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随想--为什么有人说民国是最好的年代

为什么会有人说民国是最好的年代?

在看各种民国时期的资料的时候,我总是会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在民国时期,如果不考虑外敌入侵烧杀抢掠需要国家强大和实现个人事业理想实现这两个因素的话,在民国不是当超过90%的底层,而是当个上层,当前5%的精英,日子实在是太好了。

1:民国时期给予精英的待遇是非常好的,鲁迅的待遇在网上已经有各种讨论了,我查询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情况,举一个例子,我国著名的强五之父陆孝彭,他在南昌飞机制造厂设计出了强5攻击机,下图就是当年研制中的强五,这是我国的一代名机,从1968年量产到2012年停产,强5系列持续生产了四十多年,出口到了朝鲜,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多个国家。

500

而在建国前,陆孝彭194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航空系(此时中央大学在重庆),

1946年国民政府把他送到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公司接受培训,并且参与中英联合研发的喷气式战斗机项目,型号名为CXP-1001,陆孝彭在这一过程中飞机设计水平得到极大的锻炼。当然该飞机项目由于国内的战争中国民政府节节败退而最终搁浅,未能量产。

但陆孝彭那时候在英国就买了辆自己的小汽车,平时就开车去镇上的百货商店购物,还交了一个英国女朋友玛格丽特,这个英国女孩子在百货商店工作。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一个二十多岁的中国年轻人公派出国,还能拥有自己的私人小轿车,实在是让人吃惊了。

不仅如此,陆孝彭在喷气式飞机方案设计完成后,他还和一起去英国培训的同事,一起到法国巴黎和瑞士去旅游,包括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圣母院等,

还写了诗,

“忆昔度假游巴黎,铁塔千寻耸入云。拿翁战马登丰堡,卢浮名画价连城。

圣母钟声馀晚响,葡萄美酒劝君饮。自古巴黎歌舞地,怎及英女柔意真。”“忆昔度假到瑞士,花园之国非虚誇。高峰白雪湖水绿,夹岸鲜花隐酒家。冰宫灯彩疑仙境,空谷幽人闲品茶。画笺一张须珍选,遥寄英女貌如花。”

这里面的英女就是她的英国女朋友玛格丽特。

后来陆孝彭听到新中国成立,最终决定从英国回国而不是去台湾,成为历史留名的飞机设计大师,这段和英国女孩的感情也成为他生命中的遗憾。

不管怎样,陆孝彭在民国时期作为理工科的佼佼者,在二十多岁时能得到的这种优厚待遇还是让我觉得有些吃惊。

在南昌飞机制造厂担任新中国第一架飞机歼教五总工艺师的高永寿回忆说:

“1944年,我和光裕一同离开成都,经印度和澳洲到了美国圣路易,在麦克唐纳飞机公司的设计室工作,还同样是在绘图板上绘图,一同在华盛顿大学读书。我们二人在学校附近的华盛顿街6041号租了一个套间,四个房间外加一个厨房和卫生间,房东是一个铁路工人,住在我们楼上。因为住的地方比较大,在麦厂工作的中国人,要开会便在我们家里。当然,青年人在一起,难免噪噪嚷嚷,抽烟的人多,弄得房子里乌烟瘴气,这使房东老太很不高兴。但她也没有办法,因为她收我们的房租特别高,已经超过了当时地方政府的战时限额,怕我们去告发。”

可见相对于国内很多老百姓吃不上饭,当时给予这些精英的待遇总体是较为优厚的。2:亲美的价值观

有人觉得民国时期最好,是因为那是“自由”的年代,

这显然是错误的,不要说当时共产党员暴露身份就可能被用刑,关押和屠杀,

就是民国时期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也不乏因为发表言论被杀害的。

但是为什么还有人认为民国很自由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是持有这个观点的人,和民国政府在意识形态上是一致的,都是亲美亲西方的,认同和向往西方的制度,人嘛就是这样,只要观点一致的,觉得是自己人,往往就对其很宽容。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气对西方的制度和文化都是很认同的,主张全盘西化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甚至比当时的政府还要激进,很多知识分子甚至认为汉字是中国落后的原因,还有人提出汉字拉丁化。

民国时期从政府到高校的精英,可以说大家都是西方尤其是美国留学回来的,很多还是校友,很有共同话题。胡适是哈佛的博士,宋子文是哥伦比亚的博士,宋美龄小时候就在美国受教育,读完大学回国的,孔祥熙是耶鲁的硕士。而且美国的传教士也在中国建了不少大学,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原名浸会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等,这些西方人建立的高校,在带来先进的科技和理念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中向中国精英群体传播和散布了意识形态。

