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取代中国,印度的“苹果梦”能实现吗?

大家好,我是谷智轩。今天我们接着来聊苹果。这段时间,印度政府似乎对“苹果产业链”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今年 1 月,印度工商部长宣布了一个大新闻:苹果公司计划把在印度生产的比重,从现在的 5-7%,进一步提高到 25%。到了 2 月,郭台铭的接班人、富士康母公司鸿海董事长刘扬伟开启了印度之行,不仅会见了印度总理莫迪,还和古吉拉特、安得拉和泰米尔纳德三个地方邦的政府高层会面。几天后就传出消息,说富士康准备在印度投资 7 亿美元建设新的工厂,未来进一步参与 iPhone 的组装。虽然富士康方面还没正式承认,但印度政府已经早早地把这个消息给“官宣”了。不少人因此担忧,印度是否会加快在产业链上取代中国?本期《轩讲》就来聊聊,努力挤进苹果产业链的印度,能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2017 年,苹果开始在印度开展产业链布局,并选择了合作伙伴纬创,作为印度市场 iPhone 的主要制造商。纬创在班加罗尔郊区的工厂开始组装 iPhone SE 和 iPhone 6S 手机,这是苹果在印度的一次试水。尽管印度是一个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超过 90%的智能手机用户,用的都是安卓机,但苹果依然看好这个市场。然而,相较价格昂贵的 iPhone,印度消费者更倾向于价格亲民的小米。当时,iPhone 在印度市场的占有率只有 1%左右。

同期,苹果已经出了 iPhone 8 和 iPhone X 等新款手机,但他们有些担心,印度市场是否有足够的消费力,来购买最新的苹果手机,另外也担心印度工厂的品控,是否达到了苹果的要求。因此,他们并没有立刻让印度生产最新的 iPhone 系列,而是先生产比较老旧和低端的 iPhone 型号,观察市场反应,逐步扩大产能。

2017 年 1 月,印度总理莫迪和苹果 CEO 库克见了一面,两人“一见如故”。“莫迪老仙”盛情邀请苹果将更多产能布局在印度,而库克也积极回应了莫迪的请求。2018 年,iPhone 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是 4300 万部,而在印度只有 170 万部,不到中国的二十分之一。但苹果看中了印度市场 13 亿人口未来的消费潜力,并且也有意获得印度政府的关税和生产补贴,所以还是加大了在印度的投资规模。

2018 年 6 月,纬创向印度卡纳塔克邦政府递交了一份高达 300 亿卢比的投资计划,打算在班加罗尔扩建第二座新工厂,占地 43 英亩,计划雇佣超过 10000 名员工,并用于生产更广泛的苹果设备。纬创还表示,新工厂不仅会组装智能手机,还将引入一个台湾制造商财团,在印度本地制造这些设备的零部件,并在未来继续加大在印度的投资。同年 12 月,纬创的竞争对手富士康,也向印度政府递交了申请,准备在泰米尔纳德邦投资 250 亿卢比建厂,计划创造多达 2.5 万个就业岗位。

不过,苹果在印度布局的工厂,不仅规模比中国小,而且生产的也主要都是过时的 iPhone 产品。这并不是苹果不想在印度生产最新型号的 iPhone,而是因为根据苹果自己的统计,在印度市场销售的 iPhone 手机,本来也大多是一些旧款和低端的型号,高端机型销量不大。印度是一个价格敏感的市场,并且还对进口的电子产品和零部件征收了比较高的关税,由于苹果产业链大部分布局在中国,很多零件还需要先从中国进口组装,不仅手续流程麻烦,关税还很高,造出来了还不一定能卖得出去,这些因素都阻碍了苹果将更多、更高端的产能转移到印度。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对印度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全球供应链的中断,也导致印度国内商品严重紧缺。2020 年 5 月,为了拯救印度经济,“莫迪老仙”决定,向全国发出号召,提出了“自力更生的印度”倡议。作为该倡议的关键一环,印度政府推出了与生产挂钩的激励机制(Production-Linked Incentive),简称 PLI。PLI 鼓励企业在印度本土生产电子产品,企业可以根据其销售额,获得不同比例的补贴。换句话说,在印度的布局投资生产的规模越大,能拿到的补贴就越多。除了用“萝卜”诱惑,“莫迪老仙”还掏出了“大棒”威逼,2020 年 2 月,为了进一步支持“印度制造”,印度政府大幅调高了多项进口产品的关税,其中把进口印刷电路板的关税,从原来的 10%,上调到了 20%。如果企业不想交这笔钱的话,就必须把产业链上附加值更高的环节,更多地转移到印度本土。

