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华农耕文明封闭保守、不思进取,是河殇遗毒

有个说法如鲠在喉很久了,甚至连一些教科书和考题上都说,农耕文明封闭保守、不求进取;海洋文明开放多元、注重契约,积极进取。

500

我觉得没那么八宗事。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如果不积极进取,我们的领土从黄帝时期的几十万平方千米,扩展到清朝的1300多万,难道是充话费送的?

500

春秋时期,我们是不是农耕文明?如果不思进取,为什么大家都想称霸天下、问鼎中原?战国时期是不是农耕文明,为什么都想兼并他国,一统天下?

秦国以及秦朝是不是农耕文明?为什么秦国要奋六世之余烈?为什么秦始皇扫平了六国还不满足,还要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两汉时期的中国是不是农耕文明?为什么汉武帝要南平岭南、北扫匈奴、西扩西域、东拓辽东,甚至在朝鲜半岛还弄了汉四郡。

500

三国时期,蜀汉实力最弱,但诸葛丞相还竭心尽力南征北讨,屡败屡战、六出祁山。他徒弟姜维,更是十二出祁山。问题是魏和吴也没有不思进取啊!

南北朝时期历时169年,但一直没有忘记北伐,宋齐梁陈一共北伐了12次。问题是北朝也没有不思进取,也在不断地南征,不然哪儿来的淝水之战?哪儿来的隋灭陈?

隋朝也是个积极进取的朝代。被打上昏君标签的隋炀帝,也没忘四处征讨,604年刚登基就张罗打越南南部的林邑国(占城),第二年大将刘方率领一万多隋朝军队就出发了。

隋军水陆并进,一路向南。对方又是用大象兵团、又是凭险固守,还是挡不住。最后被刘方率军一万卡在了金兰湾,逃无可逃,只能逃到了海里。解放了林邑国后,隋朝在设置了林邑、比景、海阴三郡。

500

500

隋炀帝虽然缺点很多,也做了很多荒唐事,历史口碑也不咋地,但内心还是想上进的,比如西征吐谷浑(胜了),二征琉球(败了),三征高丽(败了)。

唐朝的积极进取更不用说了,灭西突厥之后,在中亚设置了安西都护府,跟阿拉伯帝国讨论世界和平,还曾经调停国阿拉伯和伊朗(波斯)之间的矛盾。

500

唐朝武德有多充沛?648年天竺发生政变,抓捕了唐朝使团,只漏掉了一个王玄策。王玄策趁乱逃出后,从隔壁的泥婆罗国借兵7000,然后灭了天竺,救出了人质,于是有了一人灭一国的佳话。

五代十国要是不积极进取,就不会有宋,那我们现在跟欧洲差不多。宋朝皇帝的进取心的确差一点,但跟农耕文明没关系,跟中华文化没关系,是统治者重文轻武的原因。

北宋很多著名的文臣武将,还是立志于“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比如范仲淹征西夏的时候写下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偏安一隅的南宋首都是哪儿?很多人会说是杭州(或临安)。但其实不是,临安不是南宋的法定首都,法定首都只有开封,临安只是行在(皇帝的巡行所在之地)。

南宋为什么把杭州改名临安?临安临安,就是临时安置在这儿,目标还是要打回去的,虽然赵构本人不思进取,只想窝在杭州,但迫于政治正确舆论压力也不敢承认临安的首都地位。

这个政治正确和舆论压力,也正说明了当时宋朝国内上下整体氛围还是觉得应该要打回去的。宋朝在疆域上的确不思进取,但是海上贸易非常活跃,你不能说宋朝封闭保守。

元朝就不说了,我们说明朝。明朝前期还是很积极上进的,朱元璋进行了九次北伐一次南征,朱棣五次御驾亲征。

明朝前期还有郑和七下西洋,不仅比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早了半个世纪,船体尺寸和船队规模都要大。后来停了,不是因为保守,而是因为赔不起,都是赔本的买卖。

