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亲经历看抗美援朝:五次战役前后的志愿军,真实战斗场景大不同
【本文来自《一生都难走出,战争创伤应急心理障碍!》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5631782171006
夸张了。我住在军队干休所,离休的老军人哪个不是身经几十场战斗,出生入死打仗过来的,也没见过一个有这毛病的。
我也是军人世家,原来父亲就是离休干部,我告诉你实际情况是怎么回事吧。而中越自卫反击站两山轮战时,我申请过去前线结果没去成。
离休是指1949年10月1日之前参加革命的干部,军队离休干部、包括后勤人员都是离休干部(包括地方干部也是如此),而此后参加革命的干部都只能是退休干部。
我父亲是抗战时期时期参加革命的,抗美援朝参加过第五次战役的上甘岭战役,是师医院的医生,我母亲是卫生员(之前是文化教员)。
就以抗美援朝为例,志愿军分为两类,一种是前五次战役参战的志愿军,尤其是2、3、4、5次战役,战斗异常激烈,这些志愿军就有很严重的创伤应激心理障碍。
我家楼上邻居的父亲就是一位后来升为师长的邻居,子弹穿过口腔,面部很“狰狞”。我们学校想请他父亲做革命教育演讲,从来都被他拒绝。因为那种场面心里想都不愿想,还演什么讲!
后来这些老干部都陆陆续续的逝世了,央视为了保留这些历史回忆录,才有了包括《热的血》一类纪录片把还在世的志愿军请出来复读当时的残酷情形。其中一个断臂志愿军在镜头前讲述的时候,我不忍直视,都是跳过这些画面的。
我父亲也很少跟我讲上甘岭战役,作为战地医生,你可以想想那种血腥程度了。他就说过一次,从战地救护所送下师医院来的不是缺胳膊断腿的,就是肠子流了一单架的,我爸还跟我说一句,山上被炸药炸松的泥土齐膝盖深,通道都是后来的时期了……
另一种志愿军是五次战役之后替换上去的,中美两军在三八线上打阵地战,基本上就是打冷枪(抗美援朝著名的冷枪运动,张艺谋电影《狙击手》中有详细表现),不再有营级规模的进攻与防守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和第一种志愿军相比就是享受了,后勤不大缺,守住阵地就行了。
但你无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确也是志愿军,只是没有经历过战役的场面了。
好了,这两类志愿军嘴里表达的抗美援朝就是完全是两个样子了。
以“人海战术”为例,五次战役之前的志愿军如果不靠集团冲锋踏着战友的遗体前赴后继,面对美军的重型武器就不可能攻克敌人阵地,不靠“扇形进攻”难道靠“三三制”那样添油灯的上去送死?
别逗了,那样的话根本就是敌人机枪下的活靶子,脚后跟都能想到,点射就够了,都不需要连射。
请记住,三三制仅仅只是战术队形,对于大型战役最后攻到山头的时候,“扇形进攻”使其攻击面必然缩小,就不可能还保持三三制战术队形,山头又能有多大!
这是我军进攻
这是美军进攻我阵地
美军在进攻日军驻扎的琉球岛时牺牲了七万多人,基本上也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可以将琉球化为自己基地并在成立联合国后进行托管的原因……
而五次战役以后的志愿军,就没打过战役(金城战役除外),更没有过攻克敌人山头。他们没有经历过腥风血雨你死我活的战斗场面,所以他们回国后的演讲基本上就没有这些场面,他们怎么可能经历前赴后继的集团冲锋呢,所以他们会跟后人讲,“我们的战场从来就没有人海战术”,所以他们更不会有什么创伤应激心理障碍……
当然,要补充一句的是,不是所有参战指战员都会得创伤应激心理障碍,有些指战员的精神的确更强大,又或者战斗场面不是很惨烈的指战员。
尤其是坑道对抗的时候不代表就没有伤亡,但那和松骨岭战役、平津湖战役、砥平里战役相比就太小意思了……
所以前后两种志愿军说的都没错,错的是不明就里的听众以一概全!
你再想想,你家福建那边干休所里的离休军人(四野和老蒋打的离休干部多吧),都经历过什么战斗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