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达克岳父母东游记(三)泰囧之旅(下)

应该说,这次去泰国最开心最享受、最开心、最见世面的就是馒头。我太太要负责日常管妹妹,要喂奶、要哄睡,情况没比我好多少,压根儿没有享受到旅程,她后来对于去泰国的决定非常后悔,觉得又浪费钱又不好玩;我爸状况百出,一会儿这个药忘记带了,一会儿那个药不够了,一会儿胰岛素注射器弄丢了,一会儿又便秘了……掐头去尾短短七天行程里头我帮他买了四次药,后来几天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酒店里休息;而我岳父母也没有像我预期地那样享受泰国的旅行,因为他们极度不适应泰国的气候和饮食。

首先,就好像他们从未看到过大海一样,他们也从来没有体会过海边那种潮湿闷热的天气,离开了空调,身上永远都是黏糊糊的。这些喜马拉雅原住民世世代代在环境选择的压力下,早已在基因层面上适应了高寒、缺氧、干燥的环境;反过来热带地区的居民也是一样。我碰到过一些南印度的泰米尔人、马拉雅利人,他们的皮肤摸起比我们凉得多,简直跟蛇一样,对湿热气候泰然自若;当地温度降到30摄氏度,他们就冷得要穿厚外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59年之后有些藏人跑到南印度开荒,因为不适应当地气候,被活活热死。

我的体质也相对更适应高原,不大适应这种湿热气候,一到泰国就发湿疹,所以我一直都对海岛不怎么感冒;在湿热的地方呆久了我身上甚至会长湿毒,这点过去在印尼和南印度都得到过印证(可参见《集中营六记(三)狱居记闲》),我要是生在热带估计会被环境选择的压力淘汰掉。基于这种“喜马拉雅体质”,我跟我太太一家人都一致认为——冬天的拉萨实在比冬天的泰国舒服得多。由于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丈母娘甚至说不出为什么热得这么难受,发出了十分朴素的感慨:“还是冷的地方好啊!冷的话多穿点衣服就行,热起来却没办法剥层皮。”而且吧,我丈母娘的观念十分保守,这辈子从来都没有在公共场合露过胳膊大腿,出门必须穿长袖长裤,这可不就更闷热了嘛!泰国湿热的气候严重打击了他们的游玩热情,我们去的那几天大部分时候都是艳阳高照,每天只有傍晚愿意出去逛逛。早知如此,我应该订那种度假型的酒店,让他们可以泡在酒店里不用出门。

其次,中国把他们的阈值拉得太高。虽然在中国他们只游览了上海和拉萨两座城市,但这两座城市极具代表性——一个是现代化的极致,一个是传统宗教文化的极致。泰国虽然也有一些高档、繁华的地方,但他们已然见识过了十里洋场大上海,泰国的现代与繁华终究是第二流甚至第三流的。泰国虽然有许多佛教寺庙,但其宗教氛围毕竟跟拉萨比不了;而且东南亚的上座部佛教对他们而言十分陌生,由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寺庙的外形又十分“怪异”,因而很难对其产生认同感及共鸣。泰国的佛寺总体而言大同小异,看一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寺院对他们来说就够了,不可能有在拉萨朝圣时那种不厌其烦的热情。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带着娃,本身也不适合参观人文类景点——小朋友的诉求唯有好吃好玩,因此诸如清迈、阿瑜陀耶之类的以古迹名胜著称的地方我们只能一概不考虑。

被中国“惯坏”的不光是岳父母,也包括我太太。她到了泰国之后各种嫌弃,总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食宿、卫生、交通各方面都没法儿跟中国比。比方说她觉得泰国的高速公路路面没有中国那么平整,车子坐起来没有中国那么舒服;马路上摩托车太多,又吵闹又不安全——我感觉这分明就是在吹毛求疵嘛!

