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幻像》、《罗刹海市》与现代传媒影响及因由与应对
刍议《幻像》、《罗刹海市》与现代传媒影响及因由与应对
【提要:&从《幻像》、《罗刹海市》看现代传媒的“刷爆”现象。&尽管对《罗刹海市》及其传播有见仁见智的不同看法,但这一现代社会传媒在高速、广域的互联网络环境下出现的舆论“现象”,的确值得人们深思。&《幻像》所述及、《罗刹海市》所引发的相关现象,对人们重新认识处于技术革命和时代巨变下的新闻传播学的定位、价值与特色、影响,也是应该有启发的。&从现代传媒影响,想到操控舆论、“民意调查”、乃至“选时一票”。&为什么会出现现代传媒影响导致的非“全真”乃至“伪事件”现象?是人的若干属性特点与传媒特别是现代传媒结合,使非“全真”乃至“伪事件”现象出现,并使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面有上升趋向。……】
一、从《幻像》、《罗刹海市》看现代传媒的“刷爆”现象
在媒体看到有一本写于20世纪60年代的书《幻象》,此书提出一个观点:一般认为,新闻是客观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报道必须围绕“真事件”展开。随着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大大超过自然可能提供的限度,新闻人开始“策划”新闻。不是自然发生的事情,媒体能持续从中“挖”出大“新闻”,这些“新闻”与真相的关系暧昧。
该书举了一个例子:
某旅馆经营不善,有人建议降价,有人建议提高服务质量,“专业人员”的建议是:办旅馆成立30年庆。至于旅馆是否已成立30年,这30年给人间留下的是痛苦还是欢乐,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大家嗨起来,这样就都记住它了。
在该书作者看来,这是现代社会必然的困境。
有评者由此书所言还指出,《罗刹海市》也是如此:它的热闹因“解读”而成,是不是事实,谁也说不清。热闹之后,多数人更坚信,它就是“影射”。就算有人站出来推翻“影射论”,也只能进一步增加点击量,让更多人相信“影射论”。于是,人们离奇地走入理越辩越不明,谣言越辟越流传,真相越澄清越模糊的窘境。
有认为,《罗刹海市》一曲刷爆全球播放量纪录,还引发最大网暴事件。该事件呈现出强烈的集体色彩,令人愕然。
尽管对《罗刹海市》及其传播有见仁见智的不同看法,但这一现代社会传媒在高速、广域的互联网络环境下出现的舆论“现象”,的确值得人们深思。
这里,也想“顺便”说一似乎与本文所议无关、其实也相关的情况:最近有评论“读新闻学专业难找工作”,将新闻传播的作用和相关专业教育推到社会的前台,引发公众热议,也让人们思考有关新闻传播学的话题。其实,《幻像》所述及、《罗刹海市》所引发的相关现象,对人们重新认识处于技术革命和时代巨变下的新闻传播学的定位、价值与特色、影响,也是应该有启发的。
二、从现代传媒影响,想到操控舆论、“民意调查”、乃至“选时一票”
看到《幻像》一书将“民意调查”也列为“伪事件”。作者指出,“民意调查”可怕之处不在于它偶尔不准,而是它经常很准。恰恰说明,社会已被“伪事件”格式化——根据有限信息,特别是主要由参考媒体制造出的“伪事件”,人们果然做出相同的判断。这种貌似的“公众意见”,必然指向集体灾难。
此议颇值得人们思考。其实,除了“民意调查”可以是媒体生成的“伪事件”;作为“民主”的重要、主要方式之一,“全民每人一票民选领导人”、“全民公投”的“选时一票定乾坤”,也有利益集团有意识的操控媒体影响和有意与无意识的“群体思潮”的影响。
例如民调,出题者可以引导性、选择性、别有用心的发问,就会影响调查结果。如果要民调准确些,至少民调提出的待答的“问题”,要是科学的,问题的提出和“提法”是合理的、专业的。否则,“民调”的结论,完全可能是“伪事件”、非真确。
而“全民每人一票民选领导人”、“全民公投”的“选时一票定乾坤”,是否会受到传媒影响?会受到高速、广域的互联网络环境下现代传媒的影响?会否出现非“真”而有“假”?这答案,其实是肯定的。
正如有人指出的,网络时代,说谣言会少,这话是大谣言。有图有真相,也轻易信不得。图,是可以P的,真相是可以移花接木的。
三、试析问题的因由与如何应对
为什么会出现如上所例举,由现代传媒影响导致的非“全真”乃至“伪事件”现象?
