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讲:从奢侈到刚需,中国人如何实现“空调自由”?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你过夏天的谷智轩。这个夏天热得有点不寻常——我所在的上海,最高气温动不动就突破40℃,本月已经热到连破150年来的气象纪录。不仅是上海,在强盛的副热带高压下,全国共有数十个国家级气象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这条命,是什么东西给的呢?请大家先刷在公屏上。我小的时候,空调绝对算得上“奢侈品”,就算家里装了,也舍不得电费,能吹空调的日子真的不多。到了今天,不用说在城市里了,空调在农村家庭,也逐渐变成了“刚需”。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空调产业,起步其实很晚。但短短20年间,中国人就走向了“空调自由”,这期间发生了什么?本期《轩讲》就来聊一聊,空调是如何走入中国的千家万户的?

空调产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标准化”。同样是白色家电,不同冰箱有容量大小的差异、洗衣机也分滚筒和波轮,有的还自带加热烘干功能,满足不同户型以及个性化的需求。但空调却不太一样,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空调,可能在外观上会有一些区别,不同压缩机的制冷功率,也可能有差异。但归根结底,大家买空调,不管什么品牌,吹出来的都是冷风,很难感受到有什么区别。而空调产品的更新迭代也很慢,十年前的型号,和今年的型号相比,在核心功能上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空调厂商,想通过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走差异化的发展路线,很难。空调厂商的科技创新,更多在于掌握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上,而这些,都是消费者不容易感受到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水平不发达,发电量也不高,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通电,而空调属于“高耗能产业”,一度被限制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开始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而早期的中国家电产业,几乎就是一片空白,供不应求,行业因此高速扩张。为了满足短缺的消费市场,家电厂商从国外大量引进二手生产线,再配合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和低价策略,就可以迅速抢占市场。厂商只会发明概念,几乎没有核心技术上的创新,大家都是“方案整合商”,核心零部件几乎都依赖进口。但受益于当时市场需求庞大,空调只要能造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90年代中国的空调产业,是典型的“卖方市场”,供不应求,行业进入门槛很低,但利润却很高。每到夏天,空调就会进入销售旺季,人们只要手头稍微富裕一点,就会考虑给家里置办一个空调。于是,企业纷纷引入产线,进军空调产业。到2002年,全国共有400多家生产空调的厂商,产品同质化问题非常严重。

2002年4月,一个叫奥克斯的二线空调厂,发表了一份《空调制造成本白皮书》,将旗下空调的价格进行拆分,指出其一台售价1880元的1.5匹冷暖型空调里,生产成本为1378元、销售费用为370元、商家利润为80元、厂家利润为52元,除了压缩机等核心零部件需要进口外,其他都是业内公认的好用料。奥克斯宣布旗下16款主力机型全线降价,拉开了空调行业价格战的序幕。空调行业发展早期,社会缺乏比较、了解家电产品的信息渠道,行业信息高度不透明,人们更愿意信任听过名字的“品牌货”。比起一线空调大厂,不太出名的二线小厂商,更有意愿通过降价,来抢占市场。奥克斯率先降价后,格兰仕、长虹、华高等品牌,纷纷降低了旗下空调产品的价格。到了次年,格力、美的、海尔等一线大厂,也加入价格战,靠在前期积累的良好口碑和技术优势,对小企业进行围剿。从2001年到2004年,中国空调内销出货均价,从2835元,锐降到了1600元。

 

21世纪初,中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每年都有大量农民进城置业、返乡盖楼,作为“三大件”之一的空调,销量自然也是水涨船高。而空调厂商互相打价格战,又纷纷拉低空调价格,进一步刺激了空调销售的火爆。几轮价格战下来后,春兰、华宝等传统的一线厂商,由于经营不善逐渐衰落;格力、美的则坐稳了第一梯队的宝座;也有像奥克斯这样的厂商,在价格战中,成功以价博量,挤进了行业前五的位置。当然,在价格战中,活下来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三、四线品牌,由于本身技术含量不高,毛利率太低,单靠降价难以维持住市场,既赔了本,也没赚到吆喝。到价格战末期,全国空调产能大幅扩张,导致进口压缩机供不应求,成本大幅抬升,再叠加国际铜价、铝价上升,小厂们扛不住一轮轮价格战,最后要么被大厂吞并,要么破产倒闭。