500

明朝中后期也不能算封闭保守,只是改变了策略,采用怀柔手段,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朝贡体系。人家来朝贡了,也就不好意思再用兵了,不过还是跟缅甸打了一仗。

明朝在科技和思想上也没有封闭。比如明朝的大数学家王素文,在《算学宝鉴》记述了如何用导数或者微分方法求解高次方程,书里还有微积分的相当完善的定义。

明朝在对待外来先进科技上也没有骄傲自满、盲目排斥。比如明军发现某些西方火器比较先进之后,不但大量引进和仿制,还进行了改良。

清朝在开疆阔土方面功劳很大。实话实说,清朝的版图基本上已经是一个封建农业帝国所能辐射的最大范围了。从这个立体地图上,我们根据地形就能能看出清朝的疆域。

500

500

有时候对着中国地图,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当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周边多少国家心里在骂娘。

但是,清朝的统治者的确封闭自守、骄傲自大,令人扼腕叹息。但这不是农耕文明的错,更不是中华文明的错,而是满清统治者的错。

满清实现大一统之后,基本上消灭了外患,防御的重点其实是内部的汉人和蒙人。康熙在看到西洋人进贡的手摇计算器以后对儿子说道:“勿为汉蒙所学。”

明朝的徐光启在1606年翻译了《几何原本》 的前六卷,但后来身体原因加上战事紧张、财政困难翻译工作就停止了。后边的九卷直到1856年才完成。

然而细思极恐的是,满清宫廷早就翻译完成了全本的《几何原本》,只不过是满文版的。清朝还翻译了西医启蒙图书《西洋药书》,也只有满文版。

500

500

康熙本人是学过科学和几何的。他自己还撰写了科学文集《几暇格物编》,以及数学论文《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我们至今沿用的“根”、“次”、“方”等数学名词就是康熙皇帝亲自命名翻译的。

500

然而由于满人太少了,且入关以后满人也逐渐习惯于用汉文,满语逐渐遭到冷落。这些文版翻译书籍,就被束之高阁了。由此可见满清的保守主要是为了防汉。

这种防汉心理,一直持续到晚清。包括洋务运动的时候,恭亲王奕䜣创办了北京同文馆,还是主要从满清八旗子弟选拔人才。

1906年,满清政府在北京铁狮子胡同建立了一所新式陆军学堂,第一期学生中满蒙子弟占了75%。半截身子都入土了,人家还在防着汉人。

虽然清朝骄傲自大、闭关自守,但是中华好儿女可是积极上进的,只用了一百多年时间就从亡国亡种的危险边缘,重返世界之巅峰(估计在2035年)。

我们再来看看所谓的海洋文明。所谓的海洋文明,指的是源起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西方文明。如果海洋文明积极进取,那我就奇怪了,为什么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消失了。

如果说海洋文明开放包容,怎么会出现长达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纪?且还是教会一家独大、一手遮天?容不下任何异端和异教徒?

所谓海洋文明的进取和冒险,无非是满世界的殖民掠夺和知恩屠报,而在科技上进取,主要动机是为了拥有更先进的工具,以进行资本积累和殖民掠夺。参见上一篇文章。现代科技为何源起于无比黑暗的中世纪欧洲,而不是五千年文明的中国?

500

(以色列在加沙的暴行)

骄傲使人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谦虚谨慎、虚心好学,但是虚心不等于自卑自贱,虚心的前提是自尊自信,目的是为了自强。

500

我们愿意虚心学习外国先进的科技思想和文化,但不接受中华农耕文明封闭保守、不思进取,西方海洋文明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说法。

500

这种说法,其实就是《河殇》遗毒。1988年的十三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王震主动要求发言,他伤心的说:看了《河殇》,伤了我的心……伤了中华民族的心。

500

他接着说:《河殇》把中华民族诬蔑到不可容忍的地步!《河殇》从龙说起,说我们黄种人不好,说黄种人自私、愚昧,一连十二个黄字……

一个月后,他在另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说:现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这么厉害,将来我去见毛主席时,我要对他讲,你讲搞不好要改变颜色,过去我不懂,现在懂了!

