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朋友圈都在转发屠呦呦背后的男人?

作者| 小鱼

来源 |  视觉志

  上世纪60年代,一场疟疾疫情席卷全球,整个世界都在寻找有效的抗疟新药。

  屠呦呦团队花费3年时间,历经百场失败,终于发现了100%的抗疟药效的青蒿。

  39岁的屠呦呦,为了验证青蒿素安全性,曾以身试药。

  最近,“屠呦呦为测青蒿素安全性曾以身试药”登上热搜榜,激励一代中国人。

500

500

  屠呦呦提交的试药报告

  她的名字,和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我们已经听了很多次。

  但在这个故事背后,很少有人知道,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也曾以身试药,面对媒体时他却只说:

  “她的奖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

  从中学时代的暗恋,到如今90多岁的相伴,两人携手走过,扶持一生。

  这大概就是科学家的爱情,简单质朴却用行动来践行,什么是一生一世一双人。

500

500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正是取自诗经《小雅·鹿鸣》。

  为他起名字的父亲也未曾想过,女儿此后的一生,竟会与这株小草结下不解之缘。

  和钱学森、茅以升等科学家相比,屠呦呦显得更接地气。

  她自小就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学霸。高中成绩单里,语数外平均分70多分,还保留着化学成绩60多分的“黑历史”。

  平平无奇的成绩,加上不苟言笑的性格,在老师眼里不是出类拔萃的尖子生,在同学堆里也没有过强的存在感。

  在一个采访里,屠呦呦的同学这样形容她:

  “她很普通,穿着朴素,属于默默无闻型的。”

500

500

  即使在学生时代是一个“小透明”,在她的初中同学李廷钊眼里,她也是闪着光的。

  早在遥远的中学时代,李廷钊就已经默默暗恋着屠呦呦,但两人学习都很刻苦,这段“早恋”自然是被扼杀在摇篮里。

  经历紧张的高考,他们果然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都考上北京的大学——

  屠呦呦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李廷钊赴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外语。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国家对内对外都需要大量人才,李廷钊没能奔赴朝鲜战场,遂选择去农大补习班继续深造。

  同在北京,两人却没有多少交集。

  李廷钊的姐姐看得心急,主动牵线搭桥,当起了红娘,给他们二人制造相处的机会。

  两颗年轻的心,也慢慢走到了一起。

500

500

  毕业后,李廷钊去苏联留学,历经两年终于回国,他被分配到黑龙江的北满钢厂工作。

  那时候,屠呦呦33岁,李廷钊也已经32岁。

  再次见到屠呦呦,李廷钊鼓起勇气大胆表白,相识十多年后,两人终于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婚后,他们一个研究药学、一个研究冶金。

  朋友们开玩笑戏称,这二人的结合,简直就是传统(中药)与现代(钢铁)的融合。

500

500

  做科研的时候一丝不苟,生活中的屠呦呦,却是个“大线条”的人。

  《功勋》的导演郑晓龙,向观众展示了生活中的屠呦呦:

  经常丢三落四,走路看见熟人不喜欢打招呼,直来直去的性格很容易“得罪”人。

  李廷钊虽然做着钢铁的工作,心思却细腻温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接得住”她。

  60年代,很多家庭都还停留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

  李廷钊完全不在乎,他基本承包了全部家务,全力支持妻子的研究工作,照顾家人的生活起居。

  有时候,屠呦呦会在家里看书籍和资料,几天都不出门。

500

500

  这时候,李廷钊就强行打断沉迷工作的妻子,带她到楼下溜达。

  碰到邻里寒暄:“你们这是要去哪里?”

  李廷钊幽默地回答:“我们要去旅游了。”

  “去哪里旅游啊?”

  “小区。”

  平凡的家庭生活,因两人的性格互补变得生动。

  他们生下两个孩子,家庭美满幸福,只是那时候的他们都没想到:

  一株小小的草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也改变了整个世界。

500

  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爆发。

  战场上除了可怖的飞枪实弹,还有携带疟疾的飞蚊,带走人的生命。

  在遥远的年代,疟疾有着令人恐惧的高死亡率,曾被冠上“生命收割机”的称号,影响着人类的历史进程。

  曾经就有考古学家推测,古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一部分原因就是来自疟疾。

500

500

  为了防止疟疾普遍性地传染到中国境内,1967年5月23日,我国成立了研究项目小组。

  这个代号“523”的研究项目,目的是“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

  屠呦呦临危受命,作为523项目的组长,和众多人员共同研究。

500

500

  那时候的屠呦呦已经39岁,在需要亲身实验药物毒性的时候,她第一个站出来:

  “我是组长,我先来!”