我岳父对泰国则有另一番见解,就他看到的上海、拉萨、苏州、无锡等地而言,中国政府的建设和管理简直“完美无缺”——换种通俗的说法就是几乎找不到“卫生死角”(当然,管理不到位的地方肯定是有的,只是他这次没看到),无论走到哪里都非常干净。泰国虽然有不少高大上的地方,但一转角就可能钻进某个不太整洁的角落,会有类似于贫民窟的地方。我带他们坐了曼谷的游船,两岸的城市夜景无法与上海相提并论也就罢了,昭披耶河上还飘着很多垃圾,跟黄浦江一对比自然就产生了“伤害”。

我对泰国的看法是——在很多方面泰国其实跟印度还挺像的,历史上泰国受印度教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假如有一天印度真的成功地发展了起来,那么泰国现在这种水平就是印度所能够达到的上限。而且这仅仅是理论上的,由于印度的人口密度是泰国的三倍,要达到泰国这样水平恐怕都很难。

500

▲与我的预期不同,我岳父母对泰国的寺庙并不太感兴趣。顺便说一下,这张照片里岳父穿的是他女儿的衣服,所以很潮。穿衣问题我在前文中解释过了

500

▲在泰国街头又开始见到天上的电线,跟印度很像

500

▲这张照片里的岳父穿的还是他女儿的衣服。要做潮人很简单,穿女装就行了。

500

▲在中国看过许多高档购物中心,再看泰国便没了惊艳感

500

▲我太太已经完全“忘本”了,觉得满大街的摩托车又吵又不安全,其实印度才是摩托大国

500

▲这样的街景,真的跟印度非常像,印度街上会再多一点牛、狗、乞丐。所以印度未来发展的天花板,也就是泰国这种水平了

第三,泰国的食物对我岳母而言简直是场噩梦。到泰国当然免不了去夜市逛吃逛吃,中国吃货跑到泰国夜市,多半要遗憾自己只有一个胃,想吃的东西太多塞不下;而我岳父母跑到当地夜市,仿佛走进了“世界残酷写真”现场,战战兢兢不敢直视——尤其我丈母娘本来就对海鲜不怎么感兴趣,不吃虾蟹贝壳类的水产,遑论这里还有鳄鱼、蝎子、蜘蛛、蜈蚣、蝗虫等惊悚的食物。由于这类食物的存在,她连带对泰国夜市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印象,觉得这里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吃,连滚带爬逃回酒店。因此在泰国期间,大部分时候我太太跟他父母都在酒店房间里点外卖吃。泰国倒是不缺印度餐厅,对于满大街的印度游客来说,这些印度餐厅是他们的安全避风港。

泰国夜市的这种状况产生了一个意外的副作用,那就是帮他们纠正了对中餐的偏见。绝大多数外国人存在一种刻板印象——中国人什么都吃,尤其喜欢吃狗肉。而他们在中国期间,虽然见识了许多从未见过的食物,但并没有见到过特别离谱的食材,更没有见过狗肉。到了泰国这边猛然发现,在饮食方面真正奔放不羁的原来是东南亚国家,中国倒是中规中矩……不知道他们要是跑去非洲见到街边售卖的“丛林肉”,会作何感想。

