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1936] 第2章:被“网暴”的不抵抗将军
北齐最后一任皇帝高纬,意外发现穆皇后身边有个侍女颜值超高,自从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从此就念念不忘以至于无心政事。后来穆皇后发现自己失宠了,便把这名侍女打包送给高纬求关注。高纬获得如此美人两眼放光封她做了淑妃,有女如此其它人都得靠边站,穆皇后的失宠状态因此无限期延长,身边还少了一个仆人。
淑妃本名冯小怜,擅长歌舞弹唱、梳妆打扮、撒娇卖萌以及推拿按摩,夜里极尽温柔甜蜜,伺候得高纬欲罢不能。即使白天在朝堂上接见大臣处理政务,他都要把冯小怜搂在怀里;由于冯小怜美得不可方物,高纬干脆让她脱光衣服躺在桌上,令大臣们花重金买票进来观赏。凭借自身优越的条件和奉献精神,冯小怜成功改变命运并实现了阶层跨越。
冯美人还对军装情有独钟,凹凸有致的身材裹着干练的军服散发着野性美,而高纬又喜欢打猎,两个会玩的人这就玩到一块儿了。北齐灭亡的前一年,高纬带着冯小怜外出打猎,忽然收到急电说敌人正攻打晋阳,高纬听罢决定前去督战。可是美人冯小怜还没玩够,撒娇说还想再打一回,望着她楚楚动人的眼神君王瞬间精神恍惚,于是陪她继续玩,晋阳那边就随它去吧。
(晋阳位于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
打猎回去后高纬收复晋阳,士兵死伤惨重却久攻不下,后来花大代价挖地道弄塌了半堵城墙,正当军队要从豁口处往里冲的时候,高纬下令游戏暂停,原来他想让美人冯小怜过来见证他收复失地的高光时刻。可是小怜出门要梳妆打扮,从头到脚捯饬下来花了不少时间,敌方趁机就把豁口堵上并加强了防御。等小怜花枝招展地加入观战团时,攻城方早已错过了最佳时机,仗打得很是吃力。中途冯小怜把军队的调防看成是撤退,尖着嗓门大喊一声“我军败了”。周围的人不明真相全乱了套,高纬也被慌张的随从们带离了现场。皇帝都逃了,士兵们也无心恋战,北齐兵败如山倒,几个月后就亡了国。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基于这段孽缘写下了名为《北齐二首》的诗,第一首如下:
一笑相看国便亡,
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
已报周师入晋阳。
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美人褒姒一笑就亡了国,所以没必要等到宫殿荒草一人深的时候才开始后悔和悲伤。在美人冯小怜一丝不挂横躺在宫殿机案上让君臣围观的那些荒唐夜晚,北周军队攻入了晋阳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京城。
《北齐》第二首诗写这对男女打猎的事:
巧笑知堪敌万机,
倾城最在着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
更请君王猎一围。
翻译成白话文,小怜的妩媚一笑在皇帝高纬心里比日理万机还要重要,最让这位昏君着迷的就是小怜穿着军装英姿飒爽的样子。晋阳已经失陷但是国王却没有心思去管,因为美人小怜请求再陪她打一次猎。
局势君为什么如此详细地介绍这两首诗及其背后的故事呢?因为在丢失东三省的过程中,有人模仿这两首诗写了《哀沈阳二首》来讽刺张学良,这两首诗一经发表便成了爆款,是流量和销量的保证,当时全国的纸媒纷纷转载分享,印得越快赚得越多。这两首诗共8句,我们全部列出如下:
赵四风流朱五狂,
翩翩胡蝶正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
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
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
更抱阿娇舞几回。
要是看懂了李商隐的《北齐两首》,那么《哀沈阳二首》简直像白话文一样通俗易懂,《哀沈阳》到底属于借鉴、抄袭还是洗稿,就当做思考题留给大家。此诗的第一首交待了张学良和3个女人的不正当关系,第二首曝光了九一八之夜张学良正搂着美女在跳舞。无论第一首的男女关系,还是第二首的跳舞行为,都与事实严重不符,严格说来带有“诽谤”的性质。但是在当时舆论汹涌洛阳纸贵的情况下,张学良百口莫辩。晚年91岁高龄的张学良谈起这件事的时候,依旧耿耿于怀地说:我最恨这首诗。
