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共同富裕为什么这么难
“共同富裕”已经在我国的历史文件,也在最近的几次大会上被反复提及了。可是,实施效果有些差强人意。表现之一就是消费萎靡,经济运行遇到困难。以至于“共同富裕”成了敏感话题,被认为容易激化阶层矛盾。本文就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为什么共同富裕会这么难。
财富的本质是能量。相关论述我写在《资本主义是怎么毁掉经济的——兼论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一文中了。此处不再赘述。
人类不能创造能量。所以,人类财富的增加只能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有创新,人类就能将更多的自然能量转化进人类社会变为财富,经济就发展。
因此,当科技创新放缓后,新增财富也减少,经济进入“存量阶段”,利润消失。此时,如果实施“市场经济”,也就是进行“以资方优先获利”为基本要求的财富分配,就会导致“零和博弈”。因为财富总量不变,资方财富增加,劳动者的财富就会减少。
每一次经济循环,资方都以获利为目标,若不能获利就减薪裁员,甚至不惜关闭企业,好保住剩下的财富。这样一来,只要经济进入存量阶段,市场经济就会做两种选择——借债和减薪裁员。
“借债”,在此时就是没法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来击败竞争对手后,要用资本竞争来打垮对手,比如用补贴大战消耗对手,使其崩溃。
“借债”的财富来自人们的储蓄财富,是把储蓄财富投入经济运行的一种行为。但是,由于经济处于存量阶段,没有利润,因此“借债”在总体上是无法还本付息的。即便个别企业赢得竞争,实现利润,但是由于有另外的企业倒闭,失业增加,消费减少,市场缩小,胜出的企业其实也面对越来越艰难,越来越萧条的市场。
因为存量阶段里没有新增利润,所以从整体上看,企业不会增加产能,失业者也很难再就业。消费一旦下滑就很难恢复,市场缩小后也不容易再扩大。于是,即便是在竞争中胜出的企业,面对消费减少,盈利困难的局面,借债也不再容易。最后,这些实力雄厚的“大厂”也不得不进行减薪裁员。这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循环,扼杀了产能规模,也就是减少了财富生产。
即便企业不借债,而是国家来借债,然后通过政府招标等方式把项目包给企业去做,企业也是需要利润的。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企业经营的底线。而国家其实也没办法逃脱存量阶段,没办法改变没有利润的形势。因为科技创新是灵感决定的,灵感是偶然的。所以,国债也难以还本付息,慢慢地国家不再敢发行国债。企业,尤其民营企业,就再次面临无事可做的经营危机。
在这样的局面下,共同富裕的难度就表现出来了。企业要利润,而经济没利润。企业强行索取利润,就得从劳动者的财富中获取。方法就是涨价,或者以企业倒闭,经济停摆来威胁政府,要求增发国债,扩大货币供给。这在本质上还是洗劫人们的储蓄财富。结果依然是劳动者的财富减少,消费下滑,市场缩小,产能过剩,减薪裁员不断扩大的恶性循环。
这就是市场经济模式下追求共同富裕的难题。其在增量阶段不明显,但是一到存量阶段就显著增强了。
简单概括这个逻辑就是,在没有利润的阶段进行有利润的分配,让资方获利,劳动者就会穷困,贫富分化就让经济循环瓦解。反之,如果不进行有利润的分配,资方就不愿意经营企业。企业关闭,经济停摆,经济循环还是瓦解。
“共同富裕”在这个局面下进退维谷。它想两全其美,却两头被埋怨,没有人是满意的。经济形势也越来越糟糕。这就是市场经济进入存量阶段后,资方和劳动者从“协作关系”变为“对立关系”,进行零和博弈的结果。增量阶段里那种“吃肉喝汤”的默契没有了。
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主要有两个:
一是,烧香祷告科技创新早点出现重要突破,进入增量阶段。
二是,调整分配规则,也就是变更经济模式,减少没有利润就不进行生产,不愿经营企业的那部分人数。
(补充:共同富裕的难度还来自对“大锅饭养懒人”的拒绝。但是,这是一个误解。“共同富裕”不是“均贫富”,国家已经多次说明了。我理解,共同富裕是建立在付出与收获公平匹配基础上的。)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