500

▲泰国夜市对丈母娘而言那简直就是现实版的恐怖片,吃不了节肢动物、甲壳动物,自然就跟海鲜无缘了

500

▲更别提夜市里还有鳄鱼肉

500

▲这种场景让岳父母无法直视

500

500

▲最让他们受惊吓的是各种油炸昆虫

500

500

▲我丈母娘一走进夜市,脸色就变了

500

▲她既想看又不敢看,只好保持距离远远看了看油炸昆虫的摊位。在夜市呆了不到五分钟,他们一家宣布先撤了,回酒店点外卖吃

500

▲我丈人看到绿色的青口,问我这个贝壳是不是有毒

500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爸作为典型中国吃客,吃得可开心了

500

▲而且还在泰国找到了久违的毛蚶。对馒头而言,贝壳玩的价值大于吃的价值

500

▲我太太一家在泰国的日常是在酒店吃外卖

500

最后,我岳父母终于见到大海之后,觉得大海也不过就是这么一回事儿。毕竟咱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通过各种照片、视频,早已对大海不陌生,现实中的大海反而不如网上看到的那么“完美无瑕”——海滩上有不少树枝、树叶之类的垃圾,海水并非湛蓝而是灰绿色的……我岳母偷偷尝了一口海水,惊讶地发现海水比她想象的要咸得多,然后赶紧把这个“神奇的发现”分享给了她的丈夫,想要知道这么多的盐是哪里来的——来自喜马拉雅的山民无法想象世界上有这么多水,也无法想象水里面有这么多盐

泰国其实有不少水上娱乐项目,可我岳父母毕竟年纪大了,对此丝毫提不起兴趣。就拿最常见的水上摩托艇来说吧,我问他们想不想玩,结果我丈母娘爆出了一句堪称经典的比喻:“这玩意儿看起来就像一头发疯的牦牛。”恐怕只有真正的喜马拉雅山民会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

500

▲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大海也算是岳父母的“历史性时刻”,只不过大海远远没有布达拉宫来得震撼

500

▲馒头一点都不怕海,跟海浪玩起了游戏

500

▲岳父第一次置身于海浪中,有种孩童般的新奇

500

▲“发疯的牦牛”

这次旅途当中有两个惊险时刻,其一是馒头落海,其二是我爸摔跤

在普吉岛期间有一天的行程安排是坐船出海,其中有个环节是停靠在某个海岛沙滩上,自由活动一小时。沙滩这边供船停靠的是一个浮桥码头,那座浮桥由大量定制的正方形浮筒用插销组装而成,会随着海浪上下颠簸。

馒头在沙滩上玩水玩沙玩得不亦乐乎,直到最后一刻才依依不舍被我催着回船上去。会上下颠簸的浮桥让馒头感到新奇又好玩,发疯似的在浮桥上奔跑,我手上拿着他的衣服、玩具,在十来米开外快步跟着他。他在桥上跑本来倒也没啥,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为了追求刺激,明明十分宽大的桥面,他非要贴在水边跑——我看那架势就预感到他会掉水里,因为即便是像我这样的成年人像他这样在湿滑的浮桥边缘奔跑,也很容易失足。

结果不出我的所料,我眼睁睁地看着馒头踩到一个有些松动的浮筒,整个人滑到海里,一下子就没了顶。

船上的人看到这一幕立马纷纷尖叫了起来,我第一反应立刻把手上东西往桥上一放,冲过去准备跳下海捞他。没想到馒头的反应也很快,浮上来之后自己立马转过身来抓住了浮桥边缘的绳索——馒头虽然没有正式学过游泳,但有一定的水性基础,带他去游泳池里玩过很多次,在水里简单扑楞几下还是会的——于是我伸手便把他捞了上来。

馒头被捞上来之后惊魂未定,消停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让馒头这样有惊无险地掉水里一次其实是件好事,这种熊孩子就得让他吃点苦头。

500

▲带馒头坐船是一件特别让人紧张的事情,实在太不安分

500

500

▲馒头落海的浮桥。他落海的时候两边的快艇都已经开走了,明明有五列浮筒,他偏要在最边上那列奔跑。

然而我爸摔跤的事情却让我一想起来就后怕。

我爸虽然腿脚不灵便,但他平时一直都很小心,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走,需要爬高爬低的地方一般会先准备好登山杖。去年6月份带他进藏,连布达拉宫都自己爬了上去,因此我觉得带他去泰国这种休闲的地方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我没想到的是,整个泰国行程中,对他最具挑战性的不是走路,而是有几次坐船——固定码头上下船往往大落差、大跨距,出海游玩过程中大船换小船、小船换大船尤其心惊肉跳,有两次甚至需要扒着船篷在船沿上走……好在都安然无事。

