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一年随感

​上一篇《拉达克岳父母东游记(三)泰囧之旅》里头谈到了一点育儿经,有读者对此喜闻乐见,要我多写点关于育儿的文章。

其实吧,我可没啥资格写“育儿经”,顶多只能算是谈谈个人体会——一来我给人当爹的经验相当有限,满打满算不过三年多,一共也才生了两个娃;二来谁都不是天生就会当爹的,当爹这件事儿得要边干边学边摸索,究竟当得好不好,可能得十几二十年后才能见分晓;三来我们家情况相对特殊,参考价值十分有限。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每个孩子的性格也都不同,育儿需要“高度定制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很重要。

话说一转眼,我们家老二都已经一岁多了,养了一年多的二胎,真心觉得二胎和一胎的体验着实大不一样,有不少事儿可以说道说道。先说个可能会让许多人惊掉下巴的想法吧——养了二胎一年之后,我们现在其实挺想要生三胎的

凡是听到我这样说的亲朋好友,基本上都吓了一跳,觉得我是不是疯了——但各位请放心,我这里所说的“想要生三胎”跟“想要中五百万”一样,仅仅是个念头,绝非昭告天下我们已经有了三胎计划。

生二胎的时候,就有人佩服我的勇气——已经有了馒头这种“极品”的前车之鉴,咋还敢重蹈覆辙要第二个孩子?还有些相熟的老友则戏谑我——你以前不是说不要孩子的吗?怎么现在还生了两个?

生儿育女这件事情具有一种深刻的内在矛盾性——一方面,它和吃喝拉撒一样,是种轻易、自然、理应人人都会的基本生理需求;另一方面,它的影响却又如此深远沉重,很可能是一个人一辈子所能够做出的最重大的决定,不但会创造出新生命,还会从此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并将自己与另一个人相绑定,且没有后悔药可以吃。

这种矛盾性常常在猝不及防间就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每个人应该多多少少都会认识几个这样的人——还没准备好就稀里糊涂当上了爹妈,草率地导致了自己的人生不再受自己的掌控。我过去一直认为生儿育女是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难以想象自己当爹会是一副什么样的光景;直到跟我太太结婚后,认为自己在身心各方面都已经做好了准备,才把生娃提上了日常。

至于要生几个娃,我从来都没有纠结过——既然决定要生,那就直接生两个,只生一个还不如不生。作为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唯一的一代独生子女,我深感独生子女实乃反人性的非自然产物,无论对父母还是对孩子,都极其不利于身心健康;我不想要我的孩子跟我一样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分享分担而童年孤独、中年无奈,也不想把基因组合无限的可能性押注在唯一一次开盲盒的机会上。

对于二胎我唯一的顾虑只有一个——万一生两个儿子怎么办?貌似我认识的上海男人大多跟我一样,有些“重女轻男”,谁不想要个“贴心小棉袄”?有儿有女自然最好,两个女儿也没问题,可两个儿子就有点伤不起了……尤其是假如已经生了两个儿子,又特别想要女儿,那么第三个到底生不生呢?生下来还是儿子怎么办……

这种事情只能赌一把,从概率上讲连生两个儿子的机会只有四分之一,但随着老大馒头诞生之后,这一概率上升到了二分之一。第一次开盲盒开出馒头这样的“极品”人类幼崽,让我深感需要生个二胎“对冲”一下——即便二胎跟馒头一样皮,至少可以让他们自己相互内耗……最后第二次盲盒开出来个女儿,凑成了一双儿女,也算是天遂人愿功德圆满不留遗憾了。

既然如此,那怎么会想到三胎的呢?这还得从这一年来养二胎的体验说起。

我在《生逢2022· 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中写过,我太太刚怀上老二的时候,焦虑多于欣喜。一来这个小家伙来得有点早,担心跟之前的剖腹产间隔太近;二来正好赶上上海封城,就医不便、人心惶惶、物资紧缺、吃了上顿没下顿,身处于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这小家伙简直就像是来添乱的……所幸这些焦虑后来都随着妹妹平安健康的诞生烟消云散。

