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的能量与营养,以及食物与疾病的关系(从物理的角度分析)
1.1.1 食物的本质
食物是所有的生命体在所谓的生命存续期间都不可或缺的物质,可以这么说:自从生命体产生的那一刻起,食物就伴随着生命体的终生,直到生命体再次消失。只不过,对于不同的生命体来说,食物的定义可能会有一些区别,但是如果从食物所能提供的物质的种类来说,所有的食物最终提供的物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原子核和电子。
通过前面的能量的本质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人类的世界中,任何的能量需求最终都会转化为对电子的需求,这对于由共有电子环组成的多原子核的生命体来说也是如此。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任何的生命体所需要的能量最终也必然是对电子的需求,因此,生命体从食物中获得的能量必然就是电子;其次,任何的生命体,无论其生命周期长短,在其生命周期中一直在重复着一个行为,那就是不断的在失去原子核,然后重新获得原子核,这个过程一直在重复和延续,从生命体出现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到生命体周期结束。只不过在生命体周期的每个时期,生命体失去和获得原子核的速度稍有不同。例如:生命体初期是成长阶段,这个时期其实就是一个获得电子,然后DNA利用某种机制,利用获得的电子形成共有电子环并聚集原子核的过程,如果不出现意味,那么生命体得到原子核的速度一定超过失去原子核的速度,或者在受伤期,也会如此;而在中年期,对于正常人来说,如果饮食得当,则是大概维持在相同的速率水平,也就是说失去原子核的速度与得到原子核的速度相当,当然,如果获得原子核的速度仍然超过失去原子核的速度,那么就可能会出现肥胖,或者其它各种疾病,例如‘上火’等。
1.1.2 人类对营养的需求
我们经常听说,这种食物有营养,那种食物是垃圾食品,但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实质性的解释以及判断标准,人们得出的这些结论更多的时候是根据经验判断,或者根据个人的喜好下结论。很明显,经验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一定准确;而个人喜好则更加的没有判断标准,纯粹是随机的胡诌。
既然食物能提供的能量是电子,营养是原子核,并且在生命体的各个时期对电子和原子核的需求不同,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人体各个时期的需求来对各种食物进行分类。在生命体的成长期,各个部位都需要大量的原子核,因此,此时的营养物质必须含有最多量的营养物质,也就是各种各样的原子核,当然是人体所需要的原子核。在受伤期,人体可能只对某种原子核有大量的需求,因此,在这个时期要对症下药,并不是像成长期一样,原子核的数量越多越好,而是受伤部位修复过程中需求的原子核的数量越多越好。当然,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精确的区分各个部位原子核的占比,其次是每种食物中每种原子核的占比。因为食物在生命体内被分解的过程中往往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而存在于分子中的原子核不一定都是我们想要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如果想要得到我们需要的原子核,我们可能会顺带分解出很多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可能是有害的。
精确计算食物中各种原子核的占比在目前来说就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而要计算出当食物在人体内被分解时,各种原子核被释放的概率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可以大概计算出释放的概率,还有各种因素影响着人体的吸收,例如其它原子核的干扰等等。然而,即使我们把上面所有的都计算清楚了,我们还要考虑,人体在分解这些食物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电子的数量,因为,我们不可能为了分解一种食物,而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最终得不偿失。
1.1.3 人类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误解
我们购买食物的时候往往会查看制作食物所需要的原料以及食物所含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对于购买者来说,看上去直观易懂,但其实这是一个陷阱,不但对于购买者来说,对于食物本身的制作者来说,同样如此。
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也就是各种原子核的比例,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测得的数据也许是接近的,但问题是,大多数时候各种原子核在食物中并不是以单个原子核的形式存在的,它往往是与其它原子核组成分子存在于食物中,而人体大多数时候需要的是一个原子核,而不是一个分子。然而对于人体来说,要想分解这些分子以获得其中想要的原子核,往往要消耗大量的电子,还不一定可以分解这些分子,这就好比人体对塑料的分解,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塑料在任何已知的生命体内都几乎不会被消耗,然而我们能说,塑料中一定没有我们人体所需的原子核吗?答案是否定的。可是有又能怎么样,我们无法分解出其中的我们想要的原子核,那么它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就是没有。
此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种,对于相同的食物的分解程度也不一样,就像说很多亚洲人喝牛奶会拉肚子,而欧洲人则不会。这是个人体内的环境和所拥有的消化酶一起决定的。
1.1.4 食物中营养的判断依据
依据现代的理论,我们很难精确判断出食物中的营养含量。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毫无办法。古语云:“吃五谷杂粮,不得杂病”,就是对食物中营养含量的一个简单的概括。人类在什么情况下不容易生杂病呢?答案就是在食物中营养均衡的时候。人类的进化过程不单单是简单的大脑容量的增加,更是一个人体与大自然所能提供的食物的一个融合的过程。可以这样说,人体所需要的所有原子核与其在进化过程中的食物息息相关。这是因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可能会选择一种不存在的原子核作为人体的一部分,这不符合进化的目的。而我们中国人的祖先最先种植的作物是谷物类(五谷),在进化的过程中,能够从五谷中获得人体生长的所有原子核的人种得以延续,个别基因变异的人种,因为在五谷中不能获得足够的原子核,会慢慢的被淘汰,因此,我们可以从五谷中获得均衡的营养摄入,这是我们的祖先选择五谷作为进化过程中食物的必然结果。