前面说到过我在曼谷带他们坐游船,那船就跟双层巴士一样,上层完全是开放式,看夜景一览无余。晚上坐船的人特别多,我们也不跟别人抢,跟在后面慢慢上去。我们到上层的时候船已经差不多坐满了,我担心我爸站久了累到,看到最前面有个铁皮箱子可以坐,于是让他不妨先去坐一会儿;我爸可能是心急怕位子被人抢了,走得有点快,不小心被地上杂物绊了一下,扑通一声整个人往前扑倒。

当时那一瞬间可把我吓坏了,这远比馒头掉海里更吓人——馒头落海的时候周围有很多人,料想也淹不死;可我爸这个年纪摔跤,却让我忍不住想象各种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情况……

幸好,我爸只是膝盖破了点皮,在反复确认他真的没事之后,我长舒了一口气。

500

▲去泰国之前,我没有考虑到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上下船这个问题

500

500

▲像这种小船,上上下下其实挺危险的。但也正因为危险,人们会加倍小心

500

▲所以没想到,最后会在轮渡上摔一跤

500

大家可以想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光是把馒头看好就不容易了,肯定没有办法像在拉萨时候那样把岳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有时候都是我跟我爸带着馒头一个队,我太太跟她父母带着妹妹一个队,大家分开逛街吃饭。我本来有点担心怠慢了岳父母,他们会不会有想法——他们对此确实“有点想法”:他们通过观察我带娃的方式,接受了一场关于育儿方式的教育

这次来中国期间,馒头跟外公外婆相处的时间并不太多——只有灵山大佛和陆家嘴的两次出游带着馒头,其他时候馒头都送去了托班;而馒头在家的时候,大部分时候都在我的房间或者奶奶那边,很少跟外公外婆有互动。泰国那几天,馒头最爱的奶奶不在,他虽然大多数时候跟爸爸和爷爷在一起,倒也不排斥跟外公外婆互动,祖孙之间终于熟悉了起来。最后在曼谷机场送别岳父母的时候,馒头居然说要跟着他们回外婆家——尽管他可能只是想继续野在外面玩,但这样一番“表白”足以让外公外婆感到无比欣慰。

500

500

▲在泰国旅行期间,馒头终于跟外公外婆熟悉了一些——但也仅限于熟悉。

500

500

▲在机场送走了外公外婆,馒头突然说要去外婆家

我丈母娘原先觉得,她的大女儿——也就是我太太——是她所知的最顽皮的小孩;在泰国期间见识了馒头之后,她表示馒头比起我太太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太太小时候虽然皮,但胆子没有馒头这么大,能够吓得住;馒头将无限精力和无所畏惧结合在了一起,天生狂战士属性,战斗力爆表,刷新了她对熊孩子的认知。

而最刷新他们认知的情况是——这样的熊孩子居然不挨揍

500

500

500

500

▲在泰国的大部分时候馒头都可以不穿鞋,战斗力得到全面释放

500

▲馒头非常热衷于各种危险动作,怎么危险怎么来

算起来,随着馒头变得可以讲道理之后,我真的已经很少动手打馒头了。最近只打过他两次,一次是前文中描述过的,由于他坐车的时候不听劝告乱动开关,敲了他两个爆栗。即便如此,我当时情绪也相当平静,打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中止他扰乱行车安全的行为。另一次是他摔平板电脑,打了几下他的手——我一直警告他乱摔东西或者往窗外抛物,是要打手的。大部分时候,我对馒头都展现出了极大的容忍和耐性,只要他不影响别人,我就不会对他的行为进行太多干涉

对于我这种教育方式,很多人都是有意见的,我妈就常说:“你们为什么不打他呢?就是你们把小孩子给惯坏了。”还有不少人现身说法支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点——“我就是被我爸妈从小打到大的,你看我现在不也挺好?”