然而妹妹刚出生后的几个月,可谓是我有限的“为人父母”生涯中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对我太太而言,最黑暗的无疑是我被关进集中营、她以泪洗面独自带娃的那三个月)。我有一个“带娃难度曲线理论”——在不同阶段,带娃难度会发生显著变化。最困难的阶段当然是新生儿刚刚出生的时候,由于小崽子饮食睡眠都没有形成规律,得要没日没夜地伺候TA;等小崽子形成了日夜规律,晚上能够睡整觉了,带起来就会轻松很多,难度曲线陡降;这段好日子可以一直持续到小崽子开始学步,学步之后小崽子的各种需求会大增,而且得时时刻刻注意TA的安全,难度曲线再次上升。小崽子学会走路之后,由于心智水平跟不上运动能力的发展速度,会让父母相当崩溃,简直还没家里养的猫狗通人性……这样一直崩溃到三周岁左右,小崽子的心智水平跟上来了,能和他讲道理了,这时候难度曲线才会再次下降。

我们家妹妹刚出生的时候,馒头正处于运动能力堪比猿猴但心智水平还不如猫狗的阶段,两个娃的“难度曲线高峰”以及“新冠感染高峰”相叠加,着实把我搞得焦头烂额,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要不是及时送他进了托班,差点都要家破人亡(详见《谁都不比谁更特别》、《馒头入托记》)……但既然已经熬过了最“黑暗”的时期,后来的日子也就越来越顺了。

我们家的老大跟老二相差刚好23个月,馒头第一次见到妹妹的时候还没满两周岁,对于家里的新成员展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又是捏鼻子又是戳眼睛。我们怕他手脚没轻重,因此在妹妹刚出生头的两个月,都得防着馒头“窜访”妹妹。而妹妹那时候本身也跟木头人似的,浑然不知周遭的状况。

500

▲2022年11月,23个月大的馒头与11天大的妹妹。当时的馒头有些不知所措

500

▲2023年1月,充满了好奇

500

▲2023年2月

500

▲26个月大的馒头,与3个月大的妹妹

▲2023年3月

500

▲我们很早就不断告诉馒头:妹妹是你今后一辈子的好朋友

500

随着妹妹长到六七个月大开始逐渐探索这个世界后,馒头便成了她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兄妹之间此生割不断的情谊,正是从那时起开始的

话说馒头虽然顽皮好动战斗力爆表,但他身上隐隐有着一种与之相匹配的“江湖大哥”气质。由于我们送托班送得早,馒头一年前刚刚进托班的时候还是个小不点,坐在小凳子上脚都够不到地板。虽然人小个子小,馒头却完全不怕那些比他大的男生,敢跟他们正面硬刚;但他对托班里唯一一个比他还小的女生特别好,比方说那个女生鞋子掉了帮她穿鞋子,主动帮她拿东西……颇有一种“锄强扶弱”的义气。在托班里呆了半年多之后,老师说他特别爱打抱不平替人出头,比方说如果有哪个小朋友被打了或是被抢了玩具,他都要帮人家“报仇”。

馒头这种“江湖大哥”气质在家中跟妹妹相处时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当妹妹还很小、还不会跟他互动的时候,他就特别护着妹妹。我们带妹妹到小区外面晒太阳,有时候邻居会假装要把妹妹抱回家,馒头立刻会冲上去拉着人家衣服要把妹妹抢回来;他拿到什么吃的东西,都不忘给妹妹一份;妹妹有时候抢他东西、打到他,他都不会计较还手;妹妹的各种需求,他都会十分在意,甚至不惜对抗成年人……他对妹妹好的种种举动,常常会把我们暖到——总之,馒头在妹妹面前跟平时那个“混世魔王”判若两人,顿时变成了“宠妹暖男”。

但馒头的本性终究是个“糙汉子”,一方面特别护着妹妹,另一方面跟妹妹玩起来有时候还是会有点粗鲁、不知轻重。不过在我看来,小朋友之间打打闹闹磕磕碰碰本就是难免的,“互相伤害”完了之后很快又会变成好朋友,小孩子之间的“恩怨”让小孩子自己去处理最好。自从妹妹开始走路之后,两小只便越来越多地会在一起玩。妹妹平时是个粘人精,但只要有哥哥在,她就什么其他人都不要了,一心一意当哥哥的跟屁虫。