(赵四小姐20岁之前的照片)
诗中出现的“赵四”是赵四小姐赵一荻,1931年她已经跟张学良好了5年,是得到原配于凤至认可并对外以秘书相称的张学良“二老婆”。赵四是民国前交通次长赵庆华的四女儿,赵家有钱有势有人,赵四属于大家闺秀。“朱五”是张学良秘书朱光沐的老婆朱湄筠,她是北洋政府时期内务总长朱启钤的五女儿,也属于名门闺秀。胡蝶是当时红得发紫的电影明星,是那个年代的票房保证。最后一句出现的“阿娇”只是一个代词,是张学良搂着跳舞的一个娇媚女子,既可能是赵四、朱五或胡蝶,也可能是其他人。
这首诗的作者叫马君武,他曾是跟着孙中山一起闹革命的学霸,被清政府通缉后留学德国拿到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翻译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做过教育总长、广西省长、创办过广西大学,是当时教育界与蔡元培相提并论的实力派,但他写的《哀沈阳二首》就纯属蹭热点,跟他严谨的学术精神毫不相干。两首诗发表于1931年11月20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二个月,当时东三省还没有完全被日军占领,南京政府告诉大家要忍耐,张学良没有组织起反败为胜的抵抗,学生们在抗议、老百姓在吐槽、知识分子在讽刺。
马君武模仿的《哀沈阳》出现的时机很好,准确蹭到了热点,一时间吸粉无数。望着两首诗爆火的盛况,马君武本人相当得意,在这一波嘲讽统治者无能的浪潮中,他一跃站在了潮头上。于是他逢人便夸自己的诗好,认为这两首诗会成为经典,将和明末诗人吴梅村讽刺吴三桂的《圆圆曲》一样被世代传颂。据张氏父子的秘书汪树屏回忆,那之前马君武办了一所私立大学,听说张学良仗义疏财出手阔绰,就好几次司令长司令短地找上门来求打赏,张学良因为经费紧张一直没掏钱,马君武为此怀恨在心。
60年后91岁高龄的张学良跟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访谈时说,这首诗纯粹是胡说八道,我年轻的时候虽然风流好色,光情妇就有11个,但是下属的老婆我从来不碰,而且朱光沐和朱五结婚的时候我还是主婚人,1931年那个时候,我跟朱五连话都没说过几句,更不可能一起跳舞。影星胡蝶就更不用说了,我跟她一辈子都没见过面。
《哀沈阳》诗中的男女关系唯一属实的是赵四小姐,但赵四并不“风流”,作为民国交通次长的女儿,她的家教很好、品性端正。张学良是在大华饭店的舞会上第一次见到赵四小姐,当时大华饭店的总经理赵道生是赵四小姐的亲哥,赵四出现在舞厅是她的姐姐们带她过来玩。那年赵四年方二八,一副清纯干净的中学生模样,和舞池里浓妆艳抹的交际花们天上地下,张学良对她一见倾心,赵四也被眼前这位26岁的年轻军官迷住。自从赵四跟了张学良,她也就不可能再跟其他男人有任何交往,再说其他男人也不敢去做那种掉脑袋的事。说张学良风流是实事求是,说赵四风流就有点冤枉良家妇女了。
(年轻时候的朱五朱湄筠)
若干年后,定居香港的朱五在某次宴会上碰到了马君武本武,朱五端着酒杯走上前说:马老您认识我吗?我就是你笔下那个朱五呀,来我敬您一杯,感谢您让我变成了大名人。马君武抬头看到这位满脸坏笑的富太太,吓得一句话没说站起来就走。知识分子笔锋犀利但是在专业领域之外不一定伶牙俐齿,当时的马君武既惹不起这些军官太太,也担心大庭广众之下出洋相,所以只好逃离事发现场,没有给这段历史多补充一些趣闻。
影星胡蝶在《哀沈阳》见报的第2天就在《申报》发表声明,说自己“九一八”事变当天跟着摄制组在天津取景,9月25日才到的北京,到京后参加了抵制日货活动;由于国家有难,电影公司取消了一切宴会并禁止演员外出,所以在北京工作一个多月从未跳过舞,也没跟张副司令见过面。影视公司隔天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证实胡蝶女士和张副司令没见过面,不存在跳舞这回事。33年后的1964年,胡蝶到台湾参加亚洲影展时有记者问她“这次来要不要见一见张学良?”,胡蝶回复说“专程拜访就不必了,既然不认识也就没必要认识了”,所以她跟张学良一辈子没见过面。当然1964年外人见张学良需要老蒋点头,一般的关系根本不批准,即使胡蝶想见也见不着,这段历史也就没有更多趣闻了。