我对于小孩儿有一套自己的理念,在我的概念里不存在“管教”这回事儿。“管教”具有居高临下的意味,但我跟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并没有“我是你老子所以你得听我的”这种毫无道理的优越感。父子关系跟师生关系是同样的性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虽然比他早了几十年来到这个世界、早懂得一些道理,然而时代一直在变化,我们这一代的观念相比上一代或许更先进的,但相比下一代可能就会显得落后陈腐,所以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下一代,同时也绝不能低估下一代。

我并不反对在某些情况下对孩子使用一点暴力,这种暴力并非“管教”,而是为了抑制人性中的恶。常有人说孩童最天真无邪,我认为这完全就是扯淡!人类幼崽的行为往往与动物无异,毫无道德观可言,常会表现出许多人性中“恶”的一面——诸如贪、嗔、痴、嫉妒、自私、欺骗,这些“恶”有时候需要用暴力威慑来抑制,必须让他知道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伦理框架下哪些行为是错误——现代法治归根结底也是基于这一“暴力威慑”逻辑才得以运作。

但正如同“轻诺必寡信”,打得多了只会伤害惩戒的效果。奶奶天天嚷嚷着要打馒头,馒头根本不怕她,她光说不练也不舍得打;我很少打馒头,馒头却能听我的劝——因为我说打,是真的会打。同时这种暴力必须有所节制点到为止,以免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我信奉“镜子理论”——孩子的行为是对环境的模仿,营造环境很重要,而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父母自己。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他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所以跟孩子在一起,首先要以身作则,比方说假如你自己天天捧着个手机,凭啥要求孩子不看手机?你自己的房间乱糟糟的,凭啥要求孩子收拾玩具?你自己活得像条虫,凭啥要求孩子要做条龙?你要是对孩子都没耐心,凭啥要求孩子成为一个有耐心的人?以身作则之后是循循善诱,人类归根结底只是穿上了衣服的动物,我们的内心都有一只野兽,而佛法所教之事从头到尾只有一件——驯服自己的内心。当然,对孩子不可能讲这么高深的理论,但可以从最基础的教起,比方说现阶段先让他明白因果,引导他懂得“延迟享乐”的道理。

以身作则、循循善诱施加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没有棍棒那么立竿见影,需要给予极大的包容以及耐心的等待才能见到效果。所幸,目前在馒头身上已经渐渐起了作用,他虽然顽皮好动,但也越来越多展现出亲善友爱的一面。

这种教育方式在我岳父母看来完全是颠覆性的,他们就跟我们老一辈的家长一样,从未学习过任何现代的育儿理论,养育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核心手段就是“打”。在他们看来,孩子不听话、太顽皮,唯一的原因是打得不够狠;只要舍得打,没有打不服的孩子……由于他们从未将幼儿视为平等的个体,没有共情幼儿的能力,更不会在乎幼儿的心理需求,动手打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会严重伤害孩童自尊心的辱骂——“反正小孩儿什么都不懂”这样的观念,能让一切凌辱打骂变得心安理得

因此我太太小时候没少挨过打骂,甚至被反锁在小黑屋里,造成的创伤应激延续至今。她之前的某些育儿行为模式其实就是复刻了她自己的童年遭遇,好在她在我以身作则的示范下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渐渐变得耐心和克制。

500

▲妹妹第一次坐地铁是在曼谷。由于两小只老是喜欢黏在一起,所以我常常要同时带两个娃

500

500

▲我拍到馒头照片的机会其实不太多,因为他至少有一半时间在我肩上

500

我岳父母对于我在育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耐心和克制堪称震惊,尤其是我丈人说他这辈子都从来没有见过像我这样的人、没有见过像我这样带孩子的,对幼儿的无理取闹怎么会有如此大的耐性?

