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快评:松下退出电视业务,日本家电企业为何集体溃败于中国

2025年2月5日,日本家电巨头松下宣布解散家电子公司并计划放弃电视业务,这一决定标志着曾风靡全球的“松下电视”即将成为历史。而在此前,东芝、夏普、日立等日系品牌早已通过出售或退出家电领域完成转型。日本家电企业为何集体溃败于中国市场?这不仅是企业战略的失败,更是全球化竞争格局变迁的缩影。

松下的电视业务始于1952年,其等离子技术曾引领行业,2007年销售额高达1万亿日元,占据全球15%的市场份额。然而,押注等离子技术、拒绝开放专利的战略失误,使其错失液晶技术普及的浪潮。2023年,松下电视全球份额仅剩1.2%,中国市场份额更不足0.5%。曾经的“技术王者”因固守旧赛道、缺乏灵活转型,最终被市场淘汰。

日系企业普遍面临多元化发展导致的资源分散问题。松下曾将资金投入核电、电池等领域,电视业务逐渐边缘化;索尼、东芝也曾因固守CRT或押注非主流技术而错失市场机遇。相比之下,中国品牌如TCL、海信聚焦显示技术,通过面板自研(如TCL华星光电)和芯片突破(如海信8K画质芯片)实现技术反超。  

终身雇佣制和层级文化也导致日本企业决策缓慢,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松下在2010年后仍试图通过高端路线维持份额,却忽视了中国消费者对性价比与智能化的需求。而海信、小米等品牌通过本土化营销(如赞助世界杯)、电商渠道创新和价格战迅速抢占市场。  

曾经,日系品牌依赖技术垄断和品牌溢价,但中国制造通过“价格战—技术升级—高端化”路径完成逆袭。海信收购东芝电视后,三年内将日本市场份额从12.9%提升至40.4%;TCL通过代工松下低端产品渗透产业链,最终反客为主。中国面板产业的崛起(如京东方、华星光电)打破了韩日对核心部件的垄断,进一步削弱了日企优势。

松下的退出并非孤例,而是日本电子产业转型的必然。日立、东芝已转向基建与能源,松下则聚焦人工智能与数据中心。然而,其教训值得反思: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企业需平衡核心业务与创新投入,同时拥抱全球化竞争中的本土化策略。  

对中国品牌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尽管海信、TCL等已在高端市场与三星、LG分庭抗礼,但全球产业链的复杂性(如芯片、材料技术)仍需持续突破。此外,如何避免重蹈日企“大企业病”覆辙,保持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将是长期课题。

日本家电的衰落,是旧时代技术霸权终结的注脚;中国制造的崛起,则是新全球化竞争中创新与效率的胜利。这场产业更迭的背后,既是企业战略的较量,更是国家产业政策与市场活力的博弈。唯有持续创新与开放,方能在未来的时代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