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下我之前十多年参加的不少会,总的印象就很拧巴

前不久和朋友聊天,他们问起为啥近年在学术和政策研讨会上老是碰不到我。我说我七八年没参加过了,一是我的研究方向转了,不怎么关注政策问题,二是我对这些研究会也没兴趣了。

回忆下我之前十多年参加的不少会,总的印象就很拧巴:

1,多数专家的意见往往和现实发展相悖(当然也有少数专家非常厉害);

2,多数政策都没按圈里专家的主流意见走;

3,可是官方还是老把这些专家请过来开会,似乎就是为了听听不能怎么干;

4,有些专家也知道自己不靠谱还讲得眉飞色舞。

总结起来,中国这些年发展成功,似乎窍门之一就是不听那些专家学者的话。党和国家真不容易,养着一批人,又要防着被他们带歪。

近几年,情况又有变化,蜜月期不再,一些专业的专家学者似乎被官方请的也少了。可能官方觉得:你们跟不上趟就不用来了。另外移动互联和自媒体的发展也打破了专家们对信息的垄断。十几年前自媒体抄专家,现在很多专家抄自媒体。这些自视大咖的专家学者忽然发现市场不理自己,官方也当自己不存在,只剩写本子拿课题写发论文出书自娱自乐一条路,变得更加愤世嫉俗,牢骚满腹。个别人甚至从原来的哈哈哈派变成极端反派。

这背后,是信息传媒革命、社会科学范式变革、旧意识形态解体、新知识体系涌现、世界格局剧变、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迅猛上升等所带来的变化,远远快于学术体制、人才、知识等代谢的速率。拿我自己说,即使不是自我退出,我的知识迭代也赶不上现实的发展,现在没什么能力提出真知灼见了。

这个问题怎么解?靠体制、机构和人的自然更新肯定来不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管理部门要有另起炉灶的勇气和魄力。当然阻力也会巨大。所以要自上而下,顶层设计,权力干预,可以暂不碰触旧利益,老人老办法,重在开展新试点:办新型大学、新型专业、新型智库、新型育人模式,给资源给政策。让现存体制和既得利益群体做创新太难了,他们有九种办法让你体面。要打破精英垄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加速人和思想的迭代。

现在开始还不晚,这样才能在世界剧变到来之前,让中国在精神、思想和知识上做好准备。

俄罗斯高层近年有不少人谈到俄罗斯知识界的去殖化问题,最近访俄,也感受到他们在做再俄罗斯化的工作。但说实话俄罗斯挺惨的,战争打了两年多,民族的精神问题还没解决。中国决不应该容许这种情况,美国的16亿法案已经出来,起风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