我太太趁机跟父母科普了一下关于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个病症,他们对此闻所未闻,听了解释、看了网上的说明,才知道有些孩子过于顽皮可能是童年期脑部神经发育异常造成的。同时她也跟父母讲了我的“镜子理论”,她指出自己脾气性格正是复刻了我岳父的行为模式,假如不注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会对孩子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

这些理论再加上我的示范,令我岳父母顿感醍醐灌顶。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反省了自己为人父母的方式,并对我太太做出了郑重的道歉——小时候不该那么粗暴地对待她,但他们以前是真的不懂这些道理,希望她能原谅……

500

▲ADHD病症是客观存在的,该干预就得干预,该矫正就得矫正,否则A娃将来入学、社交都可能会有问题

其实吧,我太太作为女儿,本来就跟父母的关系还不错,不会像父子之间那么容易结下解不开的“深仇大恨”(相比之下我岳父跟他儿子的关系就很别扭)。尤其是她自己做了母亲之后,会比从前更深刻地理解和体谅父母,在许多问题上更容易与父母产生共鸣。经由这次共同旅行,彼此之间最后的一点隔阂也被打破,达成了全面的和解。此前我太太从未跟她父母一起旅行过,经过这次旅行后她十分感慨地说——小时候她觉得妈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妈妈教会她的;可现在却觉得妈妈跑到外面的世界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需要她来教。在我们的旅行中,我太太是唯一一个可以跟所有人直接交流的人,她能够在英语、汉语、拉达克语、通用藏语乃至印地语之间自由切换。当她在中国用汉语进行日常对话的时候,我注意到她父母在边上会流露出一种“仰慕”的神情,毕竟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他们或许也会感慨——自己老了,孩子大了,时代变了,世界的舞台终究是下一代的……如此情形,自然而然会对父女、母女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和塑造。

经过了泰国之行,我太太也跟馒头达成了某种“和解”。她原来跟馒头像冤家似的,两个人经常会起冲突,所以之前她才会不愿意带馒头去拉萨(详见《拉达克岳父母东游记(二)拉萨寻根》)。但孩子的很多行为其实都是阶段性的,熬过这个阶段之后会“不药而愈”。我太太平时跟馒头相处得少,未能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馒头,总觉得馒头还停留在之前那个不懂事的阶段。这次在泰国期间,馒头的表现相比之前大有进步,超出了她的预期,母子关系大为缓和。回来之后,馒头和妈妈终于能够和平相处了。

所以我觉得吧,尽管这趟“扶老携幼”的泰囧之旅对我来说仿佛像在“渡劫”,意义却非常重大——一大家子这样一起旅行,是一个难得的让彼此充分认识和交流的机会,从而达成相互的和解

与此同时,我岳父母也对我建立了更深的信任。

话说我岳父母从前一直有个观点:男人结婚之后是会变的,新婚燕尔之时当然对娇妻千依百顺,过了几年之后就会原形毕露——我丈人自己就是这样。因此,尽管他们跟我一起生活过、知道我对他们的女儿很好,但他们在之前多多少少不敢确定我能否一直保持下去,总觉得我们的夫妻关系还未经受过真正的考验。然而在这次的相处和观察中,我岳父母发现我的情绪稳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新婚时的男人对老婆可能会装,但要知道馒头是一块检验脾气的试金石,能够做到对馒头不生气不发火,普通人恐怕真装不出来,更别提还得几年如一日地装……

我丈人发现我无论是生气还是开心,都不会溢于言表——碰到值得开心的事好像也不怎么开心,碰到应该生气的情况似乎也不怎么生气。他自认身为老警察阅人无数,却看不出我究竟是控制得好、还是隐藏得好……最后他觉得,不管是控制还是隐藏都无所谓,无论哪种都不容易。他不知道汉语里有“佛系”这个词专门形容我这样的性格,却做出了相似的总结——“这简直就是佛陀的性格(Buddha’s nature)啊!”

