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界S7的“超大杯”,华为的成本控制能力有多强?
编辑 | 张祥威
华为再出手
有关智界S7这款车的产品和体验的各方面分析已经铺天盖地了,但很少有人对这款车的单车成本进行过拆解,而这背后其实藏着华为强悍的成本控制力。
智界S7起售价24.98万元,鉴于今年的本土电动车市场特别卷,大家普遍在打价格战,这样的定价,让其与问界新M7那么给力的价格比起来,多少显得缺了那么一丢丢的诚意。
两相对比,问界新M7同样有着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两块长板,并且拥有更大的空间,在油箱的加持下,综合续航几乎翻了一番,而且补能更加方便,所以,在这个“超级无敌大显眼包”的映衬之下,虽然我们可以给予智界S7这款车最美好的祝愿,但它最终能否爆单现在还无法判断。
不过,与纯电动轿车市场的小鹏P7i、极氪007、阿维塔12等相比,智界S7又展现出了不俗的竞争力,这背后,与这款车的成本控制能力有着密切关系。
本文要探讨的正是智界S7这款车的成本控制能力到底怎么样。毕竟,早在预售发布会上,余承东就透露过相关的消息:“公司内部为这款车型的定价吵得不可开交,目前四个版本的售价都是亏损的。希望未来随着起量,成本可以平衡下来。”
虽然“亏本换销量”的做法在今年并不少见,我们也很难拿到智界S7的成本模型,判断它是不是真的亏钱,但是,我们还是要本着思辨的精神对智界S7进行一番成本分析。
找一个参考锚点
成本分析等价于计算它的毛利,可以先算总毛利,再算单车毛利。
按照业界的普遍共识,毛利=营收-成本。营收等于售价(包括软件)x销量,成本主要由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费用三大项组成,营收当然和销量成直接正比,上述三个成本项也跟销售规模密切相关。
所以,余承东才说:“未来销量上来之后成本会逐步降低,实现扭亏为盈。”
成本会逐步降低讲的是单车成本,将那些成本按照真实销量平均到每台车上,便是它的单车成本,售价减去单车成本便是单车毛利。
当然,规模效应能带来多少成本下降,我们可以半年之后,结合着智界S7的真实销量再撰文详谈,现在的着眼点更多是,在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的当下,智界S7是不是真的亏钱。
鉴于汽车中有成千上万个零部件,我们也没有实力像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经BP社拆解比亚迪海豹那样,将海豹的成本分析地一览无余,再出一个售价4万五千块的书,把海豹的成本一项一项地摆给你看。不过,我们可以找一个具有对标意义的车型当背景板,充当单车成本的锚点。然后,从它出发来反推智界S7这款产品的单车成本,售价减掉单车成本便是它的单车毛利。
智界S7发布会上锚定的对标产品是特斯拉的Model S和保时捷Taycan,不过这两款车的价格都靠着品牌溢价顶在云端,不是很好的参考锚点。此时,智界S7拔剑四顾心茫然,发现小鹏P7i在身边。
在20-30万的价格带里,同样颜值出众并以“可用且好用的”高阶智驾作为头号杀手锏的车型,有且只有小鹏今年上半年推出的中型智能纯电轿车P7i了。
P7i的用户画像或者说消费者大多是高学历、高认知且喜欢体验新鲜事物的年轻群体。而按照余承东在智界S7发布会上的说法,这也是一款面向年轻家庭的中大型智能纯电轿车。
整体而言,智界S7更高端,但是,同样主打纯电、轿车、高阶智驾三大标签,又处于相邻的价格区间,小鹏P7i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锚点。
拿华为旗下的车型与小鹏的车型做对标分析,还因为两家同样以智能化作为主打标签,狭路相逢就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局面吧。