五年之后王震将军辞世了,我相信他走得不是多放心。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文明,又迸发出来勃勃生机。

500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安徽省

热门评论 2

  • 薪燃 天诛八尺、SC核潜水艇、临高五百废、北朝遗老
    全部楼层
    晴悦悦的栀子花
    北宋和朱明都是最窝囊的中原王朝,尤其是朱明,丢掉了大元留给它的上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它灭亡时,只留给了清朝3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几千万饥饿的老百姓。
          从地理和人口迁徙的角度来说(需要拿一分东亚立体地形图来辅助),北宋和大明都是被迫抗雷,唐代后期及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两大基本盘关陇崩盘,河北损失惨重,导致华夏文明自秦汉以来的主要堡垒群地域关陇地区的土地退化丧失了维持人口和军力的自持力。而五代十国把河北打残了。
          华夏文明自古以来是以陕甘-山西-燕山这一线作为庞大的山地高地碉堡群作为防御核心的。北宋先天不足,然后还遇到了强大的辽国。北宋在和辽国交战的时候还能从河北地区调拨一些粮饷。但是打西夏就需要千里转运了,所以北宋对西夏的进攻极限就是140公里(古代依托后勤据点的前进极限),其实在唐代后期,面对吐蕃,唐就已经是北守南攻了,北线就死守六盘山一线,堆堡垒群防御吐蕃骑兵军团入寇。南线依托四川平原,走山地打击吐蕃松州维州(就是现在的嘉绒藏区)这片是群山地形,吐蕃骑兵军团没办法施展,所以唐代中期名将韦皋能在这里全灭吐蕃十万大军,生擒吐蕃大相论莽热(要知道论莽热在北线是打的大唐丢盔弃甲的存在,还数次突破六盘山防线杀入陕北杀的生灵涂炭)逼得吐蕃比大唐先崩溃。
           北宋面对河西走廊收费站政权西夏,基本上吃尽了苦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制于后勤补给,即使大宋五路伐夏一战未败,也因为后勤补给问题不败而败,变成了仓皇北顾。而华夏文明堡垒群最大的弱点其实就是燕山山脉,因为燕山纵深太浅了,进来了就是华北大平原,更何况北宋始终拿不下燕山山脉,这才是要命的,强大如唐朝鼎盛时期,安禄山叛军能一路杀穿河北-洛阳-长安一线,除了大唐内地守备空虚,也跟这一路上全是一马平川,毫无关隘优势有关,理论上唐军只能在潼关挡住叛军。强大的安史叛军能一路杀到长安,但是始终杀不进近在咫尺的山西就是例子。北宋开国之后,啃下来太原,拿下了山西大部分地区算是不错的开局,但是始终拿不下燕山山脉这是要命的。
           到了大明时代,永乐大帝judy迁都北京的主要目的也是知道燕山是整条防线的薄弱点,所以把首都扔这里,以保证物资源源不断的供给这个防御点,因为这个点是最容易攻破的点,而大明比北宋更要命,北宋时期河北尚且还有调配物资给前线,大明时期,河北地区已经彻底完蛋了,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到长江流域了,需要万里转运了。王阳明也说过大明虽大,核心就是四个点:宣府大同蓟州辽东,其中宣府大同是山西碉堡群的核心,蓟州则是燕山碉堡群核心,辽东是燕山碉堡群的重要侧翼掩护位。但是大明完蛋就完蛋在这方面上了。如果大明时期的河北是唐代时期的河北,那么大明真不至于那么穷困潦倒。因为元朝的制度,导致整个华北和江淮地区人口凋敝,淮西这种农耕核心区居然出现了大规模的马场,可见人口数量已经少到什么程度了。明朝两百多年历史,也没有把河北山西的人口恢复。而且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原子化结构导致一但燕山山脉被突破,就损失惨重,几十年不一定能恢复,明朝崩盘主要原因就是满清那次入关劫掠,导致华北和山东部分地区彻底被杀空了,所以即使后面明军和清军的松锦决战,明军后勤压力山大(因为从河北地区已经征召不出来民夫维持补给线了,也调动不出来大量物资寄样送到锦州)
           其实另一则地理和人口迁徙的角度看就明白为啥大明两百多年,虽然北线长年被动防守,但是一直在西南主动进攻的战略思路原因了,随着人口南下迁徙和四川平原的充分开放,明朝可以持续不断的对西南开拓。唐代的时候出了成都没多远就是敌国了,到了大明时期,可以一路开疆拓土到三宣六慰,就是这个原因。而且南线作战有个好处就是不需要庞大的骑兵部队,而中原文明最擅长的就是玩精锐重步兵作战。
  • 海洋文明这是美西方美化的说法,实际上是海盗文明。那会儿生产力低下,哪有能力从海洋里拔食吃,都是抢别人的。古时候中西交流,中亚伊斯兰文明是重要的沟通交流的行商组织,就和现在一样,利润都被中间商吃了,那会儿中国就是顺差国,作为逆差国买家的西欧能忍得下去吗,持续逆差谁都受不了,既然没办法直接跑到中国,那就只有一条路,打劫中间商伊斯兰文明。这就是海盗文明发展的缘由,也是欧洲中东长达几千年的世仇并延续至今!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65
最热 最早 最新