就我的观察而言,妹妹的运动能力不及馒头,但心智发展速度明显比馒头要快。妹妹的性格与哥哥截然不同——哥哥是个大胆狂放、秉性耿直的射手男,妹妹是个小心谨慎、满腹心机的天蝎女,绝不是个省油的灯——老二本来就比老大会需要更多的关注,她远比哥哥要善于妒忌,老是抢哥哥的东西,特别会察言观色。过去我们一直觉得馒头聪明且逻辑能力强,然而跟妹妹展现出来的精明相比,馒头简直就是个缺心眼儿的憨包,今后肯定会被妹妹牵着鼻子走。我估计再过两年,这两小只就可以联手出去闯祸了,可以预见——到时候妹妹铁定是“狗头军师”,馒头只会被她当枪使。

自打两小只能够在一起玩了,“带娃难度曲线”顿时直线下降。我得说,带两个娃相比带一个娃实在是要容易得多——尤其馒头本来就喜欢帮大人做事情,适合培养成带妹妹的好帮手。两个孩子在一起,摩擦是难免的,争宠也多多少少会有一点,然而我们的家庭本来就有足够的爱给他们分,馒头又有着天生的“大哥风范”,兄妹之间的大氛围是相亲相爱的。两个孩子一起长大,他们天然就懂得分享、互助和责任,十分有爱。

看到他们兄妹之间的和谐美好,常常会让我自己都感到羡慕——从未体验过拥有兄弟姐妹的快乐,是我一辈子的遗憾。我不否认我把自己童年的缺失投射到了下一代身上加以补偿,但我确实也认为,人类作为一种群居的社会性动物,从小跟兄弟姐妹一起长大,有利于人格的健全。有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孤僻、偏激、狂妄等问题,而且背负着相当沉重的情感负担和家庭期望。我看到现在有些家庭集中一切优势资源,想方设法要给孩子所谓“最好的”——然而照我说,给孩子再优质的资源、再富足的物质,都不如给TA一个兄弟姐妹;至少要有两个孩子,才能算作是一个“完整”的家庭。

500

▲2023年7月,妹妹跟馒头的互动变得越来越多

500

▲看着两小只一起长大,感觉幸福满满

500

▲31个月大的馒头,9个月大的妹妹

500

500

▲很多时候都是妹妹欺负哥哥,哥哥默默承受

500

500

▲多样化的出行方式

500

500

▲入手这部二胎遛娃神器之后,出门那真是极大的解放,上街的回头率非常高。唯一的缺点是比较大,即便收纳起来也很占地方

500

▲三岁大的馒头和一岁大的妹妹

500

▲妹妹现在很多时候只会捣乱,但馒头还是很包容妹妹

500

500

▲两小只一起在泰国的沙滩上玩

500

500

500

▲哥哥的动作有时候还是会比较粗鲁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两个人一起闯祸。现在妹妹不会说话,经常被馒头用来做替罪羊,做了坏事赖到妹妹身上

500

500

▲我一直让馒头骑在脖子上,于是馒头也想让妹妹骑在他脖子上

500

500

500

500

500

▲对孩子来说,有个日常玩伴真的是千金不换。父母给他再多,都没法儿替代兄弟姐妹给他的

500

▲馒头有一点很好,那就是喜欢做事情,而且还喜欢帮大人做事。做得好不好另当别论,至少态度是需要肯定的。

500

▲所以照顾妹妹他也会非常主动积极

话说在馒头还未出生的时候,有次跟一个三胎妈妈聊天,她跟我说:“你老婆年轻你们也可以多生几个,我遇到的人里,生小孩只有后悔生得少的,没有后悔生得多的。”

不认同的人先别急着抬杠,她这句话里有个限定条件,那就是她“遇到的人里”。反正我是给她说中了——即便摊上个馒头这样极品的混世魔王,我们也从来不后悔把他生下来,他虽然难搞但也相当独特,他的大脑洞常常让我们哭笑不得,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的时光。乖巧可爱的妹妹,更是让我们觉得多来几个也无妨——我们问馒头:“你要几个妹妹啊?”馒头伸出五个手指头说:“我要五个妹妹。”

