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是怎么毁掉经济的——兼论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是时候采用更多计划经济手段了》,讲的是眼下的全球经济困难需要采用更多计划经济手段才能解决。后来看评论,一些人赞同,一些人反对。反对的理由大致还是过去批评计划经济的那一套说辞,认为私有化和自由竞争能解决一切问题,还搬出哈耶克来证明。这种眼看着资本主义每况愈下还“睁眼说瞎话”,要为它唱赞歌,一幅赴汤蹈火也绝不醒悟的架势,深刻反映出一些人对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又“作茧自缚”的弊病。他们不愿听取反面意见,不愿阅读其他观点的文章,明显缺乏思维的敏锐性。因此,你不得不用简单的“大白话”反复向他们宣讲。这也是对思想传播者的考验吧。

本文将用简明的语言,说一下资本主义是怎么把经济毁掉的,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在哪里。

一、基本概念

有史以来,经济学著作堆积如山。在浩繁的文章中,却有一个基础性问题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这就是“价值”是什么?

“价值”,或者说“财富”,是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基础、立论之根本。“价值”的定义不清,或者错误,后面的论述就会“谬之千里”。谁生产了价值,怎样生产的价值,应该怎样分配财富,都会是“一团浆糊”。这里不对经济学的历史做梳理了,直接说我的观点。 

“价值”的本质就是“能量”。凡是人们认为有价值的事物,本质都是能量,或为获取能量提供服务。 

第一产业农业,其价值在于产品能为人类提供营养,提供能量。 

第二产业工业,其产品作为工具性物品,能帮助人类节省能量,也就是获得能量。比如汽车能节省人们在交通方面支出的能量。房屋能帮助人们节约起居方面支出的能量。桌椅板凳能帮助人们节约办公方面支出的能量。你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汽车、房屋、桌椅板凳,没有各类工业产品,要达到相同的目的,是不是要耗费更多的能量?所以,工业品的价值就在帮助人类获取自然界的能量,同时节省自身的能量。 

第三产业服务业,如餐饮,娱乐,医疗,教育,通信等。你就想,生活中没有美食和娱乐,只有辛苦劳作,吃糠咽菜,是不是更容易疲劳,更难以恢复体力和心力?没了医疗,有点头疼脑热就一命呜呼,是不是生命力(能量)就没了?教育和通信没有了,各类科学方法和信息都“失传”了,是不是人们就失去了掌握能量的手段? 

亲情、友情、爱情、法律、道德、荣誉……但凡你认为有价值的,你就反过来想,如果没有它们,生产生活是不是要耗费更多能量? 

所以,价值的本质是“能量”,财富的本质也是“能量”。

 

二、基本逻辑

人类不能创造“能量”,只能利用“方法”将自然界不能使用的能量转化为人类社会可以使用的能量。这就是“生产财富”。

比如,农业可以利用农作物转化太阳能。工业可以利用风力发电机来转化风能。勘探、采掘和冶炼技术可以将各类矿物变成能源,或者变为驾驭能源的各类机器和工具。

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决定了能有多少自然能量进入人类社会成为财富。换句话说就是,科技创新决定了人类社会的财富数量。

科技创新多、突破较大时,经济发展就快。反之,科技创新慢,突破较小时,新增财富就减少。此时,社会财富总量会趋于固定。经济发展停滞。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或瘟疫,社会财富总量还有可能下降。

 

三、分配原理

财富生产有三要素:方法、劳动和资本。对应着创新者、劳动者和资本家。 

其中,“方法”或者说“创新者”,贡献最大。因为没有“好方法”,人的“活动”没法变成“劳动”。创新者依据知识产权对劳动者进行剥削,属于“合理剥削”,因为有新增财富。这种剥削对经济发展有好处,也是公平的体现。

其次,劳动者对财富生产的贡献,在科技创新活跃时,居于次要位置。但是在科技创新停滞时,是居于首位的。因为科技创新放缓后,新增财富就消失了。此时,社会上的财富总量趋于固定,并且主要是劳动者的生产实现的。任何人对劳动者进行剥削都是“不合理的”,包括“创新者”。他们手里的“知识产权”在此时不再是分割财富的首要依据。

第三,“资本”(这里指除了“方法和劳动”之外的其它生产要素)作为“死物”,既不能产生“方法”,也不能进行“劳动”,因而不能生产财富,所以也不具备分割财富的权利。“利润”与“资本”隔着“八竿子”的距离。 

但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资本家最初可能是创新者,辛勤的劳动者,封建权贵,或者继承财产的“富二代”等。特别是创新者和辛勤的劳动者,他们将积累的财富变作“资本”,在创新停滞的时期,在自己做老板的时期,将财富分配标准从“创新和劳动”变成了“资本权属”。于是,财富分配变得不再合理。“合理剥削”也变成了“不合理剥削”。

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能量运行遵循“守恒定律”。能量不会平白产生或消失。它在交换前后是“对等的”。如果财富分配不合理,就必定会影响到生产,使生产与消费不均衡,脱节,以致于经济循环难以为继。

 