  • 欧洲人倒是把拿破仑这个曾经试图统一欧洲的人看成暴君,当然法国人不这么看
  • 竞争的意思就是都是小邦,都有自己 的宗教组织,互相之间谁也灭不了谁。自己家不够随时都到隔壁拿点东西,这就是竞争;
    开阔的意思就是发现美洲居然还是部落社会,那还不去抢,不去杀。。。
    ------------
    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西方中心的说辞。就是个褒贬话的事,反映的是作者对西方爱到骨子里了。
  • 全部楼层
    晴悦悦的栀子花
    北宋和朱明都是最窝囊的中原王朝,尤其是朱明,丢掉了大元留给它的上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它灭亡时,只留给了清朝3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几千万饥饿的老百姓。
    一点常识都没有,大明才是最有骨气的皇朝,不和亲天子收国门。你说元朝猛?元朝存在80年代表了什么?!
  • 全部楼层
    我真是个笨蛋
    土共是土耳其共产党的简称.
    请修改这个称呼. 
    你这个笑话属实是冷。
    天朝莫非还是天顶星人的王朝?
    哈哈哈,笑死我了。
    再说了,土库曼斯坦共产党很有意见,为啥得是土耳其。
  • 世界历史证明:没有农业就没有文明。
  • 现在再说欧美海洋文明先进性,中国大河文明落后性,但凡有点头脑的谁信啊?关于中西文明差别,我说一点大家是否赞同,中国是生产性文明,欧美是劫掠性文明。跟着中国走是建设全世界,大家一起致富!跟着欧美走永远只能是掠夺大多数,少数人致富!
  • 火凛凛 猛虎刚烈拳
    全部楼层
    薪燃
          从地理和人口迁徙的角度来说(需要拿一分东亚立体地形图来辅助),北宋和大明都是被迫抗雷,唐代后期及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两大基本盘关陇崩盘,河北损失惨重,导致华夏文明自秦汉以来的主要堡垒群地域关陇地区的土地退化丧失了维持人口和军力的自持力。而五代十国把河北打残了。
          华夏文明自古以来是以陕甘-山西-燕山这一线作为庞大的山地高地碉堡群作为防御核心的。北宋先天不足,然后还遇到了强大的辽国。北宋在和辽国交战的时候还能从河北地区调拨一些粮饷。但是打西夏就需要千里转运了,所以北宋对西夏的进攻极限就是140公里(古代依托后勤据点的前进极限),其实在唐代后期,面对吐蕃,唐就已经是北守南攻了,北线就死守六盘山一线,堆堡垒群防御吐蕃骑兵军团入寇。南线依托四川平原,走山地打击吐蕃松州维州(就是现在的嘉绒藏区)这片是群山地形,吐蕃骑兵军团没办法施展,所以唐代中期名将韦皋能在这里全灭吐蕃十万大军,生擒吐蕃大相论莽热(要知道论莽热在北线是打的大唐丢盔弃甲的存在,还数次突破六盘山防线杀入陕北杀的生灵涂炭)逼得吐蕃比大唐先崩溃。
