比达到了5比1。在防御战斗屡屡打出对美军的悬殊伤亡比后,志愿军证明了在进攻战斗中照样能打出5比1这样的不可思议的战绩。要知道五次战役二阶段的12军加里山战斗,志愿军伤亡3000人不过取得歼敌200人的战果。攻守之势逆转了,运动战期间为了歼灭美军,为了完成任务,不顾一切地冒着美军地空火力突击不断冲锋的情况再也不会有了。被迫坚守阵地的美军,志愿军想怎么揍就可以怎么揍他们。之前是守得住自己的阵地,现在是攻得下敌人的阵地并牢牢守住了 。
朝鲜战争的停战不是因为金城战役,在金城战役前美国就已经决定停战了。以美国人的秉性是不会在一次巨大失利后选择停战的,这很不体面。但这场战争美军已经打不下去了,任意一次小规模战斗美军都难以取胜,志愿军哪怕新入朝没有经验的部队都可以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停战对美军士兵来说,是个最好的选择。
第四、所谓阵地战,即依托阵地的地形和工事进行防御或对据守阵地之敌实施进攻的作战形式。包括坚固阵地攻防作战、野战阵地攻防作战、城市攻防作战和海岸、海岛攻防作战等。在朝鲜战争中就是坚固阵地的进攻和防御以及野战阵地的进攻和防御。抗美援朝第二阶段的阵地战,志愿军不仅解决了“能不能守住”的问题,更解决了能不能赢得小规模战斗的问题,最终还展示出了赢得大规模战斗的能力。而美国人因为之前想占便宜,为此付出了332平方公里的代价和几十万人的伤亡(整个敌军)。最终在失去赢得战争希望的情况下,才被迫签字停战。可以说,志愿军通过阵地战,完全扭转了被动局面,甚至赢得了优势。
政治谈判是以军事斗争的结果为筹码的。朝鲜战争美国最终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是因为阵地战的志愿军的节节胜利。美国人对停战谈判感兴趣,却对阵地战研究甚少,是因为美国人不愿意他们在军事斗争和政治谈判遭到了双重失败,这是一种回避。我们中国人说自己赢得战争,却不研究阵地战,这是认识错误,根本没认识到我们力压美国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