公众号上的老读者,有很多都是看着馒头和妹妹出生长大的,应该会跟我一样感慨光阴的飞逝——小崽子们真的是在猝不及防之间就一下子长大了!随着馒头和妹妹日渐长大、带娃的难度系数变低,我跟我太太“好了伤疤忘了疼”,又开始怀念起他们小小的、可以捧在手里的肉团团时光。养馒头的时候,我们像是怕他长不大似的,总是盼他快点长大;养妹妹的时候,心态则完全变了——不怕小崽子长不大,只怕TA长得太快;往往你还没回过神来,TA就已经长成了另一个样子。

在亲子陪伴上的投入,我从不吝啬,每天至少要花四五个小时跟小崽子们相处——因为我知道这段时光一旦错过,就会永远地失去。可孩子们终究是要长大的,想要重温把他们捧在掌心的时光,要么等将来做爷爷奶奶,要么自己再生一个……于是乎,我们便打起了三胎的主意。毕竟生娃是有最佳年龄段的——Now or Never,假如现在生完两个就不生了,等我们老了之后很可能会后悔当年没有多生一个……这个念头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丈母娘植入的,我丈母娘虽然生了三个,仍旧后悔生得少了,一直怂恿我们多生几个

当然,我们很快意识到了这种想法是极其不理性、不现实的。对于生三胎这件事,我们有好几个难以克服的障碍。

首要问题是住房。虽说我们这一代上海人从小都住在螺蛳壳里,但那种日子现在肯定已经回不去了。要想让一个五口之家在上海这个地方住得体面,实在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孩子多了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房间乱、东西多、满地的玩具,每个角落都能找到“宝藏”,总也打扫不干净;而且家里永远吵吵闹闹,几乎没什么清静的时候。我感觉三胎家庭的理想居住面积是200平——得要给小崽子们一间单独的游戏室,才能眼不见心不烦。

相比住房,日常开销反倒不是太大的问题,养娃的边际成本递减效用特别明显。举个例子,就拿学区房这玩意儿来说,家里无论是一个娃还是三个娃,学区房都只要一套就够了。我们家里老大的衣服玩具大部分是别人送的,老大穿下来的衣服老二穿,玩具可以一起玩,基本没花什么钱。我完全没有鸡娃的欲望,儿孙自有儿孙福,在教育上面也不会花太多钱——“知识”这玩意儿早已不再稀缺,再加上人工智能的高速迭代,“知识改变命运、学历跨越阶层”的观念已彻底过时。我认为,未来的社会可以没有学历,但不可以没有能够体现自己价值的一技之长——小崽子们今后如何创造自己的价值到时候看他们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我估计我们一家今后最大的开销会是旅行机票,跨国婚姻的探亲成本有点高。

次要问题是人手。尽管随着馒头和妹妹长大,三胎带起来会比二胎更容易,大的可以帮忙带小的,三小只可以互相内耗——但头一两年最困难的时期谁来帮忙带娃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生二胎就已经让我妈很不乐意了,虽说妹妹出生后没怎么要她来带,但毫无疑问馒头这个“重担”大部分都转嫁到了她身上,目前馒头吃饭和睡觉都是她管的。我父母这一代上海人是当年“独生子女政策”的践行者,多子多福的观念早已土崩瓦解,根本不想要什么子孙满堂,要生三胎我妈第一个不答应。

我跟我太太曾讨论过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能不能等到丈母娘2025年退休以后来中国帮我们带三胎,我们算好了时间生。然而这似乎也不太好计划,因为她弟弟今年准备结婚,说不定明年就会生娃,到时候丈母娘肯定优先带自己的孙子。

第三个问题是我太太的身体。生儿育女对女性的身体摧残可说是“重塑”级别的,对比之前的照片,我明显感到我太太每生一次孩子都会变老几分,除了变胖变瘦的折腾之外,小崽子断夜奶之前想要睡个整觉都是件奢侈的事情,母亲做出的牺牲真是特别大;再加上我太太又是剖腹产,相比自然分娩对身体有更多额外的伤害,实在难以想象她如果生三胎的话还得再挨上一刀……

