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易》之道

    “文王拘而演《易》”,周文王想要从这一古老的筮占中探求到什麽?孔子五十以学《易》,司马迁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一把年纪的孔子如此耗费精神又是为何?用孔子自己的话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与他的“五十知天命”之说倒是一脉相承的。

500

    《易》或许蕴含着某种变化莫测的“天命”,有困境中的周文王想要探求的一线生机。古来筮有三易,孔子宗周,因此只选《周易》,不选《连山》《归藏》。这个选择,意义非常大。从此,才有《周易》独大的局面。

    秦汉时期出现解经的《易传》,正是在它的阐释下,《易经》进而成为中国自然哲学的源泉之一。阴阳讲世间万象的二元对立,五行讲世间万象的五位循环,它们一静一动,构成古人解释世界的两把钥匙。动静相间,变与不变交错,人们从此在变化中探求不变之真理,又在不变中预见变化之端倪。

    总之,《易经》是个相当开放、绵延不绝的阐释系统,里面既有占卜,也有哲学,占卜和哲学从没有完全分开,也从没有完全统一,就像迷信与科学那样。

    《易经》虽难读,但也有易解的一面。以下,我不妨提取《易经》卦辞中的五则片段,借这五朵浪花一窥深如大海的《易》之道。

500

    第十五“谦卦”。此卦下艮上坤,全卦围绕一个“谦”字。讲的是,君子以谦虚为美德。此卦“阴爻六”辞曰:“鸣谦,利用行师征(邑邦)”,为什麽谦虚反而利侵伐?令人费解。

    我想,用周人开国的故事可以作为解释。司马迁说,西伯昌善养老,有谦虚的美名。他从牅里的监狱放出来,“阴行善”,收买人心。各国闹矛盾,都找他调停。当时,虞、芮两国闹矛盾,它们的国君去找西伯昌评理。一入周境,发现人家那个地方,“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让他们觉得特丢人,不好意思再见西伯昌,赶紧回家。回去就不闹了。

    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说:“西伯昌盖受命之君”,还是请他当领导好。结果怎么样?他和他的儿子们先是把陕西境内征服了,接着把晋南豫西征服了。最后,就连盛极一时的商朝也让周人灭掉了。这个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麽谦谦君子,反而喜欢征服别的国家。

500

    第三十四“大壮”。此卦下乾上震,讲羊。这里的羊是一头老公羊,脾气犟,非拿脑袋撞篱笆墙。这真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大壮”。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大壮,难免挨刀,这是猪大壮的下场。但是,《周易》中猪大壮不是这个意思,周人爱猪,认为白白胖胖的猪有君子之象,完全没有一丁点儿的负面含义。《周易》讲大壮,选定是羊,而且还是高原上的羝羊,有一副很硬的角。角再硬,“羝羊触藩”,不是照样撞坏了?这是羊大壮的下场。

    此卦“阴爻五”辞曰:“丧羊于易,无悔。”这里的“易”,指的是古氏族有易氏。易与狄通。有易氏就是狄人,据说住在易水流域。殷祖王亥曾为有易氏之君绵臣与河伯(河伯也是狄人之一支)放牧牛羊,结果被杀,牛羊尽丧于有易。后来,王亥的儿子上甲微,借河伯之师,伐灭有易,报了杀父之仇。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郭璞注引《竹书纪年》:“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

    这里因为羝羊触藩,所以用了这个典故,意思是说,即使丧羊,也未必不祥。这个典故可能类似后世所谓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是将祸福相依的辩证法。

500

    第三十六“明夷”。此卦下离上坤,离是日,坤是地,日在地下,为日落之象。“明夷”是太阳鸟,在这里指代日落。它的六爻,是讲太阳由明到晦的六个阶段。太阳正午时爬得最高,但它爬得再高,也得掉下来,何况人乎?

    此卦“阴爻五”辞曰:“箕子之明夷,利贞。”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文王被拘,箕子佯狂为奴,这些都是古代圣王、仁人蒙难的著名故事。在说卦的《小象》中有这样的解释:“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意思是说,纣王无道,天下黑暗,但箕子仍守志不移,在黑暗中坚守光明。《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箕子佯狂,是韬光养晦,以图东山再起。

500

    第六十三“既济”。此卦下离上坎,讲渡河,意思是已经渡过了河。但是,最后一卦第六十四,也讲渡河,却道是“未济”。这究竟是为何呢?

    《既济》这一卦的六爻,从下到上,是按一阳一阴排列,吉凶占断也是一吉一凶,好坏搭配。其上下卦是水火更叠,上下爻属阴阳交错。这好比苦甜相参的人生。

    谁不知,人生五味俱全,一会儿苦,一会儿甜,从小到老,好运坏运总是搭配着来。我们是先甜后苦好,还是先苦后甜好?不同时期,人们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感受。但谁都希望苦尽甘来。《易经》以渡河为喻,很形象。《既济》是已经过河,已经过河,不就是成功了吗?但作者说,这是“初吉,终乱”。原来,它是个先甜后苦的卦。

500

    “未济”,是讲还没过河。没过河,前途未卜,凶多吉少,这是痛苦。一如孙先生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摸着石头继续过河,奋斗有奋斗的美感。成功了,痛饮庆功酒,是最好的报偿。不成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很悲壮。这是个先苦后甜的卦。

    其实,讲渡河是《易经》的重大题材,“利涉大川”出现过九次,“用涉大川”出现过一次,“不利涉大川”和“不可涉大川”各出现过一次,一共十二次。它的最后两卦专门讲渡河,“既济”而又“未济”,这个结尾很好。世上之河岂止“既济”一条,而是千万条“未济”,人生与事业就是一直在渡河。(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