           北宋面对河西走廊收费站政权西夏,基本上吃尽了苦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制于后勤补给,即使大宋五路伐夏一战未败,也因为后勤补给问题不败而败,变成了仓皇北顾。而华夏文明堡垒群最大的弱点其实就是燕山山脉,因为燕山纵深太浅了,进来了就是华北大平原,更何况北宋始终拿不下燕山山脉,这才是要命的,强大如唐朝鼎盛时期,安禄山叛军能一路杀穿河北-洛阳-长安一线,除了大唐内地守备空虚,也跟这一路上全是一马平川,毫无关隘优势有关,理论上唐军只能在潼关挡住叛军。强大的安史叛军能一路杀到长安,但是始终杀不进近在咫尺的山西就是例子。北宋开国之后,啃下来太原,拿下了山西大部分地区算是不错的开局,但是始终拿不下燕山山脉这是要命的。
           到了大明时代,永乐大帝judy迁都北京的主要目的也是知道燕山是整条防线的薄弱点,所以把首都扔这里,以保证物资源源不断的供给这个防御点,因为这个点是最容易攻破的点,而大明比北宋更要命,北宋时期河北尚且还有调配物资给前线,大明时期,河北地区已经彻底完蛋了,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到长江流域了,需要万里转运了。王阳明也说过大明虽大,核心就是四个点:宣府大同蓟州辽东,其中宣府大同是山西碉堡群的核心,蓟州则是燕山碉堡群核心,辽东是燕山碉堡群的重要侧翼掩护位。但是大明完蛋就完蛋在这方面上了。如果大明时期的河北是唐代时期的河北,那么大明真不至于那么穷困潦倒。因为元朝的制度,导致整个华北和江淮地区人口凋敝,淮西这种农耕核心区居然出现了大规模的马场,可见人口数量已经少到什么程度了。明朝两百多年历史,也没有把河北山西的人口恢复。而且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原子化结构导致一但燕山山脉被突破,就损失惨重,几十年不一定能恢复,明朝崩盘主要原因就是满清那次入关劫掠,导致华北和山东部分地区彻底被杀空了,所以即使后面明军和清军的松锦决战,明军后勤压力山大(因为从河北地区已经征召不出来民夫维持补给线了,也调动不出来大量物资寄样送到锦州)
           其实另一则地理和人口迁徙的角度看就明白为啥大明两百多年,虽然北线长年被动防守,但是一直在西南主动进攻的战略思路原因了,随着人口南下迁徙和四川平原的充分开放,明朝可以持续不断的对西南开拓。唐代的时候出了成都没多远就是敌国了,到了大明时期,可以一路开疆拓土到三宣六慰,就是这个原因。而且南线作战有个好处就是不需要庞大的骑兵部队,而中原文明最擅长的就是玩精锐重步兵作战。
    还有一个是从宋开始,小冰河时期开始,寒冷线明显南移。
    原本膏腴之地河北山西甘肃陕西一带,成为苦寒之地,反倒需要南方输送物资了,
    也加大了北部草原南下的频率。
  • 菜鸟dad 中华复兴的关键词不是强盛而是文化思维
    纯属相对论呗,譬如以氓流海盗看来妳就是封闭保守。
  • 人勿玩人
    海洋文明这是美西方美化的说法,实际上是海盗文明。那会儿生产力低下,哪有能力从海洋里拔食吃,都是抢别人的。古时候中西交流,中亚伊斯兰文明是重要的沟通交流的行商组织,就和现在一样,利润都被中间商吃了,那会儿中国就是顺差国,作为逆差国买家的西欧能忍得下去吗,持续逆差谁都受不了,既然没办法直接跑到中国,那就只有一条路,打劫中间商伊斯兰文明。这就是海盗文明发展的缘由,也是欧洲中东长达几千年的世仇并延续至今!
    大道至简啊😁
  • 全部楼层
    我真是个笨蛋
    土共是土耳其共产党的简称.
    请修改这个称呼. 