500

▲每次生产,对母亲来说都是走一次鬼门关。这是在南印度馒头出生的医院

500

▲回到上海生妹妹,条件好了很多,但仍没逃过挨一刀

所以虽然我自己目前很享受二胎,也挺想要三胎,但我绝不劝人多生,也没打算真的生三胎——从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来看,我们眼下都不具备生三胎的条件;能有一儿一女,已经赢了大多数人,本就该知足了,这种事情还是得要因缘具足才能皆大欢喜。

就我个人体会而言——生二胎的话,如果夫妻俩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就别考虑了,生了也没时间带;生三胎的话,如果没有两三套房或者大平层大别墅也别考虑了,生了也没地方养……只会徒增家庭负担与矛盾。

我们考虑生儿育女时遇到的问题,其实也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有些人将生育率的萎靡不振归结于高房价、归结于年轻人不愿为了养娃牺牲自己的生活品质……这些都没说错。然而我在总结生三胎的障碍时,突然意识到生育率下降背后其实有一个更为根本性的原因——城市化

是的,大家不愿多生孩子的种种原因,其实都能追溯到城市化。关于城市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早有学者研究过——比如不再需要养儿防老,又比如培养专业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我则从我养娃的体会,看到了另一个角度的影响。

我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有个人类学家,在对亚马逊雨林部落进行人类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那些原始部落里的孩子平均会被多达20个不同的人照看,对于孩子的母亲来讲,养育幼崽的压力被大大稀释了——也就是说,从我们智人演化的历史来看,过去“育儿”其实是一种集体劳动。因此,我们现在的社会形态中一对一、二对一的抚养方式事实上很反人类,无论是对人类母亲还是人类幼崽来说都很残忍,不利于身心健康。

带过娃的人都知道,跟一个小崽子长时间朝夕相处是件多么令人崩溃的事情,哪怕有人能把小崽子带走十几二十分钟,都让人感到极为解脱。大家不要相信什么人类天然具有爱护幼崽的本能——我们只有在幼崽不哭不闹乖巧可爱的时候才会爱他们,他们无理取闹起来时常让人恶向胆边生恨得牙痒痒。而小崽子也并不喜欢长时间跟同一个人在一起,天天看着同一张臭脸两看两相厌,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小崽子需要跟不同的人进行互动。长时间一对一带娃的结果大概率是两败俱伤——大人的耐心耗尽导致情绪崩溃拳脚相加,幼儿因而留下心理创伤

在美国的底层社会,父母虐待幼儿的情况见于新闻报道,这其实跟他们的高度城市化与落后的基督教文明有关——城市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瓦解了过去农耕文明氏族社会的血亲家庭关系,将个体的人从家族和土地中解放了出来,但同时也疏离了亲缘关系。像欧美那些很早就完成大规模城市化的国家,祖父母这一辈普遍觉得自己没有替儿女带孙辈的义务——当然,与之对等的是他们也没有要求孩子“尽孝”的期待——所以父母要么自己带孩子,要么花钱请人带孩子,没法儿把这一负担转嫁给祖父母。与此同时,在基督教的伦理框架下美国的很多州的法律都不允许堕胎,一些年轻人意外怀孕后不得不把孩子生下来,可是自己在财务和心智等方面却还没准备好,又没有人能够帮忙带娃,于是每天面对着哭闹的幼儿就很容易会情绪崩溃,从而导致了很多虐婴的恶性事件。

中国经历了城市化之后,传统的血亲大家族聚居形态也正处于瓦解的过程中。在传统社会大家族聚居的情况下,小叔小姨舅舅婶婶这些亲戚大家相距不远,一般都能帮着带会儿娃;可是在如今的大城市里,由于大家都分散居住,房子普遍也都不大,带娃这一高强度集体劳动通常只能由父母亲和祖父母等少数人分担——带娃这件事一旦上了手,基本上就是被“套牢”的状态。假如仅有的这几个人无法或者不愿分担育儿的重担,那就只能不生或者少生。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其实自己是想生二胎的,甚至有的已经怀上了却不得不去打掉——因为他们工作太忙,一胎都是靠家里老人帮忙带的;但凡老人撂下一句话——“你们再生自己带”,那么大部分夫妻即便想生,也会迫于现实压力打退堂鼓……所以影响生育率的不光是夫妻的生育意愿,还包括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的意愿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让个体不再依附于大家族,独立性变得越来越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想法多了就容易有矛盾。就算老人肯帮忙带娃,现在的年轻人也不见得愿意把小崽子交给老人带——不放心给别人带,自己又没时间带,只好少生或者索性不生,躺平是最安全的。两代人能够在带娃理念上完全没矛盾的,反正在“我遇到的人里”还从没见过。因此即便能够通过发展社会抚养机构解决一部分幼儿看护问题,依然会有很多人会对这些机构信不过——就好像现在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信不过学校里的老师一样。