像民国的女作家张爱玲,她这个“爱玲”并不是她的本名,而是上小学的时候根据她的英文名字Eileen的发音取的。

意识形态相容这点很重要,不相同的意识形态肯定要受打压,全世界都是如此。

民国的政府最积极的是反共,因为意识形态完全不相容,毕竟TG对国外要“反对帝国主义”,对国内要“打土豪分田地”,这跟民国的政府那种对外亲西方尤其亲美,对内维护地主统治是那种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冲突。

3:精英分子垄断了知识和文化带来的优越感

民国大部分老百姓是文盲,不仅仅是没什么文化的问题,甚至连字都不认识,上了学的很多也就是读到小学,知识分子的那些主张和观点,刊登在报纸上,杂志上也没多少老百姓看,更不要说看得懂,知识分子对于各种时事,国际政治的观点,由于不能深入群众,所以其实影响范围仅限于少数有文化的群体。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圈子小到什么地步呢,194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专科及以上)才2.1万人,全国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累计就几十万人。

若是看识字的人群,数量还要多一点,

但即使民国上海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两家报纸《申报》和《新闻报》,

像《申报》1931年的日发行量才15万份,他们两家的报纸不只是在上海,也在全国各地发行,1931年北京的《实报》也曾采用各种手段形成在北方的优势,最多时曾有14万份的发行量,被称为“华北各报发行之首”。

民国时期这些知名报纸的发行,集中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武汉,广州等国内少数的大城市的有文化群体,而民国时期9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10%的城市人口也并不是都生活在大城市。1949年统计全国城市化率仅为10.6%。

所以在那时候,精英层和知识分子互相争论,辩论,以及传播不同的观点,普通老百姓是根本不懂的,因为知识都掌握在少数人的脑子里,这就让人产生一种圈层的优越感。

共产党为什么后来得了天下,他们能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进行宣传,高度的深入群众,并不只是简单的办报纸,而是要跑到全国各地的工厂,煤矿,车站,学校,街头到处宣传,还深入到农村办各种农民学习班,动员起来闹革命,覆盖到了全国大多数的人群。

我之前查找民族工业发展的资料,著名的红色军工武器专家吴运铎大家都听过吧,他原本是在湖北的一个煤矿当工人,结果在那里参加了共产党办的抗战讲座,然后决定投身革命了,1939年入的党。

为啥“深入群众”是个大法宝,当年中国的实际情况,就是大多数人字都不认识,也听不懂高深的语言,所以必须深入群众,用群众的语言沟通和宣传。

4:民国时期的精英层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底层人力

全国除了少数精英层,一片赤贫,遇到农村灾荒年农民就卖儿卖女,每年都有人饿死。

中上层的精英们几天的收入甚至一顿饭钱就可以买到一个漂亮姑娘,虽然法律规定一夫一妻,但事实上就是一夫多妻制度。同样的对于男性劳力,不用给工钱,光是给吃的住的,就能很容易找个仆人佣人为自己服务,毕竟那时候能吃饱饭就已经不错了。

其实关于这一点,台湾和香港那边也有人怀念二三十年前,我曾经在油管上看到有个台湾人回忆起三十年前在大陆的“幸福时光”,说当时在海南10元钱人民币就找了一个大陆女孩陪了一夜,那个女孩还很高兴,

而普通台湾人那时候月薪已经跟今天差不太多了,过万人民币很普遍。如果你是个民国时期的上层人物,全国有如此众多的低成本奴隶为你服务,你只需要拿出极低的收入就可以购买到一个男性和女性佣人,

怎么会不喜欢这种生活呢?5:民国时期的精英生活水平是对标西方水平的。

别墅,游泳池,电影院,高尔夫球场,跑马场,篮球场,网球,酒吧,足球场,小汽车,自来水,电力,航空旅行应有尽有。去天津旅游的朋友,可以去五大道的别墅区看一看,那里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修筑的各种小洋楼别墅,住的都是民国时期的上流社会人物,包括北洋军阀的官员,教育界文艺界名流,商人,民族工业资本家等等,各种别墅就有好几百栋,而天津的其他区域也有些富人名流聚集区。国民政府1934年在杭州建立的中央飞机制造厂,园区就是按照美式标准建造,可供员工使用的游泳池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钱学森去美国留学前就在这里实习过一年,下图就是当时的中杭厂俯瞰图。

