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国科研不行了,人才断代了云云的这些人,平常都是看公众号不看论文的主吧?

【本文来自《美国人才基本断代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亚力山寨
  • 工程和科研是两码事。发论文可以靠外国人,造导弹也靠外国人?那跟沙特没多大区别了。

Google 的创始人之一 Sergey Brin 是俄裔移民,犹太人,这个公司源于斯坦福大学的一个项目,此人正好是做这个项目的博士生。

OpenAI 的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 恰好也是俄裔,也还是犹太人,他的经历就很有意思:俄罗斯—》以色列—》加拿大—》硅谷。我看他的访谈,还带有很重的口音。

我正在读另外一个大牛 Tomáš Mikolov 的论文,此人在 word embedding 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是捷克本土培养出来的博士,后来在 google 做研究,现在好像又回捷克了。

说美国科研不行了,人才断代了云云的这些人,平常都是看赢麻了公众号,从来不看论文的主吧?

热门评论 28

  • 我做机械行业的,我的感觉是,美国在高端理论人才方面并没看出断档,但这并不说明他科研就不是不行了,因为美国似乎只是保留了高端理论人才,但在中低端人才方面不是断档,而是正在灭绝。高端理论人才的研究成果必须通国大量中低端科技人才对其进行生产转化才能实际应用,不能转化实用只能停留在理论上的科研毫无价值。
    我在一个很小的机械加工企业工作,公司业务有近1/3是给美国做零件代工,这些零件都是新研发产品,没有量,经常是一套图纸就做一套产品,大公司根本不鸟他们,所以只有我们这种小公司才愿意做,通过上海的专门的转包公司把业务发过来,基本上,单个零件加工费是正常的5~20倍。我负责转化图纸,翻译技术要求,把英寸转化成公制,对零件的不合理处提出调整等等工作。经手大量的图纸很明显的感觉出,这些图纸就是出自一群无生产常识的大学生之手,我戏称他们为不食人间烟火的高科技人才。比如一个无关配合的尺寸公差,经常是0.0005英寸起,而一些配合的轴孔之类,却来个0.01英寸,做个铸钢件,却要求达到铸铝件的外观要求,国内几毛钱一个的常见型小零件,他稍微改个大小,竟然给出了超精密的的精度要求,成本直接翻倒上百元一个,要求离谱到咋样?连工艺倒角都要求0.005英寸公差!这做出来都没法测量啊,感觉这些制图人员完全没有公差与配合的理论概念,为了保证自己的图纸过关,就给所有一切尺寸都加上高要求,简直让人无语,。
    这些都是并不难做的零件,堂堂科技大国竟然也要发外到大洋彼岸的国外加工,以几百上千甚至上万倍的价格来生产制造,其技术转化能力可见一斑。即使他成功转化造出了新产品,也会在成本上毫无优势,市场必定一败涂地,没有市场就不能形成效益的良性循环,不能转化效益反过去就会限制开发源头的投入。当然军火方面反正是垄断的,没有竞争的问题,效益什么,反正国会印钱就行,所以目前看起来也能维持。
    不过真的能一直印钱下去吗?了解下全球去美元化的进度吧。
  • 这正说明美国人才断代了,需要靠移民来补充。其实美国一向如此,美国火箭之父是德国人,计算机之父是匈牙利人。二战欧洲打残了,一代欧洲精英全跑美国去了。这才是美国繁荣的基础,并且在这基础上不停正循环。如何打破美国这种正循环,正是我们的课题。我们至少要保证我们自己的精英人才不要被美国收割,再努力一下能否吸收到东亚范围的精英为我所用。
  • 如果楼主指的是AI,特别是NLP领域的论文的话,我可以说几句。
    2017年是分水岭,2017年之前NLP领域的头部论文欧美为主,2017年后,特别是目前,中国人为主。
    你要真找一篇没有一个中国人署名的头部论文,现在还真不容易了。
    美国就算在引以为豪的AI领域,现在真后继无人,大学里的教育质量最近几年下降飞速,教授下海的下海,退休的退休。
    2022年开始,美国已经是科学家纯迁出的国家,而中国是纯迁入国,而且是第一。
  • 你举的3个例子都是俄裔/东欧那边的移民,本身的水平底子是俄罗斯东欧那边打下的,不是美国本土培养的。