当年没有互联网也不能转发和评论,普通人公开表达自我的机会很少,在报上写东西是少数知识分子垄断的特殊行业,所以普通国民满怀对日军的仇恨和对国民政府的失望,却难以表达出来,这种被压抑的欲望需要一个通俗易懂的内容来承载和释放,《哀沈阳二首》的横空出世正好满足了人们这种需求,大家疯狂购买报纸并传颂这两首诗。各大媒体敏锐地发现了流量密码,纷纷撰写有关张学良风流成性、生活奢靡的文章,写一篇火一篇;南京政府的官方报纸也刊载类似的内容,让舆论的焦点对准张学良一人,张学良遭遇了人生中第1次“网暴”。
日本彻底占领东三省用了4个月,在那4个月里,大学生们围堵有关部门抗议,知识分子写了大量痛心疾首的文字,就连小学生们也在老师的带领下组队外出,手里举着三角形的纸质旗子,写着“打倒张学良!打倒赵四小姐!”。协和医院扛不住压力,派人对张学良说既然副司令已经痊愈,那就尽快出院吧。对于医院的逐客令,张学良也是无可奈何,结清账单带着人走了。半年后,有个人发明了“不抵抗将军”这个称号,这个更通俗上口的说法迅速取代《哀沈阳》成为新的攻击武器,张学良喜迎第二次“网暴”,发明这个“诨号”的人是汪精卫。
(张学良和国联调查团团长李顿)
1932年6月18日,以英国外交官李顿为团长的国联调查团结束了在东北的草率调查后回到北京,南京政府派出官员前去接洽,接洽团队的负责人是汪精卫和宋子文。当时汪精卫官至行政院长、宋子文是副院长。行政院长就是所谓的行政首脑,对岸现在依然有这个职位,好比我们的国家总理,属于内政问题的最高负责人。
汪精卫去北京的时候,身上还揣着一封蒋介石写给张学良的信。吃过接风宴说完了客套话,汪精卫鬼鬼祟祟地把信递给张学良。张学良展开信辨认着蒋介石龙飞凤舞的字迹,但是没读到什么具体内容,信里只是告诉张学良务必跟汪院长好好谈一谈。到底谈什么呢?张学良合上信问汪精卫,但见这位仪表堂堂的院长眼睛里满是期待。
1932年2月5日,日本彻底占了东三省,之后的几个月各地民众对南京政府的不满达到了顶峰,学生、工人、知识分子、普通市民和各种爱国救亡团体天天呼吁,要求出兵东北收复失地。学生们体力好,多次组团坐火车到南京请愿,蒋介石都被迫板着脸见了几回。可是即便民意如此汹涌,南京政府依然幻想依靠国联“以夷制夷”而不是派兵打仗。民众带来的压力笼罩在金陵上空,蒋介石都透不过气来,于是托汪精卫找张学良帮个忙。
到底帮什么忙呢?汪精卫开口说了,蒋先生希望你跟日本打一打,不要求什么战斗目标,就是打一打。为什么要打呢?因为现在舆论太厉害,不打一下政府怕是要倒台,打一打政府就能继续维持下去,你也会成为大家的恩人和功臣。汪精卫心想以自己行政院长的身份跟张学良提这个要求不算过分,没想到张学良当场拒绝,比9个月前下不抵抗命令还果断。他说我以为你们有什么计划,原来是糊弄老百姓,我张某人现在顶着不忠不孝的骂名,但是手下那些兵上有老下有小追随我这么多年,我都不忍心牺牲他们来洗刷我的骂名;蒋先生要我打日本那请他给我下命令,有命令我一定执行,我归军委会管而不是你们行政院管,你这私下里找我算几个意思?我不会拿下属的身家性命去延续你们这些人的政治生命。
碰了一鼻子灰的汪精卫很不开心,更让他不爽的是接下来的几天张学良把他晾在一边,每天跟宋子文出双入对吃喝玩乐。宋子文比张学良大6岁,18岁留学美国23岁读完经济学博士后回国,张学良也比较西化,他俩玩得最好。张学良是个目无长官的人,根本没考虑过把汪院长留在旅店沙发上刷报纸的后果。汪精卫看着报上连篇累牍的批判性文字,想想自己这一趟的遭遇,火气越来越大,回到南京后就对张学良下了手。
(投日后的汪精卫戎装照)
在张学良的私人顾问端纳眼里,汪精卫是个“长相漂亮的诗人”,长得漂亮有照片为证,诗人身份有大量作品为证。既然是诗人,那就擅长写诗、做文章和演讲,汪精卫充分发挥他的特长,写了大量电文攻击张学良。比如他说你看人家蔡廷锴的19路军和张治中的5路军在上海打日本人多给力,而你却把东三省弄丢了,就知道找我要钱,今天300万明天500万,我没本事给你这些钱,我辜负了你所以我辞职,但是希望你张学良也辞职,因为你辜负了4亿同胞。
张学良看到电文后回复说,下面的军队要吃要喝要领工资,他们找我要钱,我归顺了中央只能找你们要钱,不然我也没办法。你们要是制定了作战计划尽管给我下命令,别空谈抵抗和收复,事情哪有那么简单?我让汪院长失望了我非常自责,国家离得了我却离不了汪院长,希望你好好工作,我辞职算了。两人发起了电文大战,同时天天接受记者采访,关于张学良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目无长官、割据一方、注射毒品的事闹得沸沸扬扬,尤其是“不抵抗将军”这个称号被送上了热搜。