    据说,土共一词有两个来源:一是,土八路、共产党;一是T、G的拼音读法,其中T代表工人阶级的铁锤图案,G代表农民阶级的镰刀图案。是党徽上的图案。当年也是为了使用敏感字,又要避免删帖的无奈之举。最后约定俗成。如此而已。
    与土耳其共产党无关,呵呵。如果你在网上大肆使用某某谠,你的帖子肯定看不见明天的太阳。
  • 薪燃 天诛八尺、SC核潜水艇、临高五百废、北朝遗老
    所谓的西方文明,也是农耕文明,哪有什么海洋文明。
    刚才说了华夏文明的一些特点,西方文明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根本就没有什么狗屁海洋文明。
    所谓西方的海洋文明,就是个被抢劫队农耕文明罢了,本质就是农耕-游牧二重文明罢了,东亚也有不少这样的政权,无非就是骑马还是坐船的区别,都是抢劫队,游牧民族南下就是小规模抢劫队和大规模抢劫队思路,所谓的海洋文明不也是小规模乘船抢劫队和大规模抢劫队,抢下来就就地转入农耕文明罢了。
    西方,也就是欧洲,文明的核心一直是农耕文明,欧洲的地理特点是东欧烂泥沼泽地,所以自古这里不是入侵的主线(二战的时候苏德在这里也是骂大街的存在,别说二战了,现在俄乌战争都会因为季节烂泥地而导致军事行动停滞)一个波兰就足够挡住历尽千辛万苦越过沼泽地的游牧部落抢劫队了。
    而南线欧洲更是有优势,喀尔巴阡山-巴尔干半岛群山挡住第一波,所以哪怕是匈人到了匈牙利大平原,也会归矣天主教变成基督之盾,就是因为这个地理原因(因为先来者会堵住后来者的路),而这一波防线的后面,就是阿尔卑斯山-苏台德山一线,而这个山口位置正好是维也纳,所以土鸡最强之击也就是打到维也纳,但是维也纳有个优势,就是依托多瑙河补给,后面就是巴伐利亚和南德。基本上没有啥物资困难,比华夏文明从江淮千里运粮到燕山强了不是一星半点了,所以说不是土鸡不努力,实在是欧洲卡BUG😂
    说了这么多,欧洲的核心其实就是法兰西、北意大利、德意志这三片大平原区为精华,所谓的海洋文明,无非是当年被这些地区的文明打的没地方走的弱鸡农耕文明罢了。农耕文明特点是啥,哪有好土地我去哪里,打下来并且守住。欧洲也一样。同样是日耳曼蛮子,为啥昂撒废物就被人赶到大海里面去了,包括维京人在内,所谓的海洋文明,不就是站不住好土地,只能靠抢劫队过活罢了。
    所谓的海洋文明,本质上不就是被农耕文明挤得没地方去,穷山僻壤没办法,只能出去闯一闯,搏一搏罢了。华夏文明里面不也一堆这样的区域思路吗,比如胡建人。
  • 笑话古人,就是关公战秦琼,人类文明都是循序渐进发展的!
  • 薪燃 天诛八尺、SC核潜水艇、临高五百废、北朝遗老
    全部楼层
    晴悦悦的栀子花
    北宋和朱明都是最窝囊的中原王朝,尤其是朱明,丢掉了大元留给它的上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它灭亡时,只留给了清朝3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几千万饥饿的老百姓。
          从地理和人口迁徙的角度来说(需要拿一分东亚立体地形图来辅助),北宋和大明都是被迫抗雷,唐代后期及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两大基本盘关陇崩盘,河北损失惨重,导致华夏文明自秦汉以来的主要堡垒群地域关陇地区的土地退化丧失了维持人口和军力的自持力。而五代十国把河北打残了。