    我是在美国的专业工程师,因为做工程的薪水相当低,自己正在转医学博士,补预科的1年里,大概10门课,就没有成绩超过我的,我不是说我水平多高和多努力,我也不是全职学生,只是感慨美国同学水平太烂。

    美国自己的STEM教育水平是烂的没法看的
  • 全部楼层
    江南儒侠
    同感。
    美国工程师设计的图纸,连基本的机械加工常识都欠缺。例如:2个零件组装在一起(不是精度要求极高的产品),2个圆孔的圆心无法对准,美国工程师居然要求用加工中心加工,其实只要其中一个设计成偏心孔或者略大一些即可,这是机械设计的常识啊~
    说起工业设计这个突然想起几年前看的一篇文章讲美国的核电。早些年中国引进了美国西屋公司的第三代核电压水堆ap1000,本来看着参数性能各方面都是顶级的存在,结果一到施工时候发现有大量的细节有问题,拖得中国这边项目好几年没法完工,我们只能一边修改一边骂美国佬不靠谱。然后美国自己也被坑了,上马的对应项目迟迟不能完工,最后把西屋给拖破产了。
  • 论文和工程应用之间查了多少,作者怕是也不知道。
    21世纪初的时候,英国坐现在美国的位置,美国坐现在咱们的位置,英国人有论文,但美国人才有生产力。当时世界科研中心在英国,从雷达到青霉素,无一不是英国人发明。但是呢,等德国人真打过来了,英国人才发现这些先进技术不能以一当百,英国驱逐舰再先进,那不还是得求着美国人提供99艘老式驱逐舰来护航,还得用自己的海外领土来交换。英国的技术优势一直延续到了二战结束,但是又有啥用呢?英国人发明了现代航母三大件:斜角甲板、蒸汽弹射器、光学助降系统。然后他们一个没用上,都被美国人拿去发扬光大了。
  • 又是一个上海何时赶上孟买的灵魂考问!我怀疑作者多半是文科生,对数理化的学习只到中学,脑袋还停留在欧氏几何,牛顿定理,摩尔常数阶段。别的行业我不敢说,我是学电气自动化的,大学阶段学习还是欧美,德国,日本,苏联为主。可近20年是中国论文占主导,国外明显萎缩,就是看英语论文,一看作者也大都是bob cheng ,tom sun.呵呵,说美国科研不行了,人才断代了云云,那真的是要近几年常看正儿八经的论文才能感觉到啊!!!
  • 最近看了CSIS的一个大约5小时的研讨会录像,关于导弹防御系统的,从里根提出这个概念,到今年40年。所以有这个研讨会。最后一个环节是与导弹防御系统开发生产相关公司的负责人一起来做Panel讨论,包括波音防务、雷神、洛克希德马丁等公司,结果参加讨论的几个人一上台,傻眼,除了主持人是个男性,其他5个代表工业部门出席的各公司高层都是女性,可能有一两个不是公司的关键角色(负责政府事务),但这个现象是否是一个提示,全部的女性代表,不排除女性有特别优秀的,但作为工业领域传统男性高层缺席,很可能说明一个工业部门人才流失的根本问题
  • 红霞映雪
    看热闹就行了。
    网上唱衰美国也不是一两年了。各种美国灭亡论多少年都这样了。就当看个乐,也挺好。
    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首先,作为中国人,唱衰阿埋里坑,无论如何又不会损失什么,就当是一种爱好又如何?其次,你现在说你看乐子,有你为你阿埋里坑父上哭的一天。
  • 和_谐的灵感
    这正说明美国人才断代了,需要靠移民来补充。其实美国一向如此,美国火箭之父是德国人,计算机之父是匈牙利人。二战欧洲打残了,一代欧洲精英全跑美国去了。这才是美国繁荣的基础,并且在这基础上不停正循环。如何打破美国这种正循环,正是我们的课题。我们至少要保证我们自己的精英人才不要被美国收割,再努力一下能否吸收到东亚范围的精英为我所用。
    所以美国才想把乌克兰战争继续下去。把欧洲搞乱了,才会有新一波的欧洲移民。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303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