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先生的主要年谱
1945年,何祚庥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交通大学,出于对毕业后生计的考虑,选择化学专业,希望未来到化工厂就业,但他仍对物理学保有兴趣,曾积极研读介绍原子弹原理的《史密斯报告》,在交大期间,他还不时阅读进步书籍,参加反蒋反美的学生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 。1947年,出于对原子弹的浓厚兴趣,决定由交大化学系转考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成功通过清华大学在上海举行的转学考试,转入清华大学学习。
1951年,何祚庥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教育处,在于光远的领导下工作,开始系统性学习马列主义。1951年底,中共中央宣传部成立科学卫生处,主管全国的科学战线工作,何祚庥转入该处工作,主要负责搞调研、参与制定政策、做科学家们的思想工作等。1951年到1956年间,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历史事件,如新法接生推广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十二年科技规划制定等,作出了积极贡献。期间,还发表了数篇有关科学哲学的文章。
1956年,在钱三强的建议和帮助下,何祚庥离开中央宣传部科学卫生处,调入核工业部,参加原子能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7年至1960年,在朱洪元教授指导下,与冼鼎昌等人合作,在V-A弱相互作用领域,在μ-俘获问题,以及双重色散关系等问题上共发表十余篇论文,还与周光召合作,撰写了《如何找寻ρ共振?》。其间,于1959年至1960年,在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1960年底,奉调回国,参加原子能所于敏、黄祖洽的“轻核理论小组”,进行氢弹理论探索。
1961至1965年期间,参加国防任务方面的研究,在原子弹理论方面,研究过原子弹的“点火”问题,高温、高压、高密度下的状态方程问题,高温、高密度下辐射平均自由程问题;在氢弹理论方面,研究过氢弹的材料以及相应的爆炸机理、平衡和不平衡状态下氢弹所应满足的流体力学方程等重要问题。其间,于1964年10月至1965年9月,先后在河南的罗山和信阳参加“四清”运动。1965年9月,奉调由信阳回到北京,加入粒子物理理论工作者关于粒子结构问题的研究队伍中,参与“层子模型”(即夸克模型)的研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后,被打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期间,与他人合作开展“束缚态场论”研究。1972年,在周恩来指示恢复业务工作的气候下,中国科学院成立高能物理研究所,何祚庥转到该所工作。
1978年,中国科学院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提拔一批科学技术人员,何祚庥被越级提升为一级研究员,同年,中国科学院成立理论物理研究所,何祚庥出任副所长,此后,他应用复合粒子量子场论于各种复合粒子体系的研究,又从事中微子质量、暗物质、高奇异数超核问题的研究,和其他合作者先后发表了200余篇论文。并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1984年,任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开始在北京大学招收自然辩证法(即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五批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并在北京大学招收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如果不讨论何先生的雷人语录,而是公道的讨论他的年谱,我们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1956年以后到1981年以前应该对科学研究还是贡献良多的。但是自从事哲学研究以来,与科学尤其是当代科学脱节严重,他只是年纪大了,跟不上时代,有点糊涂罢!90年以后的主要论文可见一斑:
《唯物主义是否为现代科学实验所证伪?》——1992《哲学研究》
《风力发电“救济”电荒——风力发电是我国能源和电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现实选择》——2004年《西部资源》
《可再生能源才是“潜力股”》——2005《绿叶》
《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2019《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