拿我们自己家来说吧,参与带娃的主要有我、我太太、我妈、我爸四个人;我们这四个人就经常会因为带娃问题产生分歧,谁也不服谁,都觉得别人不对自己才对

在《拉达克岳父母东游记(三)泰囧之旅》中,我提到过一嘴,说我妈常会怪我不打馒头。我不是不打,只是打得少。我觉得吧,很多家长根本没整明白究竟为什么要打孩子——打的目的是要让他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让他不要再这样做;只要他知道自己做错并且停止这一行为,我就不会打他;假如他是无心之失,马上意识到了自己错误,我就更不会打他了;即便他实在冥顽不灵屡教不改,必须要动手打他,也会非常心平气和地打,说好打几下就打几下。然而我观察到,包括我妈、我太太在内的很多家长,打孩子纯粹是为了自己出气。但凡家里有个熊孩子的爸妈,一定都体会过小崽子闯祸做坏事之后那种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的暴躁,然而在这种气急败坏的情况下把孩子胖揍一顿的教育效果其实很有限,只会把负能量传递给孩子。

我们家里打馒头打得最多的是我太太,她自然是属于那种“出气型殴打”,气消之后往往自己会后悔不已。我不反对打孩子,但非常反对打孩子的时候宣泄自己的情绪,曾经有一次明明是她主动挑起跟馒头的争执,闹到开打的地步,我护着馒头指出了她的不对,结果连带我一起被她打了一顿……经过那次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时候需要被教育的未必是孩子,而是家长自己。情绪控制这种事情,从来不是短时间能够学会的,我只好通过平日里心平气和地带娃来进行言传身教,总算潜移默化地产生了一点影响。

然而很多观念上的差异,却是抹不平的。

比方说,我妈和我太太总是喜欢要求馒头“听话”——我知道绝大多数的家长也都是这样教育小孩的,但我恰恰认为“听话”是一种十分可耻的奴性品质。“听话”的要求在于“照我说的话去做”,其背后的逻辑则是“盲目服从权威”——可家长凭什么认为自己就是“权威”呢?凭什么认为自己不会错呢?我从来都不喜欢那种什么事情都听大人话的小孩,这是缺乏自己主张的表现;在教导孩子的时候,让他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远比要求他盲目地服从更重要

因此,在别人家里,通常都是孩子问家长“为什么”;而在我们家里,我才是那个问最多“为什么”的人。当馒头做出一些不妥当的行为、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的时候,我总是会先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禁止他这么做。尽管大部分时候他都回答不上来,但我只是想要帮助他建立起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无论是自己想做某件事,还是别人要你做某件事,都要先问“为什么”;多问“为什么”才能厘清一件事背后的逻辑、建立起平等有效的沟通、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不会盲目地服从所谓的“权威”。

又比方说,每当馒头在外面表现得很顽皮时,我太太都会感到“尴尬、难堪、丢人”。

对于馒头的调皮捣蛋,我只有一条红线,那就是不能影响到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包括且不限于:不在公共场合喧哗、不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奔跑、拿别人的东西之前先要获得允许等。只要不影响别人,他躺地上、钻草丛、爬高爬低、挖泥挖沙我都随便他。当然我也得承认,有些情况下无论怎么做他都会影响别人。比方说上次从泰国坐飞机回上海落地的时候,飞机落地之后滑行到停机位期间,他非要离开座位;由于这事儿涉及安全,我绝不会妥协,把他死死按在座位里,他因此在飞机上大哭大喊……碰到这种情况我也是很尴尬的,然而两害相权取其轻,我只能说已经尽力了。