四、资本主义毁掉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剥削、竞争、私有。这是它无法抹除的“基因”。

资本的“剥削”决定了财富生产与分配的不公平状态。这里指“不合理剥削”。

资本之间的“竞争”决定了财富运行趋向“集中”,也就是单边聚集,贫富分化。

资本的“私有”属性决定了集中后的财富主要为“个人”服务,而非为“集体”服务。换句话说就是,不为生产与消费的平衡服务。 

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始了它的“死亡之旅”。

当科技创新活跃,新增财富较多时,创新者、劳动者和资本家共同分割“新增财富”。他们之间的矛盾较少。即使存在不公平,分歧也不会“激化”。整个社会的财富在增长,经济在发展,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

可是,当科技创新放缓,新增财富消失的时期到来后,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就让矛盾激化了。

资本家在市场经济模式下,被“竞争”所鞭打,不能停止剥削。因为谁停止剥削,谁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而不景气的市场环境又让利润变的“难得”。于是竞争更加激烈,剥削也更加残酷。

但此时,新增财富是越来越少的状态。利润不能从新增财富中获得时,就必然要从别人的损失中获得,这就引发“零和博弈”,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具体来说,有“向内”和“向外”两个方向。

“向内”就是加强对劳动者的剥削。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劳保条件,同时不增加薪酬,即“内卷”。

“向外”就是吃掉竞争者,实现垄断。

“向内”剥削劳动者时,劳动者的收入少于付出,于是造成消费与生产脱节,引发经济循环断裂。比如,劳动者加班不加工资。他们原来用于消费的资金没增加,用于消费的时间还变少了。这导致原有的市场消失了一部分。这部分市场里的从业者,如奶茶店、电影院的员工,被裁员,失业。他们失业后不能再就业,因为消失的那部分市场并没有恢复,而且科技创新没突破,新增财富没增加,也不会有新的企业和新的行业来扩大就业。于是,这些失业者的消费也变少了。这又导致消费市场继续萎缩。萎缩之后,又会有行业和企业出现“产能过剩”,继而裁员甚至倒闭。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有效需求越来越少,市场规模越来越小,经济循环越来越弱,最后在“经济自杀”中引爆“经济危机”。

“向外”实现垄断,由于是“私有”性质的,所以就是奔着“封建”和“帝国”的方向去了。虽然这让经济从“市场模式”变成了“封建计划模式”,避免了市场经济的经济危机,但是,它却在“龙生龙,凤生凤”的阶层固化中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向上流动。有才华的人得不到施展,创新被严重破坏,最后不但经济会恶化,社会还会动荡。有才华的下层人会联合起来动员人民去推翻那个既坏又蠢的统治阶层。

 

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劣根性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毁过程”是由两个条件促成:

一是,科技创新放缓,新增财富消失,社会财富总量趋于固定。 

二是,私有、竞争、剥削,导致不公平的财富分配。 

这两个条件都是资本主义无法改变的。 

首先,科技创新是偶然的,不是大量投资就可以决定它何时出现,以何种程度出现的。尤其在基础科学领域更是如此。大科学家和重要的科学成就都是“不世出”的。人类在“创新”面前只能“主动探索”,但“被动适应”。 

其次,资本家们愿意取消私有、竞争和剥削吗?取消了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吗?

所以,这两个条件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会毁掉经济发展。这是它无法逃脱的“宿命”,也是它不可辩驳的“罪孽”。 

在科技创新活跃,新增财富较多时,创新者被剥削,劳动者被剥削,付出与回报不相等的不公平现象被大量的新增财富所掩盖。资本家、创新者、劳动者三方分割财富。资本家吃肉,劳动者喝汤,日子都在进步,劳动者也就不计较了。更何况劳动者还被教育说,资本家依据资本分割财富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也有劳动。他们的劳动就值这么多钱。一切都是“公平的”。 这就像一个系统因为有新能量的注入而使其内部的能量交换关系变得复杂。能量守恒定律依然有效,只是不公平、不对等的能量交换关系被新注入的能量“歪曲、隐藏和掩盖”了。

但是到了科技创新放缓时,新增财富消失,社会财富总量趋于固定。此时,不再有新能量注入这个系统。于是,不公平、不对等的能量交换,或者说财富分配,就立刻暴露出来,并开始破坏这个系统的稳定性。“剥削”使得财富向不劳动者聚集,劳动生产与消费就脱节了。产品被资本家以不合理的比例占有,而劳动者没有获得公平的、足够的薪资。这就导致一边是虚假的“产能过剩”,一边是真实的消费不足,劳动者没有能力消费,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产与消费最后都会垮掉,无法继续。只有通过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在动乱中重新分配财富后,公平再次建立,经济才能重启。 

如何判断经济是否到了这种危机状态?这要看一种怪现象是否出现。

当科学技术没倒退,生产能力没降低,但经济却不行了,就说明形势不妙了。社会财富不但无法保持原有水平,还调头向下栽去。各种危机开始大量爆发,各种挽救措施统统无效。

 

六、挣扎

面对市场经济的危机,资本主义是不会承认自己错了的。它必然采取各种没有意义的挽救措施,挣扎着不愿放弃自己的“利令智昏”。

它采取的挽救方法有,向富人加税,向企业减税,“降息降准”释放货币,增加贷款,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投资,财政赤字货币化,直接“印钞撒币”,给劳动者发钱…… 

这些措施大概指向三个方向。给实体企业减负,“输血”,增加经济活力;政府负债,替老百姓花钱,刺激经济活力;直接给老百姓发钱,刺激消费,抢救经济循环。 

这些各式各样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把财富从富人那里转移到劳动者那里,从而使生产与消费恢复平衡,解决经济循环“自杀式衰落”的问题。但是,这些方法有用吗?