500

下图是民国时期1948年开行的南京到上海的豪华列车,看下当时上流社会坐的火车内部,舒适程度是远超过几十年后的绿皮车硬座的。

500

大汉奸周佛海在南京的山西路溪流湾别墅,1932年建成,占地竟然超过1万平米,房屋面积就有2000多平米,当然也就是这里,组成了著名的“低调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后来出了很多汉奸。

500

民国时期的“浪漫诗人”徐志摩是怎么死的,他是1931年11月19日的早上坐中国航空公司的“济南号”邮政飞机从南京飞往北平的时候发生空难死的,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要知道即使2022年的今天,也还有很多中国人没坐过飞机,更不要说当时了,而且像徐志摩这种专程坐飞机去北京参加异性好友的演讲,他又不是搞建筑的,可以说演讲内容与他无关,就这样还专程跑一趟,成本是真的有点高。

根据国民党空军飞行员赖名汤回忆(他后来去了台湾),他三十年代在杭州的中央航校学习时,见习期间每人的薪水和加给到达银洋75元,可以买到黄金四五两,半年后见习期满,加到银洋150元,而当时最佳的伙食,每个月不过银洋10元,剩下许多钱,这些航校学生无处可花,于是都买最好的衣服,选购照相机,马靴等物品,几乎每人都有一辆三枪牌的自行车,在当时的中国每人有一辆三枪牌的自行车,较之20世纪70年代的已开发地区每人有一辆汽车还要难得。

在抗战爆发前,常有来自各地的学生到杭州参观航校,而为了激发学生的壮志,因此航校经常为大批来访的学生做飞行表演。有一天从上海来了一批女学生到中央航校参观,于是教官冷培基驾驶霍克三起飞,但因为在地面速度不足时突然拉起导致飞机失速坠毁而死亡,赖名汤回忆冷培基是航校二期学员出身,报考之前是金陵大学学生。

冷培基在航校任教期间很喜欢音乐,个性豪爽,常常驾驶私人汽车往来上海和杭州之间,生活水准很高,是同期中优秀卓越的飞行员,却在表演中轻率牺牲,非常可惜。

这让我很震撼的是,航校的飞行教官居然可以私人汽车自驾往返上海和杭州,可见民国的精英待遇水平之高。

6:台湾的存在

因为蒋氏父子去了台湾,后来台湾成为了四小龙,到今天人均GDP,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都高于中国大陆,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水平领先了大陆一个时代。

所以有人把台湾的目前的生活水平倒推到过去,认为当年民国时代的大陆持续发展到现在,也会是和台湾一样。

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不管现在台湾发展的如何,也不能否认1949之前的民国时期确实就是不好,大量的农民没有土地,城市中也多有冻饿倒毙者,被日军在本土屠杀了几百万乃至于上千万人,打赢了二战居然还丧失了外蒙一大片土地。

更何况台湾在二战之后的高速发展,是集中了一批大陆的高级人才和黄金,还有来自美国的援助和技术转移,发展的背景具有特殊性,无法推及到整个中国也会是这样。

正如2022年的今天北上广深也发展的不错,人均GDP两万多美元,未来几年会超过台湾,但全中国大部分地方发展水平是赶不上一线城市的,所以不能以北上广深的发展水平推及到全国都会在2022年就发展到人均两万美元。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民国时期的精英知识分子,并不是都沉迷于这种精英的“黄金年代”,

他们中很多人经历了中国在遭受日本入侵,飞机轰炸,同胞被屠杀,山河破碎,自己也颠沛流离从大城市撤退到了西南地区,也亲身体会了国民政府的腐败,导致自己从事的事业理想无法完成,尤其是民族工业的发展可以说举步维艰。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中非常多的人选择站在了新生的新中国一边奋斗,

其中尤其是学理工科的,不仅是大量在国内的留在了大陆,而且很多人从欧美放弃优厚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和急速科技进步中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和位置。我觉得今天有的人会怀念民国时代,甚至还有人说民国是中国最好的时代,是因为把自己代入了民国精英层的充满优越感的生活,他们一是因为在意识形态上更认同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或者说思想上跟国民政府一样就是亲美亲西方的,

二是忽视了当时占到全国绝对多数的普罗大众在生存线上的挣扎三是忽略了当时国力衰弱被日本压着打和屠杀抢掠,甚至获得了抗战胜利,还被苏联策动了外蒙独立,东北地区的中东铁路和旅顺被苏联占领。四是我觉得这些人应该不是搞理工科和工业界的,因为以民国时期的羸弱民族工业水平和发展的艰难,对有雄心搞民族工业,实现强国梦的人来说是备受挫折和打击的,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没有办法说成是最好的年代。