  在长期用药的过程中,屠呦呦患上病毒性肝炎,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500

500

  李廷钊至今都记得,那时候的屠呦呦,每天回家都带有一身酒精味,亲自服药试验导致肝中毒。

  作为丈夫,李廷钊心疼屠呦呦,但他也知道,妻子对这份事业有多么坚持。

  李廷钊没有苛责妻子不顾身体,也没有以家人视角劝她放弃,而是在之后寻找试药志愿者时,第一个站出来为她试药。

  在充分尊重妻子事业梦想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方式为她分担。

500

500

  后来的研究工作中,屠呦呦几乎没有时间顾及家庭。

  李廷钊则担任起了厨师、保姆、秘书的职责,成了她最坚强的后盾。

  电视剧《功勋》中,用了很多镜头来为观众展现屠呦呦和李廷钊的相处细节。

  屠呦呦有心事的时候,喜欢在阳台看天上的星星,李廷钊陪着她。

500

500

  在她怀疑自己的时候,规劝她。

500

500

  屠呦呦去海南参与工作,研究遇到瓶颈时,丈夫是她唯一的倾诉对象。

  她在信中向丈夫诉说:

  “廷钊,来海南已经一百多天了,每天面对大量的疟疾患者,试药结果却并不理想,令人寝食难安,一切都要从头做起了。

  难,我不怕,但最困扰我的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李廷钊是屠呦呦生活上的左膀右臂,也是她的忠实倾听者。

  别人都在意她飞得高不高,他是那个会担心屠呦呦累不累的人。

500

500

  如今两人已携手走过大半生,屠呦呦一生潜心研究,心无旁骛,并不愿在公众场合露面。

  记者去到家里,李廷钊就承担起了“秘书”的角色,帮她接打电话,重复回答问题,主动讲起过去的很多事情。

  当记者为他:“李老,你们啥时候就在一起了呀?”

  李廷钊很骄傲地说:“我们是初中同学啊!”

  屠呦呦在中学还是个“小透明”的时候,李廷钊就倾慕她。

  经过了几十年的岁月洗礼,妻子成了为国争光的科学家,他们彼此的包容和爱意一如从前。

500

  85岁的时候,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身穿紫色礼服,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奖章证书,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

500

500

  屠呦呦的获奖,让中医药再一次被人们正视。

500

500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屠呦呦也曾陷入过不少质疑。

  2011年,屠呦呦曾获得美国“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一个有着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奖项。

500

500

  有人认为“青蒿素”是“523项目组”集体科研得出的结果,把奖颁给屠呦呦,对其他参与者不公平。

  但就像纪录片《治愈世界》里研究员说的那样——

  “她不仅是“523项目”的组长,她的功绩更在于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入到‘523项目’中,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抵制率的191号,第一个把它用到临床上,而且证实有效。”


500

500

  世人只看到屠呦呦得奖的荣光,却忽略了她曾经一个人背负起的寂寞和希望。

  她挑起了大梁,牺牲了家庭和健康,半辈子都投入在研究之中。

  这段艰难的研究路,她是如何孤独和坚持,恐怕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500

500

  除此之外,还有人攻击屠呦呦作为女性的“可悲”。

  尽管屠呦呦的科研成果,拯救了万千生命,在那些人眼里,她是个失败的女儿、母亲、妻子。

  在科研和家人这碗水之间,即便是屠呦呦也不能绝对端平。

  但对屠呦呦家人来说,从来都会给她支持和认可。

  屠呦呦的父母从小就注重她的教育,所以她有机会接触到了药物方面的知识,打开自己的科学世界。

  她忙起来很长时间都无法回家,家人也充分理解,以她为骄傲。

500

500

  家庭生活中的她争分夺秒,基本上把大部分时间全用在工作上,两个孩子有时候也无暇顾及。

  有一次,屠呦呦去外地百余天,回来忘记去接女儿。

  后来才发现丈夫已经把女儿接回去了,她怀疑自己不是个好母亲。

  李廷钊以不容置疑的方式告诉她:你是个好妈妈。

  不管外界的荣誉还是争议,李廷钊永远都会站在她这一边,安慰她:

  “即使是神,也会有血有肉的,常年奔跑在野外,会受伤也会生病,比如病毒性肝炎。”

500

500

  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学经历,没有院士光环,是个“三无”科学家。

  但在她的生活中,也同样没有父母的误解,没有不成器的子女,没有内耗的婚姻。

  研发青蒿素是屠呦呦一生的梦想,而李廷钊就这么陪着她,一起追逐了将近一生。

  不管是事业还是家庭,屠呦呦都是某种程度上的“人生赢家”。

500

500

  70年,长情陪伴。

  直到耄耋之年,依旧只是老两口,相伴在一起。

  看到他们一起出现在画框里,还是能够感觉到爱情和婚姻最好的样子。

  有人说,遇到屠呦呦是李廷钊这辈子最大的福分,但遇到一个好丈夫,何尝不是屠呦呦的幸运。

致敬屠老,也致敬爱情。

  参考资料:

  1央广网《屠呦呦:39岁临危受命 70年长情相伴》

  2 纪录片《大家》一株小草的力量

  监制:视觉志

  编辑:小鱼

  微博:视觉志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