经过了这两个月的朝夕相处,看到我对待馒头的包容与耐心、看到我们的家庭氛围,岳父母终于确定了我是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人,对于女儿嫁到我们家感到彻底放心。

拉达克当地有一个比喻叫做“穿雨鞋”——当地人干农活,穿雨鞋的那个人需要干最重最累的活儿,于是就用“穿雨鞋”来比喻经受重大的考验,一个人只有给他穿上雨鞋才知道他究竟能否胜任最艰难的工作。我们刚结婚的时候,丈人曾给他女儿泼过冷水,说你现在别得意,你们还没穿过“雨鞋”,还不知道对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次我太太把这句话丢还给了她爹——我们现在已经穿了两双“雨鞋”了(意思已经生了两个娃了),你还有啥好说的?

我丈母娘反复叮嘱她女儿——在家别跟Molay闹脾气,要对Molay好一点,你再也不可能找到像Molay这样的人了……我太太过去没觉得我有多好,被她妈这样一说开了窍,把我当作了个宝。现在她有时候会对着妹妹说:“一尘啊,你长大以后要找一个像爸爸这样的男朋友哦!”然后又转过头对我说:“哎呀,我觉得她找不到像你这样的。”

我其实并没多好,人到中年还是没啥上进心。之所以能够给他们留下好印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把接待岳父母当作了一次“外事接待”——对我来讲这是一次难得的向拉达克人民展示中国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展示上海男人优良家务素养的机会,怎么着都不能搞得太寒酸了。本着“打肿脸充胖子”也要把各项接待工作都做到位的精神,前段时候我又是卖文章又是卖羊绒围巾,终于筹集够了一笔接待经费。有了这笔经费作为后盾,接待起岳父母来手头就宽裕多了,只要控制好大头就行,不必在各种小细节上抠抠搜搜精打细算。他们这趟来华,我总共大概花了八九万,让他们满载而归——至少在他们看来,我这个女婿对他们相当大方,连自己儿子都没这么孝顺过,所以他们怎么能不对我青眼有加呢?相比之下,我太太倒是一直在盘算着要怎么压缩她亲爹妈的开销,有很多她想出来的省钱方案都被我否决了。

有人可能会惊讶怎么会花这么多钱,当然这八九万并非全都花在我岳父母身上,而是整体的开销——四大一小去西藏花了三万块,五大两小去泰国又花了三万块,这样一来六万块就没了。听起来很多,算一算人均其实并不多,主要还是因为我们人太多了。然后给他们买带回印度的礼物花了一万多——包括一些真丝面料和金饰,再加上他们来中国的机票、在上海期间七七八八的吃用开销,可不就得八九万嘛!

这里插个题外话——公众号上一直都有许多热心读者教我如何营销变现。大家看,这次卖文章和卖围巾充分证明,钱不够的时候我想要赚钱其实是拉得下脸的,但我是真的对急功近利的公众号营销变现不感兴趣,细水才能长流。钱这个东西够用就行了,我这人平时面子薄,吃相搞得太难看过不了我自己这一关;有钱有有钱的活法,没钱有没钱的活法,但你再有钱也不可能一天吃八顿饭睡三张床;管理欲望比管理财富更重要,否则有再多的钱也是穷人

除了家里房子太小没能住好之外,这次岳父母全程吃好喝好玩好,对中国留下了无可挑剔的正面印象;特别是有了泰国做陪衬,更让他们体会到了中国的各种“优越性”。我太太提议说下次可以再带他们去别的国家玩玩,我丈母娘当即表示反对——去啥别的国家呀!只想再来中国!下次可以去康巴,可以去安多,可以去中国其他地方看看……在丈母娘眼里,现在已经认定了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这当然有些盲目。我倒是挺希望他们能到小女儿生活工作的纽约看看,有更多的比较才能相对客观地评价中国,只不过印度人申请美签实在是有点难,而小姨子自己在美国工作压力太大,都快得抑郁症了……所以这事儿恐怕遥遥无期。