热门评论 30

  • 我爷爷奶奶经历过民国,小时候听他们描述一点都不美好。
    1、农忙时为了补贴家用,不得不徒步80公里去为外地地主收、种(因为气候关系,两地农忙时间稍有时间差)
    2、爷爷至少两次被国民党拉壮丁,一次逃回、一次赎回。逃跑时遇到解放军,解放军检查了一下手脚老茧和身上肌肉,认为我爷爷是农民,马上释放了
    3、曾遭到日军轰炸,还好没有死人
    4、没有东西吃,常常吃糠
    5、没机会读书。爷爷算是有学习能力,也读不了几年书
  • 跑跑小霸王 以公正的,理智的,务实的态度观察。
    民国是中国最垃圾的时代,这就是为什么那个时候好多高层精英毅然放弃自己的高级待遇,甘于俯身工农,寻求救国之道。好多大家族最优秀的孩子背叛自己家族投身革命。教员,少奇,彭湃李立三等等,都是家族里最优秀的孩子,是家族的未来,如果他们不革命,他都是全国那5%之内的,甚至更高层,会过上优厚的生活。但是他们毅然背叛家族,放弃一切投身革命。其实陈忠实的《白鹿原》是很反应当时的现实的,白家最聪明的孩子白灵,白灵读书最好(如果读书不是非常优秀,在那个歧视女性的年代,绝对不会花好多钱供女孩子读书的,尤其白灵还出去读了大学,更是非常花钱,我们听老人讲,我们家族的另外一家,送孩子到上海读书,每次都是用驴驼子拉银洋到县城银行寄钱),结果加入中共,最后牺牲。
    所以新中国开国集团是古今中外最优秀的开国集团(刘邦开国集团,李二开国集团,朱重八开国集团都有极强的地域性,很小范围内的精英),真正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精英,并且经历了最残酷的考验。到达陕北的那一群人,是全中国能力最强,意志最坚定,并且不畏牺牲的一群人。
    我外公家里也是的,也是他们那个乡首屈一指的家族,老大学医,老二学织布印染做生意(我外公)最小的儿子老三是最聪明的,老头子最喜欢的一个,花了好多钱读书,结果干了共产党(解放后做到我们县的副县长)。解放前也是把老头子气的半死,我们哪里早期是解放区和汪伪政府控制区交界的地方,抗战结束就是国共交界的地方,双方拉锯频繁,非常危险,老头子也是没有办法,全家拼命保护他。虽然没有李立三高级,但是情况相似,李立三每次回家都和他爸吵架,把他爸气的半死,李立三他爸也是湖南有名的有头有脸的乡绅。搞的没有办法,还得给钱给他读书。
  • 已注销用户
    我爷爷奶奶经历过民国,小时候听他们描述一点都不美好。
    1、农忙时为了补贴家用,不得不徒步80公里去为外地地主收、种(因为气候关系,两地农忙时间稍有时间差)
    2、爷爷至少两次被国民党拉壮丁,一次逃回、一次赎回。逃跑时遇到解放军,解放军检查了一下手脚老茧和身上肌肉,认为我爷爷是农民,马上释放了
    3、曾遭到日军轰炸,还好没有死人
    4、没有东西吃,常常吃糠
    5、没机会读书。爷爷算是有学习能力,也读不了几年书
    我外曾祖父年轻时跑船赚了不少钱,听当地老人讲,他打牌九银元都是用箩筐装(不是装米的箩筐,那时候有专门装银元的小竹箩筐,大概是100银元左右)。可到解放时定成分,定的是贫农。就是因为当时的伪县长(也是大地主),垂涎外曾祖父的资产,暗地指使土匪来抢劫(我外婆说是日本鬼子),杀了外曾祖父家90多口人,外曾祖父和我外公外婆当晚趁乱跑了出来,才幸免于难。解放前那种社会环境,你有钱都没法保护自己的财产和性命。
  • 真常应物 千修千处得 一年一生持
    shiyijiangnan
    民国显然是最坏的时代,没有之一。