与此同时发生的,还有像国美、苏宁这样的大型家电连锁商场快速崛起,成了一二线城市家电销售的主力军,靠着规模优势,向空调制造商们压低集中采购的价格。此时各个空调厂商们,还处在激烈的价格战竞争之中,面对大型家电连锁商场缺乏议价权,导致利润又被下游的销售端蚕食。到2005年,全国只剩下了50来家空调品牌,2008年只剩了不到30家。价格战结束后,还活下来的国产空调品牌,纷纷调整经营策略,开始深度整合产业链,向行业上下游延伸,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

早在1998年,美的就收购了东芝万家乐压缩机和电机公司,进入上游核心零部件领域。此后又于2000年,收购了美芝制冷设备和美芝机电公司,2004年又和东芝开利签署合作协议,先后收购荣事达、华凌,全面巩固自身在制冷领域的技术优势。而格力则稍晚一些,于2004年,收购了珠海凌达压缩机公司70%的股权,2006年收购了珠海凯邦电机,2009年又与日本大金合资,设立精密模具公司和机电设备公司。行业巨头向上游产业链整合延伸,掌握了自主研发与生产核心零部件的能力,同时也控制住了生产成本,实现更高的毛利率,有了更大的定价空间,最终顶住了一轮轮行业价格战,与原材料上涨的压力,构筑起其对二三线空调厂的优势,坐稳了产业第一梯队的位置。

在家电行业起步初期,中国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当时既没有覆盖全国的零售平台,也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家电厂商把空调造出来后,想要卖出去,只能依赖一些传统渠道,主要就是过去就有的国营百货公司和供销社。家电厂商单纯负责生产,只设立一个对外的供销科,负责采购原材料和给产品定价。整个90年代,百货商场都是空调最主要的销售渠道。但这种经营模式,后来遇到了瓶颈,因为空调行业销售扩张的速度很快,而国营百货公司的数量就那么多。单靠百货公司,已经没有办法覆盖所有的销售区域了,于是专业的家电连锁商场和专卖店,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百货公司。当时,像苏宁、国美这样的大型家电连锁商场,在一二线城市里快速扩张,很快就成了最主要的家电销售渠道。空调厂商,需要借助这些大型家电连锁商场,解决空调的销路问题。

以苏宁、国美为代表的大型家电连锁商场,和以格力、美的为代表的空调制造商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矛盾。一方面,制造商能够借此,扩展销售渠道,提高销量。另一边,大型家电连锁商场,也会利用自身巨大的客流量,压低采购价格,向厂家收取“进场费”,延期支付上游供应商的货款资金,用低价吸引更多客户,提高自身渠道的影响力,但这么做,却伤害了空调企业的利润。

2004年,格力与国美,矛盾公开化了。原因是国美成都分公司开展空调促销,把原价1680元的挂机,降价到了1000元,把原价3650元的柜机,降价到了2650元。国美搞空调促销,价格比当地很多格力专卖店都便宜,把专卖店的生意都抢走了。格力得知后,立刻要求国美停止降价行为,并且要对方道歉。双方协商未果,最终导致格力决定撤出国美,不再向国美供货,开始在自建专卖店上发力。空调厂家“苦连锁商场久矣”,格力是国内空调厂的巨头,有格力在先,其他的厂商,也纷纷开始自建空调专卖店。2007年,格力把其股份中的10%,转让给由销售公司出资成立的河北京海,把渠道经销商与自身的利益绑定。2006年,美的开始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八座城市,与经销商试点成立合资销售公司,并且在两年后,把空调产品管理中心,全部转为销售公司,从过去的职业经理人被动考核,变成自负盈亏。