这次过年期间我们带他一起参加家庭聚餐,他在包厢地毯上爬来爬去、钻到茶几底下玩。别人就像看西洋镜一样,觉得这孩子很好玩,我太太却感到极度难堪——她觉得别人看到这样的孩子,会认为是我们父母管教无方

她的这种想法很可能是自己童年经历的投射,小时候因为顽皮受到过太多的责骂,对此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羞耻感。但事实上,无论是亲友还是外面的路人,大部分都对馒头的活泼顽皮喜闻乐见——一来馒头狼奔豕突上蹿下跳自娱自乐,并没有影响到别人;二来我会在边上看护着馒头,既不用他们对这个熊孩子的安全负责,也不需要他们洗熊孩子的脏衣服,有什么可非议的呢?

我太太要我对馒头加以阻止,以免他“丢人现眼”。我说我才不会在乎别人怎么想,别人要是因此觉得我们管教无方,那是他们自己有问题——我假如看到别的孩子这样毫无拘束快乐玩耍,只会觉得他有拥有开朗的性格和开明的家庭,因为玩耍才是孩子的天性,为什么要受到成年人世界规则的束缚?这样的时光是应该被珍惜的,因为你不知道他哪一天就会突然长大,变成一个拘谨的大孩子。我绝不会因为别人可能对此有什么想法,就去剥夺馒头童年应有的快乐。我们家庭聚会上有几个大孩子,吃饭时候全程都在低着头玩手机游戏,虽然他们并不影响别人,甚至都不搭理别人的话,但在我看来这才是毫无家教的表现。

500

▲只要馒头不影响别人,我就不会干涉他太多

500

▲如果能受得住馒头时不时的“惊吓”,他其实是个很好玩的小孩儿。这是他在嘴巴里塞了两个小番茄

500

▲一天不知道要给他洗多少次手,夏天经常要换两三套衣服

500

500

▲馒头在亲友聚餐的包房地板上爬来爬去捉迷藏,我太太认为这是很丢人的

500

▲但在我看来这才是小孩子该有的样子,难道要他们跟大人一样坐着不动刷手机?

我太太这一缺乏自信、太过在意别人看法的问题,还体现在其他一些事情上。比方说她作为印度人,习惯用手抓饭吃——实事求是地讲,一旦你掌握了手抓的技巧,用手确实更卫生也更好吃;世界上用手吃饭的群体其实远多于用筷子的,包括南亚以及整个伊斯兰世界都是用手吃饭的。然而在中国这个大环境里,手抓终究是相当奇怪的行为。当馒头问起她为什么要用手吃饭时,她会觉得非常尴尬难堪,每次都支吾其词不知如何应对。

我跟她说,你要是真觉得用手吃饭是丢人的,那你在馒头面前就不要用手吃;你要是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遍的饮食文化,并且用手更好吃,那就大大方方告诉馒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可她偏偏做不到,长期活在对手抓的纠结之中。

我太太还经常会焦虑馒头不懂礼貌、不喜欢叫人、不爱学习等问题,我却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我这人的性格十分直来直去,很不喜欢那些个虚头巴脑的社交礼节——说到底,我连社交都不太喜欢,所以我到现在都不怎么懂礼貌,不爱叫人,不会说吉利话。在我看来,教小朋友在亲戚面前叫人,就跟让他们逢年过节在亲友聚会时候表演才艺一样,纯粹是满足家长自己的虚荣心——你们瞧我家的孩子被我训练得多乖巧!会叫七大姑八大姨难道就是懂礼貌了?亲戚关系大家都懂的,可能表面上客客气气,一转过身就在背后说各种难听的话——这样的“礼貌”谁稀罕?我始终认为,与其教孩子虚伪的“礼貌”,不如教他怎么去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想法、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进而尊重文化的多元、世界的多样,这才是最高级别的“礼貌”。而想要让孩子尊重别人,同样需要言传身教,首先你得尊重他,让他感受到什么叫做尊重——像对待大人一样平等地对待他,不随便替他做决定,不随便处置他的东西……假如不懂得从内心去尊重他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嘴巴再甜又有什么意思呢?