    我爹常说,旧军队一个连长的薪水就能买两头牛了,那时候一头驴才七块钱,可是我爹家干活就指着那头驴和一头老牛,我家可不穷,搁现在那得中产,据我爹说那时候年产小麦总得六七千斤吧,可是只有过年的那顿饺子是白面的。平时吃得面条一般是高粱面,这东西没粘性,得加榆树皮,搁现在那是好东西。我爹文化很好,参加革命就是耍笔杆的,而后大部分工作时间是做秘书,但是只有初小文化,再上学高小得去县里,中学就得去保定了。我爹回忆起来充满矛盾,一会儿说那时候的日子殷实,一会儿又是那时候的各种贫困,各种灾难究其原因就是夹杂了好多自己的感受。我出生在七零年代,好多那时候的计划经济多惨,但是我却回忆起来那时候都是美好,因为人口激增还没到后期的农村大量占用土地盖房,自然环境特好,农田林网化,走在大渠边杨柳依依清水长流,可能是穷点,但是最好的房是学校的,我上一年级时候村里(那时候叫大队)给学校建了新式瓦房,村里有合作社的代销点,绝无假货,病了有合作医疗,小小年纪就已经知道了社会主义好,有了这种理念,即使长大看了西方电影也没觉着西方没多好,因为也可以看到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心里自然有个比较。知道我们的穷是因为旧社会的一穷二白,而且很早我的家乡就开始有了村办工厂,公社有玻璃厂,那得表现好的青年才可以去上班呢。综合而言,我小时候从旧社会过来的老人很多,很知道所谓民国那种好根本就是胡说八道。其实读读民国时代先进作家书就知道民国是个什么玩意,比如张恨水先生的,叶圣陶先生的,所谓改良的时代,越改越凉。
  • 我来说个我家的故事:我的高祖父是村里的大地主,土地多到让同村的人恨的地步。红军来了,用祖宅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再然后还乡团来了,你们以为地主的好日子来了吗?国军把祖宅夷为平地。即使如此,我家的土地还是用“山”做计量单位的,但是日子远远不能和现在比,甚至比不了解放后。为什么呢?我的曾祖父,和他的七个兄弟,一下乡收租就被保安团cosplay的土匪绑架,钱没了不说,人还要被虐待,所幸别人指着“肥猪”再次利用,也没下死手。就这样等到解放后清剿土匪,我家也被划分为地主。解放前就师范毕业的祖父一辈子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好不容易晚年安稳下来,没享几年清福就去世了。祖父恨共产党吗?不,他最恨的那个人叫叶利钦。
  • seal4051 出来混迟早要还
    自己的老爷子曾经是阜阳一代的也算是不小的地主,每年地租也能收几千大洋,后来从医学外科,当时民国给的条件待遇的确不错。但学成回来没几年就碰到常凯申行宪国大,搜捕甚至屠杀进步人士,地田也是不断被各路军阀反复盘剥,甚至戕害无辜百姓和善良农民的事情时有发生。老爷子实在忍无可忍,焚毁了田契和身契,在我党隐秘战线接头和安排下带了愿意跟随的投了解放军,接受思想改造和改编,参加解放战争,随后出国抗美援朝、印度自卫反击,越南自卫反击一场没拉下。我党真的开怀,一点也没有追究老爷子一开始从果党的小辫子,只在档案写下1948年3月参加革命。想想通常被认为是反动的地主都受不了民国了,对广大劳动人民和普罗大众来说“民国”一词和“恶魔”无异。民国既然那么好,为啥全国人民都要推导?
    现在一群小乔尔布亚缅怀民国,只是向往和脑部这一时代能给自己“可能”带来的特权,和凌驾普罗大众奴役劳动人民的快感罢了,这是病,得治。接受无产阶级专政铁锤捶打,接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再教育。
  • 全部楼层
    南山
    关于白面那段,完全真实。我妈就说过,旧社会时,家里有一占白面,大人们都要将白面挂起来,留着过年吃饺子。后来听见有人说解放后前三十如何如何苦,就问我妈,她老人家说,最苦不过旧社会,真是没法活下去,路边死一个人就是十分常见的事,死了就死了。另外就是土匪多,家里人被土匪绑了撕票,直到共产党来了建立政权,剿匪除奸,才安定。
    说土匪这段,我家是老房子,大概有二百多年了,堂屋前有个凹进的,大门开在凹里。外面那块就叫干檐,春秋时节坐那晒太阳,别人家的都很大,还能打牌,吃饭,我家就很小。就问父亲,父亲说,我们家是老房子,别人家是解放后盖的,你看看老房子都小,原因是土匪多,人家来抢的时候,你关着大门,人家会吊起石碾(农村几乎家家有)撞门,干檐窄小,台阶高,吊石碾什么的,就使不上劲,后来去一些老院子,老房子,果然正屋都是高台阶小干檐。