          华夏文明自古以来是以陕甘-山西-燕山这一线作为庞大的山地高地碉堡群作为防御核心的。北宋先天不足,然后还遇到了强大的辽国。北宋在和辽国交战的时候还能从河北地区调拨一些粮饷。但是打西夏就需要千里转运了,所以北宋对西夏的进攻极限就是140公里(古代依托后勤据点的前进极限),其实在唐代后期,面对吐蕃,唐就已经是北守南攻了,北线就死守六盘山一线,堆堡垒群防御吐蕃骑兵军团入寇。南线依托四川平原,走山地打击吐蕃松州维州(就是现在的嘉绒藏区)这片是群山地形,吐蕃骑兵军团没办法施展,所以唐代中期名将韦皋能在这里全灭吐蕃十万大军,生擒吐蕃大相论莽热(要知道论莽热在北线是打的大唐丢盔弃甲的存在,还数次突破六盘山防线杀入陕北杀的生灵涂炭)逼得吐蕃比大唐先崩溃。
           北宋面对河西走廊收费站政权西夏,基本上吃尽了苦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制于后勤补给,即使大宋五路伐夏一战未败,也因为后勤补给问题不败而败,变成了仓皇北顾。而华夏文明堡垒群最大的弱点其实就是燕山山脉,因为燕山纵深太浅了,进来了就是华北大平原,更何况北宋始终拿不下燕山山脉,这才是要命的,强大如唐朝鼎盛时期,安禄山叛军能一路杀穿河北-洛阳-长安一线,除了大唐内地守备空虚,也跟这一路上全是一马平川,毫无关隘优势有关,理论上唐军只能在潼关挡住叛军。强大的安史叛军能一路杀到长安,但是始终杀不进近在咫尺的山西就是例子。北宋开国之后,啃下来太原,拿下了山西大部分地区算是不错的开局,但是始终拿不下燕山山脉这是要命的。
           到了大明时代,永乐大帝judy迁都北京的主要目的也是知道燕山是整条防线的薄弱点,所以把首都扔这里,以保证物资源源不断的供给这个防御点,因为这个点是最容易攻破的点,而大明比北宋更要命,北宋时期河北尚且还有调配物资给前线,大明时期,河北地区已经彻底完蛋了,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到长江流域了,需要万里转运了。王阳明也说过大明虽大,核心就是四个点:宣府大同蓟州辽东,其中宣府大同是山西碉堡群的核心,蓟州则是燕山碉堡群核心,辽东是燕山碉堡群的重要侧翼掩护位。但是大明完蛋就完蛋在这方面上了。如果大明时期的河北是唐代时期的河北,那么大明真不至于那么穷困潦倒。因为元朝的制度,导致整个华北和江淮地区人口凋敝,淮西这种农耕核心区居然出现了大规模的马场,可见人口数量已经少到什么程度了。明朝两百多年历史,也没有把河北山西的人口恢复。而且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原子化结构导致一但燕山山脉被突破,就损失惨重,几十年不一定能恢复,明朝崩盘主要原因就是满清那次入关劫掠,导致华北和山东部分地区彻底被杀空了,所以即使后面明军和清军的松锦决战,明军后勤压力山大(因为从河北地区已经征召不出来民夫维持补给线了,也调动不出来大量物资寄样送到锦州)
           其实另一则地理和人口迁徙的角度看就明白为啥大明两百多年,虽然北线长年被动防守,但是一直在西南主动进攻的战略思路原因了,随着人口南下迁徙和四川平原的充分开放,明朝可以持续不断的对西南开拓。唐代的时候出了成都没多远就是敌国了,到了大明时期,可以一路开疆拓土到三宣六慰,就是这个原因。而且南线作战有个好处就是不需要庞大的骑兵部队,而中原文明最擅长的就是玩精锐重步兵作战。
  • 可以研究一下中国的地形图,我们的老祖宗把能占的都占了,还不够进取?
  • 已注销用户 航天系统工程师
    海洋文明?海盗文明还差不多
  • 全部楼层
    竹鼠过街