没用的! 

因为私有制市场经济的第一目标是“利润”。没有“利润”,谁愿意去当资本家?所以,只要市场经济模式不改变,在这个框架下采取任何救市措施,最后都不得不让位于“利润”。

而在科技创新放缓,新增财富消失,社会总财富趋于固定的时期,宏观经济中的“利润”是基本不存在的。强行实现“利润”就意味着“零和博弈”,意味着贫富差距扩大,意味着不公平,意味着前述的“恶性循环”和“经济自杀”。 

因此,一切救市措施都会被架空,瓦解。减税之后,企业也不会扩大生产,因为市场没扩大,前景不明朗;降息降准后,企业获得低息贷款也不用于生产,而是去买理财产品,参与各种金融炒作;财政赤字货币化,或者给老百姓发钱后,资本家会让商品涨价,抵消通货膨胀的损失;向有钱人加税,有钱人就跑路,移民。跑不掉的就渗透政权,腐化官员,干预政治。 

至此,一切救市措施不但没起到正面作用,还起了负面作用。经济运行不是止跌企稳,而是加速下滑,越来越差。政府越刺激经济,经济越差。这就是市场经济对利润的贪婪在这一时期给经济的致命一击。 

不压缩甚至取消利润,使财富得到公平分配,让生产与消费的“能量交换”实现平衡,经济根本没法好转。 

这一阶段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或者以私有制市场为主导的地区,就是靠“透支”来维持经济的。透支老百姓的积蓄。让老百姓负债,透支他们未来的收入。以及用国债和印钞来透支国家信用。

但是,透支的财富并不是真实的财富,那只是纸面数字,或者叫“泡沫”。经济下滑,老百姓的负债是还不起的。但是,那些负债都被记作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债也一样,还不起就开动印钞机。印钞是印不出真实财富的。全是纸面数字,全是泡沫,全是堆积如山的债务。

当积蓄耗尽,或者货币贬值使购买力急剧下降,债务的利息都无法偿还时,危机就会总爆发。只不过这些“泡沫”和“债务”都被大资本家和当权派推给了老百姓和被牺牲的中小资本家,推给了贫穷国家,推给了劳动大众。大富大贵的人们纷纷抛弃货币,购买实物资产,以保值增值。等到经济危机爆发,老百姓们破产后,他们再用低价值的物资收买劳动力,进行更有利润的剥削和奴役。 

资本主义的“挣扎”,最后就是撕掉伪善的面具,露出“丛林法则”的獠牙,用“破罐子破摔”,用掀桌子的方法,来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抢劫。战争和杀戮是大概率事件。这是私有制市场经济的“底裤”,兽性是其本性,完完全全的“工具理性”,看不到人类的智慧。

除非……科技创新出现重大突破,新增财富再次大量出现,系统迎来了新能量的注入。

所以在这个时期,资本家想维护自己巧言令色的“体面”,继续做文明人的代表,就只能烧香祈福了。他们仿佛神话故事里受不住内心欲望冲击的魔鬼,马上就要现出原形了。

 

七、总结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由,民主,私有,竞争……这些词汇和概念不管贴多少金,最后都要落实到生产与消费的平衡上,都要接受经济规律的检验,都要被“公平”这个历史法则,被“能量守恒”这个自然法则严格审判。这是“半点不由人”的!

资本主义大生产的高度“有序化”和市场经济模式下,私有加竞争的高度“无序化”,这个总矛盾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 

资本主义一定会在“有序化”的财富大生产后,迈向“无序化”的财富大报销,从而经历大起大伏,大治大乱,大喜大悲的历史过程。 

资本家的“聪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聪明”,一定会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定会暴露他们僵化死板的特征。 

历史必将走向“公有”与“私有”相融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灵活运用,轮流主导经济发展的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优势潜力的,但前提是,他能够被正确地认识,正确地引导,正确地运用。

这就是我反复呼吁,重新认识,正确认识经济规律和历史规律的原因。

市场经济是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的。让市场经济模式永远主导经济发展是错误的。

 

最后,推荐几篇文章作为参考:

《“公私之争”是人类历史的最大悲剧》、《模式之争背后的历史玄机》、《说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大舆论战役”》、《从底层逻辑理解世界及其趋势》、《中国应为“百年变局”做好意识形态准备》、《人类文明的秩序》等。

上述文章可在主页获取。一些文章因为审核原因,在同名的知乎和微博账号里发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