  • 刚刚看完李宗仁回忆录,接着楼主说说民国的生活吧。李宗仁出生在桂林临桂县,这个县风水不错,明清时期出过3个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内阁总理或副总理吧。近现代,出了3个有名的桂系人物,李宗仁、白崇禧、李天佑。李宗仁、白崇禧是国军的上将,而李天佑后来是共军的上将。他们都是和鲁迅同时代的人,但是早年的生活却要惨淡得多了。李天佑童年时,遇到大旱,弟弟被卖掉,换粮食。他悄悄地把弟弟又偷回来,弟弟却不幸病死。只好进城里面米粉店谋生,生活极其艰难,后来遇到桂军李明瑞部当兵,然后跟着李明瑞参加了百色起义。而白崇禧家也穷,读书的钱是校长帮他出了一部分,后来考进保定军校,开始有了收入。
    李宗仁比较奇怪,父亲是私塾老师,不管家务事,种田和家务都是老娘负责。家里在爷爷去世时,分得了40亩田。田这么多,青黄不接的时候,居然要去外婆家借粮食,后来外婆不借了,只好卖田。李宗仁14岁就要帮老娘种田和上山挑柴火,后来到城里面谋生,恰逢蔡锷在桂林主办陆军小学,于是考了2次,终于考上,开始有了收入。那时的军校是发生活费的,省下的钱,寄给家里面。这三位,都是因为生活所迫,选择了当兵吃粮。
  • 青梅煮马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南宋是最好的,民国是最好的。反正现在不是最好的🐶
  • F90
    1.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2. 民国电视剧对上流社会描写太多,对底层描写太少,都以为回到民国自己是上流社会,没想过和自己现在身份对应的是艰苦的劳工。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462
最热 最早 最新