    什么叫做仁政?就算现在土共都不是儒家的仁政。元朝怎么可能有仁政?你这不是胡说八道?
    土共是土耳其共产党的简称.
    请修改这个称呼. 
  • 彭佩奥说得好:“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我们还有一门课程专门来教这些。这才是美国不断探索进取的荣耀。”
  • 一笑而过,为何是河而不是江?卅年前的事,再笑而过,
  • 我觉得有个根本问题需要搞明白,就是,为嘛我们中国就得是“农耕文明”,一入其门再也不变?
    因此,应当承认,中国古代是有过农耕文明时代的,但是如果就此认为中国古代就是单纯的农耕文明,只会种地,别的啥也不会,恐怕我们也无法自傲于四大发明等古代人民的成果。
    中国古代文明才不是只有小农经济,我们还有璀璨的手工业、“风流的”工商业、远游的航海业、更有结交越来越紧密的草原。
    首先,从古至今,中国农耕历史甚至有可能超过一万年——但是,不能因为仅仅从事相关生产,就将文明方式矮化、窄化为农耕文明,我们中华文明从来没有那么偏科!
    ①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说明我们并非农耕文明“偏科生”:
    (1)农耕工具从原始的石、木、骨工具经青铜农具逐步变为铁农具和牛耕,铁农具也逐步进步;
    (2)耕作技术在春秋战国时为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之后演变为代田法,后来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熟制)两汉时以一年一熟为主,至两宋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了一年三熟制;
    (4)灌溉工具,在曹魏有翻车(人力),至唐朝出现筒车(水力),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水力),至明清出现风力水车(风力)
    (5)水利设施时就有举世闻名的都江堰、郑国渠,汉代时又有漕渠、白渠、龙首渠(采用井渠施工法)等。
    ②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手工业证明我们并非农耕文明“偏科生”:(1)冶金业: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至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并推广,两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到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16 世纪以前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世界领先
    (2)制瓷业,商朝已出现原始瓷器,东汉时烧出青瓷;北朝时烧成白瓷;唐朝时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用品;宋朝时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元朝时出现青花瓷,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朝有五彩瓷、斗彩等;清朝有珐琅彩、粉彩等,创造出更多制瓷工艺。
    (3)纺织业,上古时代即学会养蚕缫丝,西周时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朝时丝绸即远销欧洲罗马帝国,获“丝国”称号;唐朝时技术精湛,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元朝时民间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明清时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江南成为全国最大的丝织品产区,南京、苏州、杭州成为三大丝织中心。
    ③中国悠久的古代商业史证明中国才不是农耕文明“偏科生”:
    (1)春秋战国时,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货币种类多样;秦汉时商人经商时间、地点受到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隋唐时出现邸店,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宋朝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时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棉花、茶叶、甘蔗等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徽商、晋商为代表,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这也是与对外交往有关)。
    (2)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1.西汉时坊市分离;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唐朝后期出现夜市,农村集市进一步发展;宋朝时突破了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草市更加普遍、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2.主要商业城市:唐朝时北方有长安、洛阳,南方有扬州、益州,宋朝时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元朝时大都(北京)是商业大都会,明清时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的发展
    1.发展历程,西汉时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宋朝时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贸易范围扩大,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
    国库重要财源,设市舶司进行管理;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大港。
    根据上面的资料,中国古代哪里是守着国内的耕地一成不变过日子的人种和民族?这样想的外人是对我们的侮辱,赞同这样想法的国人,要么是IQ不足,要么就是所受的义务教育应该回炉,如果都不是的话,只好请他把头栽进马桶里,洗洗脑子,自求多福了。
    展开
  • 大地上
    儒家是保守的,不思进取的。元朝有一个皇帝实行“仁政”,没几天就垮了

    什么叫做仁政?就算现在土共都不是儒家的仁政。元朝怎么可能有仁政?你这不是胡说八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