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产业+服务”,让文旅IP有“流量”更“留量”

前有“淄博烧烤”“尔滨热”,后有近期爆火的“甘肃麻辣烫”,各地文旅小IP相继“出圈”,吸引了大批游客争相前往,极大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积极培育文娱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为各地以文旅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全面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如何抓住这一波热度,变“网红”为“持续红”,变“流量”为“留量”,是各地基层干部应当思考的重点话题。

“人才”为本,注入源源“活水”。从花式变装到爆笑变脸,从跳舞带货到大秀才艺,各地文旅局长为“出圈”,纷纷拿出“看家本领”,成为地方文旅的形象代言人。新媒体时代蕴含无限机遇与挑战,需要的是敢闯敢干的激情。通过“网红”短视频传播城市文旅品牌,拉动文旅市场“燥起来”,是各地文旅干部针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拉动当地消费的有益探索。文旅发展的边界不断拓宽,对当地文旅干部及基层干部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练好“网功”、修好“内功”,强化统筹协调,优化完善配套服务;要明确职责范畴,充分发挥各方力量;要善于用好流量、用对热度,积极弘扬时代新风,为游客提供干净、舒适的旅游体验。

“产业”为基,提供满满“干货”。“一时红”变“持续红”,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优质内容,要挤干“水分”,扎扎实实用“干货”和“硬货”展现厚重底蕴,让经济流量“细水长流”。各地需要充分挖掘现有文化资源,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要善于打通网络空间,强化市场合作,一方面通过网红博主直播打卡等方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直播+文化”的流量带动;另一方面将传统文艺项目通过直播演出的形式为网友提供线上沉浸式观看,积聚口碑,同步开展线下联名宣传,让线上个性化和线下体验化的视听感受相衔接、相补充、相促进,实现立体化文化消费新模式。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成果,以科技创新提供更新奇、更多元、更全面的独特体验。

“服务”为王,打造硬核“包装”。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文旅产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代看行李、免费送水、街头引导、司机专程接送…这些各地衍生出的基于游客需要的小举措、小政策虽不起眼,却实实在在赢得了人心。要提供更暖心的服务,注重小场景搭建,以群众诉求为基准完善各项服务项目,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完整的服务链,让游客深感用心、体验舒心。要解决更现实的问题,各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环境均不相同,不少文旅场景都存在现金支付难、高峰期管理运营难、交通不便、淡旺季明显等问题,各地应充分考虑实际需求,统筹资源为文旅市场持续加温。要建立更有效的团队,充分组织和培养现有的社会志愿力量,确保关键时刻用得上、顶得住。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