  • “列强无不怀念我大清”?????
  • 一些人不光想活在民国,还有一些人想活在宋朝!
  • 任侠家 任侠家
    (1)民国时代,有些象春秋战国时代啊!(2)时势出英雄,英雄造时势!(3)出了杨振宁,季政道,丁肇中,魯迅,徐辈鸿等等,(4)军伐爱国,不与倭冦合作;爱国学生头领当汉奸,等等
  • 已注销用户
    我爷爷奶奶经历过民国,小时候听他们描述一点都不美好。
    1、农忙时为了补贴家用,不得不徒步80公里去为外地地主收、种(因为气候关系,两地农忙时间稍有时间差)
    2、爷爷至少两次被国民党拉壮丁,一次逃回、一次赎回。逃跑时遇到解放军,解放军检查了一下手脚老茧和身上肌肉,认为我爷爷是农民,马上释放了
    3、曾遭到日军轰炸,还好没有死人
    4、没有东西吃,常常吃糠
    5、没机会读书。爷爷算是有学习能力,也读不了几年书
    我爷爷33年的,也给我讲过那个时候的事,他说很多穷人连住处都没有,晚上就睡坟地,在两个坟头之间架上木棒,搭个草棚挡雨。
    而且很多穷困潦倒的人死后最常用处理方法就是沟死沟埋,路死路埋。就是死了没人收尸,旁人帮忙就地铲两把土草草葬在路边,一般都埋的浅,用不了多久还会被野狗给刨出来,简直不要太惨。
  • guan_16775561042921
    楼主不要带节奏。楼主应该明白,大家说民国是最好的年代,并不是说民国的百姓生活有多好,而是说民国时期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而这些恰恰是现在所缺乏的,自己没有所以才羡慕有的。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毫无疑问是个乱世,百姓生活肯定悲惨,但是在思想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绝对就是最好的时代,且没有之一,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涌现出无数大思想家,后世从来都没有达到过春秋战国的高度。而民国,就是比较接近春秋战国的时代,所以才有很多人说民国是最好的年代
    话不对路,就可以自由的暗杀。你要这种自由?
  • guan_16775561042921
    楼主不要带节奏。楼主应该明白,大家说民国是最好的年代,并不是说民国的百姓生活有多好,而是说民国时期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而这些恰恰是现在所缺乏的,自己没有所以才羡慕有的。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毫无疑问是个乱世,百姓生活肯定悲惨,但是在思想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绝对就是最好的时代,且没有之一,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涌现出无数大思想家,后世从来都没有达到过春秋战国的高度。而民国,就是比较接近春秋战国的时代,所以才有很多人说民国是最好的年代
    不知道民国被暗杀的那么多文人该怎么想了。
  • 我们是高校圈子里长大的,父辈大都是解放前或者解放初期的大学生,那时候可以说家家都是民国时代的获益人,基本上都是地主、资本家、军阀后人。结果我们同学里面除了极个别人基本上没有人怀念民国的,因为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回事,反而是不少配偶后面获知情况后怀念的不行,有点搞笑。
  • seal4051
    自己的老爷子曾经是阜阳一代的也算是不小的地主,每年地租也能收几千大洋,后来从医学外科,当时民国给的条件待遇的确不错。但学成回来没几年就碰到常凯申行宪国大,搜捕甚至屠杀进步人士,地田也是不断被各路军阀反复盘剥,甚至戕害无辜百姓和善良农民的事情时有发生。老爷子实在忍无可忍,焚毁了田契和身契,在我党隐秘战线接头和安排下带了愿意跟随的投了解放军,接受思想改造和改编,参加解放战争,随后出国抗美援朝、印度自卫反击,越南自卫反击一场没拉下。我党真的开怀,一点也没有追究老爷子一开始从果党的小辫子,只在档案写下1948年3月参加革命。想想通常被认为是反动的地主都受不了民国了,对广大劳动人民和普罗大众来说“民国”一词和“恶魔”无异。民国既然那么好,为啥全国人民都要推导?
    现在一群小乔尔布亚缅怀民国,只是向往和脑部这一时代能给自己“可能”带来的特权,和凌驾普罗大众奴役劳动人民的快感罢了,这是病,得治。接受无产阶级专政铁锤捶打,接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再教育。
    只要手上没有沾血的,不会去管以前怎么样的。
  • 静夜思猫 认知多样性,保护多样性,创造多样性
    因为只要幻想自己能当上前1%,甚至前5%的阶层,无论哪个时代,都是好时代。
  • 水草之肃
    怎么说呢,就是都是民国的精英,待遇也不尽相同,尤其国破家亡的时候。
    王淦昌在浙大当教授,日本全面侵华后,跟随学校西迁。学校给的工资不够一家开销,自己因为营养不够得了肺结核。王淦昌的夫人为了补贴家用顺便给王淦昌增加营养,就养了几只羊(羊奶给王淦昌补充营养)。结果王淦昌看他夫人操持一家还要放羊,劳累过度,于是没课的时候,就代替她夫人去赶羊放羊,羊在坡上吃草,他在坡上看书。被誉为“放羊教授”。
    民国精英待遇,取决于影响力,而且单纯钱多照样不保险。
  • 楼主不要带节奏。楼主应该明白,大家说民国是最好的年代,并不是说民国的百姓生活有多好,而是说民国时期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而这些恰恰是现在所缺乏的,自己没有所以才羡慕有的。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毫无疑问是个乱世,百姓生活肯定悲惨,但是在思想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绝对就是最好的时代,且没有之一,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涌现出无数大思想家,后世从来都没有达到过春秋战国的高度。而民国,就是比较接近春秋战国的时代,所以才有很多人说民国是最好的年代
