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甲骨文上的“西邑”,就是夏朝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有《尚书》、《逸周书》和佚书20多篇,其中清华简《金縢》能和伏生所传今文《尚书》直接联系。从清华简来看,现在不能证明,也不能反对孔子编百篇《尚书》之说。但是清华简足以说明东晋以后的古文《尚书》没有历史根据。清华简中,《尹诰》、《尹至》篇有很多的用词和语法同今文《尚书》中的《夏书》和《商书》是一样的。清华简里没有《尚书》和《逸周书》的差别,因此我们对《逸周书》里面若干篇书的估价,还应该提高。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对于古史研究有重要意义。现在我们初步估计全部清华简有64篇或更多一些书,内容和《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有一些关系,但与《书》的关系更重要。按照后世的分类,一种是真正的《尚书》,见于在今天传世的《尚书》,或者由其标题或内容可以推定是《尚书》的;第二种是不在《尚书》,可是见于传世的《逸周书》的;还有一些,是我们从来不知道的,可是从其体裁来看是和《尚书》、《逸周书》是一类的。这三部分总共有20多篇,是清华简的主要内容。
此外还有关于历史方面的材料,如清华简第2册整理报告的内容,是《系年》。原无标题,但其体例比较接近于西晋时发现的《竹书纪年》,有些文句和传世的《竹书纪年》非常相近甚至相同,故定其名为《系年》,已于2011年出版。
1942年长沙子弹库出土了战国帛书,1951年至1954年陆续在长沙发现了五里牌、仰天湖、杨家湾的战国竹简,但这些竹简还都不是严格意义的书。真正发现战国时代的竹书,那是1956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可惜竹简残断过甚,现在没有办法拼起来。当时我认为是儒家的作品,现在还有人这么看,不过现在有比较明确的证据证明这些竹简是墨家的作品。此后湖南慈利石板村也出土了竹书,但是多数残碎。真正重要的是郭店、上海博物馆、清华这三批竹简。与前两批竹简偏重于儒家、道家著作等思想性、哲学性的内容不同,清华简的内容主要是经史类的,而且主要是和历史有关的。
我们可以看到,一批随葬的竹简,反映了墓主的思想和学术倾向。银雀山一号墓就都是兵书,我们可以想见墓主人一定是军事家。郭店墓的主人按我的意见是“东宫之师”,是教太子的老师,多有思想性内容,摘录的《语丛》也是思想性的内容。清华简的墓主人,可能是史官一类的人。
下面我们谈一谈和《尚书》、《逸周书》有关的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清华简里面真正能和伏生所传今文《尚书》直接联系的,最主要的就是《金縢》。刘国忠教授整理的《金縢》这一篇,竹简相当完整。虽然有一些地方要补字,也有个别很重要的地方和今本文字不一致,可是很明显这一篇就是《金縢》的内容。
过去因为竹简整理尚处于初步阶段,而媒体很关心,我们曾以为竹简里有《康诰》,后来证明不是《康诰》。这是因为有一支尾简有几字和《康诰》最后几字“民世享”相同,其下留白,遂以为有《康诰》,结果不是《康诰》。我们也曾以为有《立政》,因为我们在简上看见的话,跟《立政》差不多完全一样。可是进一步研究发现不是《立政》,而是跟《立政》有关的另外一篇东西。《金縢》则没有这些问题,虽然它并没有写“金縢”这样的标题。这样我们能有一个估计:济南伏生传的今文《尚书》,或说28篇,或说29篇,所以《尚书》的篇数并不多,数量很有限。孔壁出的《尚书》,据说比伏生本增多16篇。
相对于这个来说,我们现在发现《尚书》类文献20多篇,数量上同它们差不多。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大家一定会问,先秦的时候,到底有没有一部《尚书》?——当时可以不一定称《尚书》,因为有不少人认为“尚书”这个名字是汉代才有的——特别是有没有一百篇《书》,是孔子选的?这一点实际上不能从清华简中发现,或者据伏生的、孔壁的《尚书》证明,至少我们这个墓里面没有百篇《尚书》。可是这也不能说当时就一定没有百篇《尚书》。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尚书序》。《尚书》确实有一百篇的序,而且汉代的人都相信它,郑玄还专门作了注。《尚书序》说明有过一百篇的这种设想,或者有这种东西。清华简能不能证明《尚书序》的存在呢?至少有一点可说,就是《金縢》。
《书序》很明确讲它名为《金縢》,《史记》也称《金縢》,可见当时有“金縢”这一名称。如果《尚书序》普遍流行,在楚地,竹简的主人也看到过《尚书序》的话,他为什么不把这一篇东西称为《金縢》呢?这一篇用了一个很长的题目:“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这个题目不是随便取的,几乎完全相同的话见于《史记》。
因此这个标题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在楚地,墓主人是承认这个标题的,而且特别用了“志”。《逸周书》在《国语》等古书中常常被称为《周志》,“志”应该是对前人言论、事迹的记述,此处用了“志”,和《周志》接近。这一篇在百篇里面,是很重要的一篇,伏生所传,但是墓主人是不承认《书序》的。如果他看见《书序》或承认《书序》,为什么不写“金縢”而用这样一个名字?所以很可能他没有看见过《书序》。
当然,说他没有看见《书序》,并不一定等于在公元前三百年没有《书序》或与之类似的文字。其它各篇,也都没有用《书序》的篇名,但是有的比较接近。比如《说命》,是古文《尚书》,可是在孔壁增多的16篇里面并没有《说命》,今天的古文《尚书》有《说命》,清华简有,标题是“傅说之命”。
- 下一页
很多出土的都是碎了一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