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馆”,唤起群众的文化自信

近日,一则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速“出圈”,短短3集半小时的剧情,以一盏拟人化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主视角,述说了流落海外的文物内心的孤寂、迷失和对于回归的渴望,极大地唤起了群众的文化自信,引发了公众对于文物保护问题的思考。

知其所来,厚植历史自信。穿越千年的文物,记录了历史的故事,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血脉和基因,是历史和文化最好的述说者。从雄伟瑰丽的曾侯乙编钟里,可以窥见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高超成就;从《韩熙载夜宴图》的丰富场景里,可以感受到南唐官员纸醉金迷的夜宴行乐;而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吉祥物中,永远站在最中央的“琮琮”,源于文物玉琮,代表的正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保护文物就是保存历史记忆,我们要本着对中华五千年文明高度负责的态度,珍视文物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切实履行保护文物的责任担当。

识其所在,追索文物足迹。文物流失是那个特定旧时代的印证,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里,至少还存放着164万件中国文物。作为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所谓的“十大镇馆之宝”中,有三件来自中国。一句“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同胞”传递了文物与国人的双向思念,文物是不可再生、不能替代的珍贵文明资源,更是因家国破碎而“受尽背井离乡之苦的游子”,我们要不断提升海外文物追索能力,积极推动完善流失文物返还制度,以大国之姿为国宝“撑腰”,迎接其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回家。

明其所往,共盼民族复兴。“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我们要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物运用好、管理好,加强文物价值研究阐释与展示传播,在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上“锱铢必较”,全力维护文物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让文物从剧中走出,在现实中真正“活”起来,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愿国家强盛,民族复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