  • 老头子 讨论不争论
    全部楼层
    guan_16489759062818
    说土匪这段,我家是老房子,大概有二百多年了,堂屋前有个凹进的,大门开在凹里。外面那块就叫干檐,春秋时节坐那晒太阳,别人家的都很大,还能打牌,吃饭,我家就很小。就问父亲,父亲说,我们家是老房子,别人家是解放后盖的,你看看老房子都小,原因是土匪多,人家来抢的时候,你关着大门,人家会吊起石碾(农村几乎家家有)撞门,干檐窄小,台阶高,吊石碾什么的,就使不上劲,后来去一些老院子,老房子,果然正屋都是高台阶小干檐。
    生存的智慧啊!
  • 怎么说呢,就是都是民国的精英,待遇也不尽相同,尤其国破家亡的时候。
    王淦昌在浙大当教授,日本全面侵华后,跟随学校西迁。学校给的工资不够一家开销,自己因为营养不够得了肺结核。王淦昌的夫人为了补贴家用顺便给王淦昌增加营养,就养了几只羊(羊奶给王淦昌补充营养)。结果王淦昌看他夫人操持一家还要放羊,劳累过度,于是没课的时候,就代替她夫人去赶羊放羊,羊在坡上吃草,他在坡上看书。被誉为“放羊教授”。
  • 因为台湾那些人不仅还在,更有甚者去过做日子了。
  • 吼个啥子哟
    那些说民国好的人是觉得自己去民国能混成上流社会精英人士而已!
    很简单,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这个教育在现在啥也不是,如果放到民国,分分钟是大师级别。放到理科那时候没多少人会数理化,这些人就能混个实业家,各类火柴大王之类的;放到文科,那时百分九十五是文盲,名字都不会写,至少也能混个知识分子被供养起来。日子逍遥自在,奴仆美女无数。除了有钱就是有时间了,妥妥的人上人
  • 黄金史姆莱 曾经年少爱追梦
    这其实就是民国版的印度,上层及精英是“人”,其余绝大部分不是“人”····
  • 那些说民国好的人是觉得自己去民国能混成上流社会精英人士而已!
  • 金庸先生的1999年的一片自传体散文《月云》中有一段文字:
           从山东来的军队打进了宜官的家乡,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压农民,处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伤心了大半年,但他没有痛恨杀了他爸爸的军队。因为全中国处死的地主有上千、上万,这是天翻地覆的大变乱。在宜官心底,他常常想到全嫂与月云在井栏边分别的那晚情景,全中国的地主几千年来不断迫得穷人家骨肉分离、妻离子散,千千万万的月云偶然吃到一条糖年糕就感激不尽,她常常吃不饱饭,挨饿挨得面黄肌瘦,在地主家里战战兢兢,经常担惊受怕,那时她还只十岁不到,她说宁可不吃饭,也要睡在爸爸妈妈脚边,然而没有可能。宜官想到时常常会掉眼泪,这样的生活必须改变。他爸爸的田地是祖上传下来的,他爸爸、妈妈自己没有做坏事,没有欺压旁人,然而不自觉的依照祖上传下来的制度和方式做事,自己过得很舒服,忍令别人挨饿吃苦,而无动于衷。宜官姓查,“宜官”是家里的小名,是祖父取的,全名叫做宜孙,因为他排行第二,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宜官的学名叫良镛,“良”是排行,他这一辈兄弟的名字中全有一个“良”字。后来他写小说,把“镛”字拆开来,笔名叫做“金庸”。
  • 全部楼层
    真常应物
    我爹常说,旧军队一个连长的薪水就能买两头牛了,那时候一头驴才七块钱,可是我爹家干活就指着那头驴和一头老牛,我家可不穷,搁现在那得中产,据我爹说那时候年产小麦总得六七千斤吧,可是只有过年的那顿饺子是白面的。平时吃得面条一般是高粱面,这东西没粘性,得加榆树皮,搁现在那是好东西。我爹文化很好,参加革命就是耍笔杆的,而后大部分工作时间是做秘书,但是只有初小文化,再上学高小得去县里,中学就得去保定了。我爹回忆起来充满矛盾,一会儿说那时候的日子殷实,一会儿又是那时候的各种贫困,各种灾难究其原因就是夹杂了好多自己的感受。我出生在七零年代,好多那时候的计划经济多惨,但是我却回忆起来那时候都是美好,因为人口激增还没到后期的农村大量占用土地盖房,自然环境特好,农田林网化,走在大渠边杨柳依依清水长流,可能是穷点,但是最好的房是学校的,我上一年级时候村里(那时候叫大队)给学校建了新式瓦房,村里有合作社的代销点,绝无假货,病了有合作医疗,小小年纪就已经知道了社会主义好,有了这种理念,即使长大看了西方电影也没觉着西方没多好,因为也可以看到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心里自然有个比较。知道我们的穷是因为旧社会的一穷二白,而且很早我的家乡就开始有了村办工厂,公社有玻璃厂,那得表现好的青年才可以去上班呢。综合而言,我小时候从旧社会过来的老人很多,很知道所谓民国那种好根本就是胡说八道。其实读读民国时代先进作家书就知道民国是个什么玩意,比如张恨水先生的,叶圣陶先生的,所谓改良的时代,越改越凉。
    老舍的茶馆有句台词:
    现在想起来,大清国不见得好,可是到了民国,我挨饿了。

  • 已注销用户
    我爷爷奶奶经历过民国,小时候听他们描述一点都不美好。
    1、农忙时为了补贴家用,不得不徒步80公里去为外地地主收、种(因为气候关系,两地农忙时间稍有时间差)
    2、爷爷至少两次被国民党拉壮丁,一次逃回、一次赎回。逃跑时遇到解放军,解放军检查了一下手脚老茧和身上肌肉,认为我爷爷是农民,马上释放了
    3、曾遭到日军轰炸,还好没有死人
    4、没有东西吃,常常吃糠
    5、没机会读书。爷爷算是有学习能力,也读不了几年书
    我就说嘛,那些把民国说的那么好的,其中一条原因就是 这些人没有生活在那个糜烂的时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