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的结婚率在一路走低

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最近几年的结婚率在一路走低。

500

(截图来自于民政部2022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在2018年时,全国结婚率为7.3‰,而到了2022年时,这个数据降到了4.8‰,差点腰斩。而且,在过去5年间,结婚率一直在稳步下滑。

从目前看来,结婚率越来越低,几乎是一个难以避免的趋势。

结婚率的下滑,我觉得主要有几个原因。

结婚成本在不断变高,男女博弈变得越来越白热化,婚姻的传统功能在不断遭到削减,非婚生子女被大众的逐渐认可和接受,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增强,这些种种因素,都造成了目前结婚率的不断走低。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用一个发展和动态的观点,来看待这件事的话,我认为很难讲结婚率不断走低,是一件完全的好事或者坏事。

虽然结婚率的下滑,跟传统观念不符,但是从根源上来讲,所谓传统观念,不是天生便拥有,而是来源于一种塑造。

这种塑造,是一种现实利益分配的结果。

在过去长达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男性的劳动生产力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利用自身的生产优势,为女性定制了一套制度,用来确保后代的准确性。

这套制度,便是婚姻制度。

但在这套制度到了当下后,明显开始产生不适应性。

女性最早开始大量进入工作岗位的现象,大致是随着发报机的发明而出现。当工业革命传到美国后,美国一位叫摩尔斯的人,发明了发报机。发报机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波传递信息。

而对于发报员来讲,工作内容相对枯燥,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按钮方式,打出不同的脉冲信号,并且把不同的脉冲信号,组合成不同的数字,并在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后,组成的不同电码,形成文字,传递给对方。

但这种单一、略带枯燥内容的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却比较适合女性从事。大量的女性奔赴到这个岗位,形成了第一批女性有产阶层。

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整个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更多适合女性从事的工作岗位,被创造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女性的经济独立能力变得越来越强。

女权运动的兴起,其实是女性经济独立后的一种反应。

不是因为女权运动的兴起,导致女性地位开始提升,而是因为女性经济独立能力越来越强,导致女性地位开始提升,并逐渐开始主张相应权利。

女权运动不是女性地位提升的原因,而是女性经济独立能力越来越强后的一种结果。

男女博弈之所以变得越来越白热化,本质上是因为女性的博弈能力变得越来越强。

因为只有势均力敌的双方,才能进行白热化博弈。如果一方很强,另一方很弱,则很强的一方会迅速吞并很弱的一方,无所谓博弈或者不博弈。

白热化博弈,反过来也会推高博弈成本。

在一方很强另一方很弱的情况下,很强的一方一般只需要付出少量的成本代价,便可以征服很弱的一方。但是,在双方强弱态势很接近的情况下,略强的一方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代价,才可以征服略弱的另一方。

或者也许永远都征服不了。

当博弈成本升高到某种程度时,双方结合的意愿会出现下降。

而当博弈成本突破某个临界点时,双方的结合意愿可能将降到零,即出现所谓的不婚式躺平。

双方彼此都不想接近对方,不愿承担由于为了结合在一起,而可能产生的博弈成本。在极端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的主动示好,也可能心存戒备。因为主动示好的背后,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潜在高昂博弈成本。

但是,男人和女人彼此异性相吸,是人类基因中设定的先天规则,属于人的原始本性,是天性之一。

当不婚式躺平与原始本性和天性产生冲突时,身处其中的男性或女性,便会感到痛苦。

这种痛苦,需要找到一个出口去排解。西方国家找到的排解口是,性解放+同居法定化+男女关系契约化。

男女双方在对待性的方面,越来越开放和包容。男性和女性在同居后,如果达到一定时间,便自动形成一种法定关系,法律效果跟结婚几乎完全等同。男女双方在形成稳定关系后,双方对于收入分配、如何做家务、是否生孩子、如何抚养孩子等,有详细契约约定。

中国目前还没有完全到达这个阶段,但未来是否会往这个方向发展,我认为存在很大可能。

基于这个逻辑,我觉得中国未来会需要一部《同居法》,对于男女双方在形成稳定同居关系后的法律权利义务,进行明确详细规定。

男人和女人不结婚,不代表男人和女人可以克服巨大的原始本性,永远不接触,或永远不在一起。

他们可能只是换了一种更加灵活方便的形式而已。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