站在产品的角度上,智能电动汽车可以拆成智能、电动和汽车本身三方面来看。
智能方面,智界S7拥有支持深度车手互联的的鸿蒙座舱,以及全国都能开且能力持续升级的高阶智驾;
电动方面,全系标配800伏巨鲸电池,提供5分钟补能215公里的超级快充体验,配合新一代全新DriveOne 800V高压碳化硅动力平台,在四驱车型上实现了12.4度/百公里的超低电耗;
汽车本身方面,外型采用OneBox造型设计,内部空间实现了88%的超高得房率,在操控上,依靠智能感知赋能的途灵底盘可以比肩比亚迪云辇。
下面就从这三大核心方面,拆解一下智界S7的单车成本区间。
电池、智驾两大配置,
智界S7成本整体下探
基于成本差距来自于系统配置差异的原理,为了进行Apple to Apple的对比,我们选择的比较对象是智界S7 Max长航版与小鹏P7i 702 Max版。
这两款车续航相近(S7续航为705公里,P7i续航为702公里),同样采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挂,均不带CDC和空悬,且均搭载高阶智驾功能(华为ADS2.0 vs 小鹏XNGP)。
纯电车型最大的成本项当然是电池。
数据显示,智界S7的电池包容量比小鹏P7i少了4.2度。不过,电池成本的下降不仅仅体现在这4.2度电上,还体现在电池包类型的选择上。
在华为和奇瑞的共同操刀下(作为智界S7的两个爸爸,奇瑞和华为必然都在成本控制上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智界致敬了蔚来汽车,在Max长航版上选择了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的组合。
鉴于三元锂的低温特性较好,智界必然也会选择三元锂在外、磷酸铁锂在内的混合排布方式。
如此一来,电池成本的下降幅度就很可观了。按照三元锂电池包电池度电成本800元、磷酸铁锂电池包度电成本600元、三元锂和磷酸铁锂半对半进行推算,两款电池包的成本差距为(86.2*800)-(82*700)=11560元。
当然,为保证电池在多次快充之后的循环寿命,智界的电池包大概率会以三元锂为辅、磷酸铁锂为主,而非“半对半”。
不过,鉴于智界S7电池包的快充能力(30-80%需要0.25小时)貌似比P7i(10-80%需0.48小时)强了那么一点点。
做个综合的保守估计,在电池成本上,智界S7要比小鹏P7i便宜1万元。
在智能座舱方面,P7i的主要配置为单颗高通8155(计算平台)+仪表屏+中控屏,智界S7的主要配置大概率为单颗麒麟990A+中控屏+仪表屏+MagLink磁吸接口。
至于一些媒体朋友认为智界S7会升级座舱芯片(即江淮汽车之前爆料出的麒麟9610A)的传言,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
因为,按照华为在2020年515事件(这一天美国升级了对华为的芯片管制政策——在美国境外为华为生产芯片的晶圆厂商们,只要使用了美国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就需要向美国申请许可证。)前规划的芯片路线图判断,当时由麒麟990魔改而来的麒麟990A绝对是不走寻常路,紧赶慢赶、快马加鞭生产出来的。
正常情况下,这类高端芯片即便不是按需生产,也不会大量备货,但鉴于华为当时对汽车业务的野心比较大(想一想余承东之前一年干翻特斯拉的豪言壮语),麒麟990A的存货规模想必不是一个小数。
既然智界S7的座舱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与之前的问界M5、M7没有太大变化,使用麒麟9610A绝对是有些大材小用了,这时候,何不消化消化麒麟990A的芯片存货呢?
