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需要手表制造业?

南山林雪萍5007分钟前

//@古木听蝉2022:

手表行业的品牌效应最鲜明最典型地说明了品牌与渠道的垄断性作用,是真正的最细的脖子。

谁卡住了品牌和渠道,谁就定义了一个行业,主宰了一片生态,谁就站在了价值最高峰

@南山林雪萍

中国为什么需要手表制造业?

先看看差距,中国2022年出口5.5亿只手表。

瑞士2022年出口1200万只,总收入1800亿人民币。瑞士平均价格2000美元,中国只有4美元,差了500倍。

中国进口手表只有1,300万,不到出口数量的2.5%。但却搞出来了一个20亿美元的逆差。

不得不说,这与中国精密制造的能力,完全不匹配。

由于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比较低,导致在国际舞台上,手表企业不可能与瑞士平起平坐。跟日本表的价格,差距有所减小。高档表,依然是瑞士主导。

不过,这并非制造能力导致的。国内手表的同质性过于严重。

机芯的表壳、表带,中国已经熟练掌握。但在机芯上,国内只有两三家能够掌握。而国内几个大牌手表,大都使用日本西铁城的9015机芯,不到300元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家手表定价在1500元,其他家也只能被绑死在这个价位。大家相互设立了一个天花板,谁也别想突破。

手表最难制造的零件是机芯,它涉及到游丝和发条这两个最关键的零件,都是精密制造的典范。这都是百分之一毫米的装配,需要机床加工有着非常精准的走刀轨迹。可以说,能够制造游丝,几乎代表机械的最高精密水平。

瑞士斯沃琪Swatch集团旗下的ETA机芯,曾经一直为全球高端手表供货,欧米伽表也采用ETA机芯。一些顶级复刻手表,往往国内的隐蔽厂家。他们会购买ETA机芯,做出跟欧米伽不相上下的手表。这些手表的品质,往往连鉴别专家也难以区分。

为了保护品牌,2013年Swatch决定ETA机芯只对内供应,而减少对外供货。这意味着,瑞士手表业,决定弱化机芯品牌,不对外单独宣传。而是转为专用机芯。拥有核心机芯,成为瑞士手表的核心竞争力。这一釜底抽薪的“隐藏供应链”的策略,对全球手表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西铁城的表芯乘机崛起,占领了机械表芯的市场。而一直奄奄一息的中国八大表芯厂,也得到了一些的机会。最后只剩下几家有实力的厂家,包括丹东孔雀,广东明珠星等。但高端品牌手表,却一直难以发力。国内如罗西尼、飞亚达等 大厂,往往都是购买日本机芯。由于都是来自同一供应商的同源机芯,直接造成了手表的差异性很小。

唯一的出路,就是“机芯品牌化”。可以采用国内的机芯,通过定制化专有机芯,来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差异性。

辽宁省丹东市的孔雀表,一直保留着很强的机芯制造能力。由于丹东这里的表业,一直以低价表知名,无意中拉低了孔雀表的魅力。因此,现在孔雀表也不得不将机芯单独品牌化。孔雀表的双陀飞轮也是独家武功,在丹东的工厂,有一些技术独特的匠人,专门负责制造高档的陀飞轮。这是大工业生产中所存留不多的手工玫宝。这也是中国手表能够走向中高端的一丝希望所在。

广州的明珠星手表集团,也一直在苦心攻克瑞士品质的机芯。它的动作更大,干脆直接在瑞士本地,收购瑞士工厂进行机芯生产。只有在本地,才能更好发挥瑞士人才、材料和本土知识的优势。

人们见到瑞士手表雄霸天下,却不想到瑞士政府为了发展钟表业,专门扶持了7个手表学院,专门培养专项人才。这一独特的产业劳动力,也是瑞士手表业大力发展的秘籍。

中国制造需要“再出海”战略,哪里行业知识强,就要去哪里扎根。为了进一步吃透机芯制造的能力,广州这家公司甚至收购了一个百年精密车床的老企业。这真是要将精密制造,死磕到底。这些一直在无人知晓的黑暗隧道里,打孔前行的企业,听起来令人肃然起敬。

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是国内手表厂,不肯使用国产品牌的机芯。这听上去是一个市场的死结。如果用国产机芯,手表厂会担心价格降低——即使采用定制化、高档化的机芯。另外,将机芯这样的核心要害,交给国内的同行,往往是最大的焦虑。同行的不信任,似乎是根深蒂固。

中国的机芯虽然有突破,但处境非常尴尬。国内同行不愿用,而瑞士高档更不肯用。中国机械机芯不是造不出来,而是用不起来。

中国双陀飞轮机芯,精密度也很高,价格只有瑞士的八分之一。瑞士手表业对此根本不加理会,也从未将中国表芯纳入供应商行列。

在一个品牌主导的世界里,制造所在地,比制造品质更重要。

每个国家都有保护自己优势产业的方法。中国品牌没有雄起,稀释了中国制造已经具备的优势。中国品牌设定了天花板,让供应链无法向上爬。这也解释了中国为什么“劳动力红利减少”?因为品牌一直在天花板上睡懒觉,而劳动力成本则在节节爬升。二者的一静一动,造成了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然而,劳动力成本高,其实并非就是产品劣势的一部分。德国工人的工资,一直比日本和美国要高,但在制造业领域依然是产出比最高的。要想重新释放劳动力红利,就需要打破品牌“一动不动”的冻僵期。唯有在品牌天花板上“炸开一个洞”,让品牌爬出去,中国供应链优势才能进一步显现。

手表行业需要联合起来,上下游同时发力,才有可能将中国手表推离低价区。因此,即使手表制造行业已经小得几乎让人看不见了,它依然保留了中国精密制造的冲力,为中国制造创新留下了火种。在这样一个极其安静无人的赛道里,中国制造依然保持了“跟着走、不拉队”的能力。这种精密制造能力,对于中国是至关重要。

下一步人形机器人要爆发,就会看出这种能力的价值。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有着28个减速器。而这些精密减速器的制造,完全可以依靠手表机芯的加工能力。

供应链总是有很多神秘之处,喜欢相互串门。它们就像黄瓜藤、芸豆藤一样,在一个架子上相互拥抱在一起。

中国工业的门类齐全,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结构性优势。现在要做的就是,注射向上挺拔的生长激素。

中国工业产业有500多个小类,每个都要力争上游,每个都要打破天花板。哪个也不要歧视,哪个也不要放弃。这些产业会相互交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层次丰富的技能要求,这会给中国带来就业岗位的多元化。这是供应链大分流时代的最好礼物。

中国为什么需要手表制造业?因为这是很多人唯一的饭碗。离开这个行业,工人技能就会失效,很多人就会失去工作。

与此同时,手表制造其实是一个国家高端精密制造的标尺,它让我们拥有进入战略新赛道的选择权。#供应链攻防战#收起

500500500500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