我太太老跟我说,她某某亲戚的孩子,年纪跟馒头一样大,人家字母表都会背了,数字能数到多少了……而馒头却还不爱看书、不爱学习,只知道玩。我对此很不以为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馒头这种搁在原始社会就是部落里的天才猎手,有本事让你亲戚孩子来跟馒头比运动天赋呀!馒头现在三周岁就会骑两轮脚踏车了,你亲戚孩子会吗?字母表、数字有什么好着急的?难道你自己三岁的时候就已经会了?学习应当是一种终身行为,现在的家长都在乱来,让小孩儿提前学很多东西,很可能反倒拔苗助长,把小孩子对学习热情提前给消耗掉了……什么样的年纪做什么样的事情,童年就该是尽情玩耍的年纪,通过玩耍就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不会玩耍的孩子才是需要反省的……

很多读者看到这里,或许已经被我动摇了某些观念;然而很遗憾的是,我太太至今尚未被我说服,除了难以逾越文化鸿沟之外,也跟她截然不同的成长背景有关。不过话说回来,在结婚之前我就预见到了会有这些问题,我从不认为非得去改变她,这正是跨国婚姻有意思的地方。

我太太无论如何还算是年轻人,许多问题都跟她说不通,为了家庭和睦只能“回避雷区、搁置争议”;而跟老人在观念上的差异就更难说通了,于是大家只好各行其是。比方说我爸有一个坏习惯是车窗抛物,车上的垃圾他都会在行驶过程中随手往车窗外一扔,说了他几次无果之后,我也就不再自讨没趣了——要去改变一个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大人的行为,会对小孩儿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馒头有些不当行为很明显就是从爷爷那里学来的,为此我不得不苦口婆心再帮馒头进行纠正……又比方说,我爸是非常典型的“网瘾老年”,只要闲着就一刻不停刷短视频,有时候还给馒头看。短视频这东西说白了就是电子毒品,会把人的脑子搞坏,更别提大脑和视力都在发育阶段的小孩,一旦沾染这个毒瘾基本上就废了,今后会很难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力。我跟我太太在这一点上是具有共识的——尽可能不让小孩儿接触短视频,手机里不装任何短视频软件。然而我爸这把年纪显然对短视频已经完全自暴自弃了,终日沉迷其中。我们特别怕馒头会受他影响,只好对手机进行妖魔化来吓唬馒头,在他看爷爷手机的时候偷偷涂黑他的眼圈,跟他说是看手机导致的——这种做法其实违背了我“不糊弄孩子”的基本原则,但碰到电子毒品这种毁一生的东西,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国家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有着大量举措,却尚未建立起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的机制,这无疑是一种立法的落后,后者的危害更胜前者——游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短视频则有百害而无一利。

于是乎,当几个不同的大人同时带一个孩子时,不同的行为和观念所导致的“言传身教效应”难免会在孩子身上发生碰撞,搞得孩子很错乱。因此有不少年轻人让父母带了几年孩子之后,最终都会因为不认同父母的带娃方式,转而亲力亲为带娃——这样一来自然不可能生很多个。

我们在没生娃之前,就想好了要自己带,这样的底气当然是源于我跟我太太有着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在馒头回到上海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有我跟我太太两个人带,我们俩轮流换班,完全没有人可以搭把手——回想起来,那时候真的跟坐牢没啥区别。孩子就跟一副枷锁似的,限制了我们的活动范围,出门逛个街都成了一种奢望。

但我们也是挺贱的,明明这么难熬和辛苦,却还乐此不疲,吃了二遍苦、受了二茬罪之后,竟然还想着生三胎……“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如我,也终究不能免俗地成了这种最低等的动物繁衍本能的奴隶

可有什么办法呢?人类幼崽无疑是世界上最“邪恶”的生物,无论是小脸对你嫣然一笑,还是急切的哇哇大哭,都会释放出了世界上最强力的迷魂药,让你乐此不疲地为TA付出;明知有一天TA会离你而去,甚至与你反目成仇,也心甘情愿地为TA牺牲……孩子们的茁壮,让我们不再畏惧衰老,并且更加有了努力工作和生活的源动力。

其间苦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的祖祖辈辈大概就是在这样的前赴后继中一代代过来的,我们的年年岁岁大概也将会在这样的平凡琐碎中一天天过去。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