自建渠道,虽然花费了厂商很多成本和精力,但厂商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灵活扩张的空间。当时国内一二线城市的空调普及率已经很高了,很难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而在众多三四线城市以及广大的农村、乡镇里,却依然有许多地方没有空调。2005年后,苏宁、国美一度想把家电连锁商场开到三四线城市,但受限于人口密度、消费水平、物流成本等因素,进展不是非常顺利,这就给了拥有自建渠道的空调厂商发展的空间。毕竟,开一个品牌空调专卖店,并不用很高的投入,比在三四线城市建个大型连锁家电商场,还是容易多了。以格力、美的为代表的空调大厂,通过自建的专卖店,在三四线城市和乡镇攻城略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出台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全国各地大兴土木,给房地产经济烧了一把火。而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又带动了空调装机的火爆。2009年,空调被纳入家电下乡政策补贴范围。相关政策规定,下乡产品必须是3级能效以上,明确淘汰4、5级的高能耗空调。家电下乡政策,使得以格力、美的为代表的、在三四线城市拥有自建渠道,并且掌握核心零部件生产技术的空调大厂,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格力、美的借助家电下乡的政策红利,加大了领先优势,成为了空调行业中无可争议的两大龙头。回过头来看,自建销售渠道,为像格力、美的这样的一线空调大厂,带来了长达十多年的增长红利,确立了其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

而近些年来,互联网解决了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基础设施的完善,降低了家电的运输成本,电商平台也降低了仓储的费用。这些都提高了线上电商品牌的商品流通效率,又使得二线以及新兴的家电厂受益。过去,任何品牌的家电,想要卖到全国各地,都需要通过数年的耕耘,建立自己分销网络。对那个年代有记忆的观众应该知道,有些小品牌的家电,只有在大城市才能买到,小县城是买不到的。

而如今,二线以及新兴空调厂家,不再需要经过层层分销体系,只需要打造品牌爆款,通过互联网营销渠道,就可以直接将产品送到消费者家中。二线的空调厂商,比一线空调厂商,更积极地拥抱互联网电商渠道。过去,一线厂商积极扩展线下渠道,努力把产品卖到最偏远的乡镇。但多级分销渠道,也导致其间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利润,每多一个环节,就多了一层费用。空调的销售价格中,空调本身的成本不到50%,剩下的都是品牌、销售公司、仓储、租金、代理商和门店的费用。一线的空调品牌,如果在线上优惠力度过大,就会伤害线下门店的利益。有买过家电的朋友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同样型号的家电,在线上比了很久的价格,结果到一些线下的门店问问,居然可以比线卖上的便宜很多,这就是传统渠道分销体系不适应新时代的表现。

像我这个年纪的中青年,不少都是比较“社恐”的,在线下的商场买点东西,都不会讲价,还得带上亲戚朋友当“技术顾问”。我就有不少家电,是在网上买的,买之前还会参考其他up主的开箱体验,不太迷信“大品牌”。过去的二线家电厂商,和新兴的互联网家电品牌们,在线下时代,本来就缺乏销售渠道,无法与家电龙头们抗衡,所以在拥抱互联网线上销售时,会更加积极,靠着“高性价比”,抢占一线家电品牌的市场。随着中国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工业制造水平不断提高,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物美价廉的家电,像空调一样,走进每个中国人的家庭。

节目最后,又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吟唱环节了。观察者网是一家独立而负责任的新闻网站,我们秉持全球视野、中国关怀的理念,为大家制作节目。想要支持我们的朋友,可以加入付费会员频道观察员,年费198,使用我的邀请码007可立减十元。现在充值和续费的用户,还有机会领取观网军工组限量版T恤一件,三种款式随机发货,限量600套,大家赶紧行动吧!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