或许要说,这与人的若干属性特点和现代高速、能广泛发声的传媒平台有关。
也就是说,是:人的若干属性特点与传媒特别是现代传媒结合,使非“全真”乃至“伪事件”现象出现,并使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面有上升趋向。
就人而言,人有怎样的一些会影响相关认知和结果“真假”的特点?
首先,人的意见表达,有能言善辩和不善言辞的不同;
同时,不同的人对情况的了解,有是否真切、全面的不同;
再者,不同的人,有与个人的境遇感受差异的不同。
当这些不同,同时出现在现代传媒平台上时,其高速传播和相互影响以及“共鸣”和放大,也就出现不同和差异。其中也有情绪化、猜疑等,并因此而出现偏颇、风波,乃至出现言论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可以说,“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是人的感知上的特点形成的,但其表达和结果并非“全真”。这种现象应该考虑到。
人还在得失感受上,至少部分人会出现:易感现下未满点,而忽略已获优善处。愿忆往昔滿意点,而易忘曾经囧迫处。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提到人有“八心”——怠心、忽心、燥心、妒心、忿心、贪心、傲心、吝心。这也并非空穴来风、无来由之言。
还应该看到,作为个体一般民众,其感受主要是从自身亲历出发,对其他方面乃至全局了解毕竟有限。一般人未必有条件能了解较多较全面的信息。因此,相关的认知也未必全真、正。
同时,个体一般人的欲求也应然是个体的,不一定会考虑他方、各方、长远的,其意向也会是个体的。
这些,都会影响一般个体人的感受与意向。
或可说,正是人的思想、意见表达与现代传媒结合,使有思想、精神,有表达和倾听需求的人类,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在媒体生产主体转到了非专业、无特权的普通人手中时,会生发快速、广域的非“全真”乃至“伪事件”现象。
诚如有论者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媒体生产主体转到了非专业、无特权的普通人手中,结果却是“伪事件”产量倍增,“真事件”反成稀缺品。在当下网络中,因无专业性约束,点击率成压倒性指标,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制造焦虑、渲染仇恨等纷至沓来。有些自媒体虽打着“正能量”的旗号,兜售的却是狭隘情绪,依然和“伪事件”是一丘之貉。
有论者认为,生发“伪事件”再生产的是现代市场机制。是“市场”提供了激励方式和再生产模式,去专业化后的舆论场,更可能使这种倾向加速、加码。
那么,面对这样的境况,怎么办?
《幻像》作者布尔斯廷也有认识,所以他在该书最后,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魔法无法打败魔法,想战胜“伪事件”,必须所有人都觉醒。
所有人都觉醒当然好,可“所有人”真能觉醒吗?特别是,会“高速”、广域的觉醒吗?
如果现实是并不能让“所有人都觉醒”,又应该怎么办?
恐怕,只能按照“人会怎样?”、“现实是怎样?”,来创设必要的制度方法,兴利除弊,并从效果出发、动态反馈调节,从而接近、达成对社会最有益、较有益的目标……
陶文庆(文磬)
备案个人主页中文域名:
http://www.陶文庆.cn
个人主页_风闻
https://user.guancha.cn/user/personal-homepage?uid=80966
个人知乎主页
https://www.zhihu.com/people/twq5105
===
相关资料:
《幻象》(丹尼尔·布尔斯廷 著 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报刊文摘自8月4日《北京青年报》文摘“这本书恰好解释了《罗刹海市》的非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