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盯着康养没毛病,但可能是个加速死亡的结局

500

因为昨天看到《几乎所有活着的房企,都在瞄准康养》这篇文章,心里有感而发,所以也想谈谈这个事情,毕竟我也算半个圈内人,但又不完全是,大家可以看我的简介就懂了。

这既可以让我看清楚一些事情,又不至于陷入灯下黑。

我的观点是,活着的房地产企业确实都在盯着康养,之前还一直盯着文旅,但如果轻易操盘,可能死得更快——最好的案例就是xhl。

康养和文旅其实可以结合起来一起谈,因为当房地产企业面对文旅项目和康养项目,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性质相同的。康养项目(康养地产)在国内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可用的案例不多,而文旅项目(文旅地产)已经做了不少年,项目案例较多,而且,我个人也参与了一些这方面的项目,所以,先拿文旅地产来说事吧。

大家都知道,前几年文旅合并,双向赋能,市场反馈就是诞生了很多文旅项目。这本来是好事,但架不住房企也盯上了这块市场,于是就诞生了很多由房企操盘的奇葩项目。

这类项目的操作思路,可以简单梳理一下是这样的:由房企拿地,很大一片地,而一般常见的操作思路是一部分地盖住宅,一部分地做文旅景区,表面上看,也是双向赋能,景区起来了,住宅价值提高,最直观的就是楼贵了;住宅卖出去了,人气就起来了,反馈到景区就是人流也起来了,双向促进,逻辑闭环,堪称完美。

500

但是,事实上,这类文旅项目,或者说文旅地产,成功的案例不多,大部分可以说都在苟延残喘,还有不少接近于失败,比如某知名影视明星搞的那个项目,原因是什么?

当然每次总结,你都能找到一大堆理由出来,什么地段不好啊,风口不对啊,整体形势变差啊,但是,我个人认为,归根到底,核心的根本原因在于房地产企业自身。

我说几个关键词:贷款、急于变现、模式复制。

对房地产企业有所了解的,看到这几个关键词,基本上就懂了,我是在说房企的经营思路:房企拿到地以后几乎都喜欢拿到银行去做贷款,换言之,一个上百亿的项目,可能房企自己拿出来的真金白银并没有多少,所谓的杠杆就是这个意思,用很小的力,撬起更重的物体;接下来就很好理解了,因为贷款,所以急于变现,加上前几十年,房地产的火热程度,越快把房子盖好卖出去,越能迅速回笼资金,开发新的项目,盘子才能越做越大;第三个也很好理解,成功的案例都喜欢复制,房地产企业尤其喜欢复制,不但流程复制,连建筑样式都复制,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住宅都好像长得差不多,市面上很多景区似乎哪哪都是徽派建筑,一部分原因就在这里。

这几个关键词,在房地产行业,也许催生了快速发展,但是一旦移植到文旅乃至康养,简直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其实道理真的很简单,大家仔细一想估计也就都懂了。

简单来说,文旅是周期长,回款慢的行业(相对于当地产而言),贷款越多,压力越大;文旅项目是需要慢工出细活的项目,说个最简单的道理,一个楼哪里掉了个瓷砖,哪里路面起了个坑,你让人修修补补就完事了,大家也不会太计较,但是,文旅项目做得丑了没人来,某些项目掉块漆都有可能影响用户体验,跟房地产完全是两种境界。复制就更可怕了。说起来,房地产企业本质上其实是弱创新行业,但文旅则不是,想象一下,现在交通和传媒这么发达,一个没有创新的非天然景区,能有活路吗?

其实还有第四点,行业资源有限。不论是文旅还是康养,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其实都是跨行业了。盖楼你是专业的,文旅和康养,你还真不是专业的。

拿我之前合作过的几个房企来说,项目前期,策划地天花乱坠(我策划的),口号喊地那叫一个高,大家都很开心。但是,一到落实阶段,比如说需要建一个小小地民俗体验馆,盖楼很简单,徽派建筑复制,图纸都是现成的,但是里面总不能空着吧?要不然体验啥?这时候就抓瞎了。着急忙慌联系当地政府,找本地的民俗专家,专家转了一圈,吃了顿饭,拿了咨询费,撂下几句话走了,剩下甲方和我们乙方大眼瞪小眼,最终这活转了一圈又落我们乙方头上。钱花出去不少,该给我们的预算又少了。

景区大规划,大框架都没问题,一旦落实到里面的小景点,小细节,问题排山倒海地来,而房企只干两件事,一是催进度,二是砍预算。我经历过最经典的一句催进度的话是“干不死就干到死为止。”让人崩溃。大家可以想想,这样的项目做出来,它能好吗?

另外,一个文旅景区,想要赚钱,后期的经营是非常关键的,包括商户招商、表演团队、玩乐设施更新换代,宣传推广等等一些列零散而细碎的工作,我可以负责地说,大部分房企都不具备这方面的渠道和资源,这意味着你得自己去开发,后期资金跟不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各种不专业。

回到我在上文中提到的xhl,抱歉他们现在还拖欠着部分款项,就稍微遮掩一下。当初连续在多地开工同类的文旅地产项目,一时间也是风头无两,但紧接着就急转直下,反正,我参与的几个都不怎么样。

500

再说回到康养,康养地产。本质上来说,康养地产项目和文旅地产项目关键点类似,但康养前景更加不明确,需要的专业化程度更高,这点,不用细说大家也都能想明白对吧。

目前来说,国内真正的属于康养的项目其实并不多,像泰康算是先行者。而其他很多所谓的康养项目,其实是挂着康养名头的文旅项目,比如什么负离子、温泉、太极瑜伽之类的,这种项目本质上并非康养。

所谓康养,一指康复,二指疗养(包括养老),需要非常专业的服务团队跟进,说白了房子在这种项目中不占核心地位。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假设你自己要去一个康养基地,你最看重的是啥?

综上,回到最开始,我的观点,房企盯着康养是没毛病的,但真的别自己操盘去做康养项目,否则真可能自己死的更快,市场上还留下一地鸡毛。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