我跟丈人说,这次你们是冬天来的,这边天气不好,下次你应该别的季节来,阿妈列要上班你一个人也能来……我只是随口一说,我丈人却将之视为了邀约,得意地跟他女儿说:Molay已经邀请我今年再来了,我夏天还过来……把我太太吓得不轻,接待父母这么劳命伤财的事情,几年搞个一次也就算了,一年搞两次还让不让人活了?关键她嫌她爸光吃饭不干活,丈母娘至少还能帮忙带孩子啥的,我丈人在家完全就是个饭来张口的甩手掌柜,只消耗不产出……

他们回到拉达克之后,儿子问起想吃啥,他们说只想吃最简单的豆子拌饭(Dal rice)——在中国和泰国吃了太多山珍海味大鱼大肉,超出了他们那副一辈子都欠缺油水的朴素肠胃的承受能力。然而没过几天需要自己烧柴打水的传统生活,他们便想念起了上海——实在是太安逸、太便利,要什么就有什么,永远不用为食物操心,说是人间天堂也不为过……回到喜马拉雅深处的拉达克,这趟中国之旅仿佛一场不真实的幻梦。

我岳父母应该从未想过,这辈子居然会跟中国结下如此深厚的缘分。这是一个似曾相识的世界,却也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一群似曾相识的面孔,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无神论者为主流的国度,人们不像印度教徒、佛教徒那样寄希望于来世,不像基督教徒、穆斯林那样憧憬着天国……幸福的生活哪里来?靠的不是烧香拜佛、礼拜忏悔,而是要用勤奋劳动来创造!正因如此,人们才会不顾一切地努力地学习和工作,让今生变得更美好、把现世生活的地方建设成“天国”——这种极端的“务实主义”固然有些副作用,却创造了无数看得见摸得着的“奇迹”。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人或许觉得现在什么信息都能在网上找到不必再自己去看了。事实上在如今这个信息茧房越来越严重的世界,网上得到的信息往往具有很强的误导性,反而成为了狭隘与偏见的根源——这点无论是在墙内还是墙外都一样,还是必须要靠自己的亲历才能更接近世界的真相。

岳父母的这趟“中国万里行”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认知、重塑了三观,对于他们这把岁数的人来说实属不易。我不知道我岳父母的信仰会不会有所动摇,但我太太跟我说,她去过拉萨、了解了西藏的历史之后,开始觉得自己快要变成无神论者了、没那么相信佛教了……我告诉她,没有必要因此否定佛教。首先,正见佛教本来就是无神论,“佛”是开悟的凡人而不是神,佛陀生前不立塑像不搞崇拜,也从未宣扬过求神拜佛,现在许多的所谓佛教都是被异化的歪门邪道;其次,真正的佛法像科学一样,是鼓励质疑的,有“大疑”才能有“大悟”,不允许质疑的一定是邪见;第三,佛法是伟大的,丑恶的是政治、是政教合一,以及那些打着佛法名号欺世盗名之人。

我相信,世界是多元的,各种文化、宗教、制度都有其利弊,各种迥异的生活方式及传统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世界上也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是非对错,我们很难了解事物的全貌,因此对大多数事物的观点都只是盲人摸象而已,不可避免地存在立场和视角的局限……尽可能站在不同角度多摸摸多看看,总是没错的。

我岳父母在没有来过中国之前,只能通过一些别有用心的政治宣传来了解中国,难免会有许多偏见与误解,因而来华后产生了巨大的认知落差。他们过去确实当了许多年的“井底之蛙”,但我觉得其实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由许多口井组成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井里,其差别无非是井的大小深浅不同。假如我们只想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闭目塞听只能或只愿接受特定的信息,那么即便一辈子生活在大上海这样的地方,也无非是一口大一点的井里的青蛙,并不比我岳父母那样的喜马拉雅山民高明多少。

能够走多远,取决于我们行走的方向;能够看多远,取决于我们敢站得多高;世界有多大,取决于我们愿意包容多大的世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