所以,智界S7的座舱芯片大概率仍是单颗麒麟990A,从成本上看,与小鹏P7i的差别不大。
真正能体现成本差距的是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在年初的春季媒体沟通会上,理想汽车公开过自家Max车型智能驾驶系统的硬件成本为4000美元。
当然,分析成本不能刻舟求剑,我们可以大致判断一下,与年初相比,目前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硬件成本到底下降了多少。
首先,计算芯片来自英伟达的Orin X,鉴于在城区NOA高阶智驾系统的计算芯片上面,英伟达一家独大,芯片自然不会降价,市场传言,Orin X的芯片价格一直稳定在500-600美元之间。
其他方面,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的供应链和规模已经非常成熟了,现在已经是白菜价,降无可降了。唯一具有降价空间的就是产量还不算太大的激光雷达了,经过这大半年来的内卷,激光雷达的的成本已经下降到了500-600美金的区间。
鉴于小鹏Max车型的计算平台与理想汽车一致,在传感器系统上多出一颗激光雷达,多出四颗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的单价在150元左右,综合下来,小鹏XNGP的硬件成本大概在3.2万元。
智界S7的智驾系统这边,计算平台选用算力为200TOPS的MDC610,传感器系统向问界M5/M7智驾版看齐,搭载一颗激光雷达、11颗摄像头、三颗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雷达。
它的成本背景板来自于元戎启行。
前段时间,在华为云智能驾驶创新峰会上,作为基于晟腾计算平台(推理和训练均基于晟腾)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元戎启行公开了自家智能驾驶系统的硬件配置和成本。
由图可知,MDC610(算力为200TOPS)+单颗激光雷达+7颗摄像头组成的智能驾驶系统的成本为1.4万元,与智界S7的传感器系统相比,少了四颗摄像头和三颗毫米波雷达。
目前,摄像头的单价在200元左右,毫米波雷达的单价在150元左右,由此可推算华为ADS2.0的硬件成本在1.5万元左右。相较于小鹏P7i,妥妥地可以省下1.7万元。
现在可以汇总一下了,在电池、智能驾驶两个大件上,相较于小鹏P7i 702 Max版,智界S7 Max长航版在成本上可以节省2.7万元。
物料降本,体验越级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问了,为啥智界S7 Max长航版的售价比小鹏P7i 702 Max版还贵了2万?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华为和奇瑞的野心。
我们来捋一捋,作为中大型轿车的智界S7比中型轿车小鹏P7i更高、更长、更宽,并实现了超高的得房率空间;
在智能座舱方面,通过华为MagLink磁吸屏接口,在后排提供可联动的双排屏,相当于提供了两个小彩电;依靠HUAWEI SOUND技术实现的空间音座舱,带来了更好的音响体验;依靠鸿蒙系统极简交互和跨设备流转的支持,实现车机与手机、平板的深度互联,将中控屏变身为可以作为生产力工具的超级桌面。
更重要的,虽然同为后驱车型,但智界S7的DriveOne电驱的最高转速达22000转,以百公里加速为代表的动力性能更强悍,开起来还更省电;其他还有AEB能力的“遥遥领先”、盘古大模型上车,依靠智能感知技术实现更好的操控体验。
这么多越级体验,如果按照市场行情定价的话,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但是绝对不止2万元,而智界S7在定价上仅仅贵了2万,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余承东说“公司内部为这款车型的定价吵得不可开交”了吧。
与友商相比,智界S7在电池和高阶智驾系统上保持了相对优异的成本竞争力,再叠加华为MagLink、鸿蒙OS和强悍的800V高压黄金电驱,可提供更好体验的智界S7在定价上比P7i更有底气,也具备一定的性价比。但是,在年轻人手里普遍没钱的情况下,他们愿不愿意为这越级的体验多花2万块钱,就很难判断了。
而且,就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广州车展期间,极氪007开启预售,直接把价格打到了22.99万元起。阿维塔12正式发布,起售价30.08万元起,并在上市之后的72个小时之内拿下1万辆的大定。
群狼环伺之下,智界S7应该效法努尔哈赤“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打法。
对阵阿维塔12,智界S7的价格相当有诚意,无论是造型还是外观,无论是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双天花板,不一样的价格,几乎无差别的高端体验。
对阵极氪007,布局更早的车手互联,更好的后排小彩电,更加优秀的智能驾驶体验。
所以,在25-30万这个价格带内,智界S7的竞争力相当惊人。当然,如果你问我它能不能复制问界新M7的奇迹,笔者只能说“成功总是有迹可循,但奇迹往往难以复制。”岂不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现在的智界S7不可能像问界新M7上市那会儿,再度享受华为Mate 60横空出世时国人群情激愤的那种天时和地利了。
此外,眼尖的小伙伴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些秘密。
在节省下来的几万钱和相比友商车型的体验越级里,隐藏着华为在技术上面的努力,离不开华为在毫米波雷达、座舱芯片、自动驾驶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以及在操作系统、软件上的多年布局。
作为技术提供商的华为,似乎有足够的道理把通过技术降本省下来的钱和带来的溢价都装进自己的腰包里。不过,作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深度绑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华为大概率会适当让利,毕竟扩大市占率才是当务之急。
智界S7是否亏钱,能否爆单,我们很难给出确定的答案,但是,华为通过硬核技术实现物料降本和体验越级,这种成本控制能力确实无可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