有些概念看似简单,但是第一个提出来并不容易,能把它推广到全国更需要本事。“不抵抗将军”这个称号从此广为流传,毕竟《哀沈阳》让普通人弄明白或背下来并不容易,但是“不抵抗将军”没有任何理解障碍,它像一把无限复制分发的武器一样被万千民众抓在手里,疯狂地刺向张学良。蒋介石原本期待着张学良自费打一下小日本帮忙缓解压力,没想到汪精卫用“不抵抗将军”转移了矛盾,他也松了一口气。“不抵抗将军”这个头衔给张学良的伤害非常大,不但当时人尽皆知,直到今天依然深入人心。张学良吃不下也睡不着,除了跟身边的人辩解几句外,只能无奈地含泪忍受,赵四小姐也每日陪着抹眼泪。
日本人后来对媒体说,在他们攻占东北的过程中,遭遇的抵抗几乎都来自张学良,但是中国人却骂他是“不抵抗将军”,这太奇怪了。在日本侵占东三省的4个月里,张学良除了组织还没撤回关内的东北军直接抵抗外,还资助东三省的各种抗日团体,并写信发电命令那些滞留东北的下属和这些抗日团体合作;大量流亡平津的东北人成立了抗日救亡团体,张学良也想方设法提供经费和武器弹药转入东北。所以他是当时所有不抵抗的军政要员中抵抗最多的那个,反倒被扣了个“不抵抗将军”的帽子。
这顶帽子对他伤害如此之深,以至于每次面对记者的时候,一激动就忍不住要掉眼泪,他说我的祖坟在东北,我爹的尸骨还没移到陵墓,我的内心极其痛苦,我怎么可能不抵抗呢?作为军人,如果我没有执行哪项对日斗争的命令,如果我有任何卖国行为,你们可以立即将我的脑袋割下来。然而在那个千夫所指的年代,他说的每句话都成了狡辩,没几个人会同情或理解一个生活奢侈、私生活混乱的人。
(张学良、宋美龄和蒋介石)
1931年底因为“九一八”事变的责任,张学良辞掉了“陆海空副司令”,蒋介石以“北平绥靖公署主任”的职位挽留了他。和汪精卫电文大战后,张学良请辞“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南京政府迫于压力批准了他的请求,蒋介石又以“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留住了张学良。蒋介石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张学良曾经帮过蒋介石大忙,蒋介石也需要听话的张学良替自己节制北方。而汪精卫在一些军人的奚落下怒而辞掉了行政院长,并跑到国外散心,他的位置就让副院长宋子文暂时接手。
张作霖成为“东北王”的那年,张学良才18岁,在那个年纪他幸运地成了超级官二代兼超级富二代。东三省赚钱的行业要么被张作霖垄断,要么张作霖是大股东,张学良有花不完的钱,他需要在一个躁动的年龄寻找各种乐趣。山珍海味很容易吃腻,骑马打猎、开车出游、吸食鸦片、逛歌厅逛窑子,这些不久也玩腻了,于是张学良开始学英语结交外国人,打网球、打高尔夫、开飞机,和军官的姨太太、外交官的夫人鬼混。汪精卫揭露的情况基本符合事实,可是在那个年代一个二十出头的人有了张作霖那样一个壕爹,没有任何法律法规可以约束,没有狗仔偷拍曝光,私生活能好到哪儿去呢?
以《哀沈阳》和“不抵抗将军”为主要标志的两次全国性“网暴”,给桀骜不驯的张学良以沉重的打击和伤害,他痛苦地意识到不能再依赖南京政府了。当时东北不是三省而是四省,第四个省是1928年“东北易帜”时南京政府划给张学良的热河省。日本占领了东三省后,接下来要进入山海关并攻占热河以凑齐“伪满洲国”的地盘,张学良下定决心要守住热河,也是守住自己最后的一点名誉。
[参考资料]
王书君/唐德刚.张学良世纪传奇[M].第46章-第48章.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p440-p474
汪树屏/汪纪泽.我所认识的张学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12月.p125-p133
泽勒/端纳.端纳回忆录[M].东方出版社.2013年8月.p136-p141
唐德刚/张学良.张学良口述历史[M].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3月.p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