此外,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饲养的家畜也必然与人体的原子核具有最大的相似性,例如猪类家畜与人体的基因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这也是因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对所需的原子核进行被动性选择适应的结果。当然,不同区域的人对吃猪肉时的感觉不一样,这很可能与进化过程中所吃猪肉数量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现代的很多人喜欢吃稀有的物种,因为在人为的包装下,这些稀有的物种往往具有所谓的‘极高的营养’价值。然而,我们刚才已经分析过了,只有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最多的食物才是人体可以获得原子核最均衡的食物;某种食物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次数越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出现过,那么组成人体的原子核种类与该种类食物的原子核种类一定具有最小的交集,甚至没有交集。当然,决定食物中原子核种类的最终因素,还是所处的环境中的原子核种类,因此,如果一种食物我们从来没有吃过,但是它所生存的环境与我们所需要的食物所生存的环境极度的相似,甚至一样,那么这种食物也许也可以提供一定数量的人体所需的原子核,但我们必须考虑消化分解并吸收该食物中的原子核所要付出的成本,这是因为不同的分子组成,在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需要不同的电子数量,以及分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是否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副作用。
如果对稀有名贵食品的选择做一个总结的话,那么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 该食品的生长环境。目的是判断该食品中的原子核是否与我们的身体中的原子核存在交集。
2. 该食品的分子组成。这个比较重要,因为人体分解分子的过程,需要用到不同的消化酶,如果一种食品中含有某种特殊的分子组成,我们的身体可能无法将其消化分解。那么即使这种食品含有我们身体急需的原子核,我们也无法获取。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亚洲人种对牛奶的消化分解存在乳糖不耐受问题。
3. 该食品的分子在被消化分解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不同的分子在被消化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有些可能会影响人体的某些机能,这些影响可能对人体有益,当然也可能有害。
1.1.5 食物与疾病的关系
现代人生病的几率越来越高,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人们对食物的选择不当造成的。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如果我们大部分的食物都像古人一样,来自于五谷杂粮以及猪类等家畜,那么生病的概率是最小的,因为我们的身体已经适应了这些食物所能提供的原子核。然而,现代人有钱了,就开始各种尝鲜。还有很多人认为父母亲辛苦了一辈子了,该享享福了,于是想方设法的各种孝敬老人,这其中最多的方法就是给老人吃各种名贵的食品。但是大家却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的身体只是最大限度的适应了五谷杂粮中的原子核,以及猪类等家畜中的原子核,以及最大限度的制造了在这些食物消化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消化酶。而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食品中的原子核存在的交集可能很小,甚至没有;即使有我们人体所需的原子核,也可能会因为需要额外的消化酶,而无法被我们的身体所分解。因此,我们为了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孝敬而购买的各种稀缺名贵食品,对老人的身体来说是一个考验。老人的消化系统并不会因为短时间的适应,就会产生各种所需的消化酶;即使某种食物分子凑巧被分解了一部分,也可能会产生老人的身体无法适应的中间产物。癌症的本质是人体的DNA发生了变异,而新的原子核种类往往是诱发人体DNA发生基因突变的首要原因(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们会从电子和原子核的角度出发讨论DNA的工作原理以及变异是如何产生的,现在暂时略过);辐射则是由于未知粒子的撞击,DNA的分子结构遭到了破坏,因此也会产生变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要想保持健康的身体,首先要选择我们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的食物;如果我们无法对食物进行选择,那么我们也要循序渐进的食用这些食物,当然,如果确实无法选择,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如果我们可以对食物进行选择,那么我们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1. 选择我们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食用的最多的食品。
2. 选择没有添加剂的食品。在古代没有食品添加剂,所以,所有的食品添加剂,如果其分子结构与我们所食用的食品中的任何分子都没有交集,那么,这些添加剂在人体内被分解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是未知的。
3. 选择非转基因食品。除非我们可以百分百的确认转基因食品中的所有分子与原子核都满足人体的消化与吸收过程,否则其副产物就是未知的。也就是说,对于转基因食品,我们必须严格的测定其中的分子结构,以及其原子核的种类。如果转基因的结果只是单纯的增产,其中并没有新的分子结构出现,也没有出现新的原子核种类,那么我们可以百分百的确认这种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或者,有新的分子出现,但是人体在分解新的分子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对人体机能有害的产物,并最终能获得我们人体所需的原子核,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安全的。
当然,添加剂不一定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但是没有总比有要好;转基因食品也不一定会对人体有害,但是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只有百分百的确认,没有新的分子出现,也没有新的原子核种类出现的情况下,才可以百分百的确认安全;或者,虽然有新的分子或新的原子核种类出现,但经过严格的测试及测定后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我们才可以认为它是安全的。而人种的不同,也必须考虑在这些测试及测定的过程中。
1.1.6 总结
无论什么样的食物,其最终必然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人体消化吸收食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破坏已有的电子环,释放出电子和原子核,然后再利用电子重新形成电子环,并捕获我们人体所需要的原子核的过程。
我们对食物的选择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判断:
1. 在成长期和受伤期的生命体,更多的是需要各种各样的原子核来满足身体生长的需要。因此,此时的食物不是以能量(电子)为主,而是以原子核的种类和数量为主。
2. 在成年期的生命体就像机器人,各种零件已经齐全,根据我们对机器人的印象,在没有意外或生病的正常情况下,只是对电子的大量需求来满足各种运动的能量需要,因此,此时的食物应当最大限度的补充电子。然而,获得电子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原子核的释放,而生命体如果不能有效的阻止生命体对原子核的吸收,那么就会产生很多意料之外的后果,例如肥胖。所以说中年人容易发福,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人类的DNA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不能阻止多余的原子核的吸收。
3. 如果我们不能判断食物中的原子核的含量以及吸收的概率,那么古人的经验就是我们最后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