印度政府在吸引苹果产业链布局上,可谓是下了血本,在 PLI 实施的头一年,光富士康一家企业,就拿到了印度政府高达 4400 万美元的生产激励。“重金之下必有勇夫”,2020 年 7 月,苹果三大台湾代工厂的最后一家和硕集团,也坐不住了,决定在印度成立子公司,并且宣布投资 1.5 亿美元,准备在泰米尔纳德邦租下一块土地,用于建设工厂、生产智能手机,支持印度政府的“印度制造”、“自力更生的印度”等倡议,以获得税收优惠和土地补贴。这样一来,苹果的三大台湾代工厂,就都完成了在印度的布局。在富士康、纬创、和硕等公司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苹果产业链企业,开始在印度投资工厂、开建生产线、进行人员培训,让 iPhone 在印度的产能突破了 700 万关口。

印度政府一直在努力实现一个目标,那就是让苹果正式在印度生产最新版本的 iPhone。不过,想要吸引苹果布局更多的产能,不是个容易的事儿。“莫迪老仙”上台近 8 年来,推动了大量国际企业在印度投资建厂、发展电子制造产业链,这些“表象”,很容易让大家忽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印度发展制造业的禀赋,其实非常糟糕。印度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国际企业,来投资建设电子产品线,其实跟印度自身的条件没啥关系,基本可以说是莫迪靠各种“逆天”的政策手段强行推动的。企业想在印度扎扎实实地发展,真的是哪哪都有“坑”,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各方面的阻力都非常大。

这里我们就得回顾一下历史了。在印度独立初期,尼赫鲁想要模仿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推动土地改革,通过“工农剪刀差”的方式,从农业部门汲取工业化所需的资源。然而由于印度政府行政力不足,导致土改计划受到了地主和富农群体的强烈反抗,无法贯彻执行。这就导致直到现在,印度大量的土地依然集中在私人手中,政府无法整合利用,农业部门无法提高效率,工业化也缺乏足够的资源。企业想在印度投资建厂,首先在征地的环节就得脱一层皮。

印度的选举制度,继承自英国的议会式民主,因此也一直自吹自擂是所谓“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然而印度实施的“西式民主”,并没有为印度的经济带来积极的贡献,反而促成了一个个强势的利益集团,反过来阻碍国家的发展。印度过去长期缺乏大工业,而以小店主、小厂主为代表的小业主势力,则人多势众,这些利益集团通过选票民主动员,诱使政府出台了大量有利于小生产的政策,对发展大规模工业施加了重重限制,导致印度经济事实上形成了一种“逆向淘汰”机制。在印度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缺乏扩大规模动力的小微企业。

印度在对外招商引资的时候,一直宣传其拥有“人口红利”,国内有大量年轻的廉价劳动力。但其实,印度也无法很好地有效利用这些红利。这是因为印度的工会力量十分强大,按照印度的法律规定,企业超过 200 人必须设立工会,凡是涉及到员工权益的问题,都必须经过工会点头。印度的工人,一旦进入规模以上的工厂工作,就可以享受全方位的劳动权利和保护。正规部门的工人会组建成各种工会,再通过工会组建成强有力的政治联盟。这种联盟一旦与印度的选票政治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政治势力,施压印度政府通过严苛的用工法律。我也不是说工会不好,但主要的问题是,印度的工会组织遍地开花,比印度的工业还要发达,这就是典型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错位。印度在拥有强大的工业之前,早早地建立了严格的劳工保护制度和强势的工会组织,企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与工会谈判上,难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比如说在 2020 年,最早布局印度的纬创遭遇了一次恶意维权事件。纬创在印度雇佣了大约一万名工人,但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劳务公司派遣的合同工,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和薪水标准,也没有社会保险和福利。工厂原本实施的是 8 小时工作制,每天轮三次班,但由于产能不断扩大,纬创从 10 月起,延长了工人的劳动时间,变成 12 小时一班,每天轮班两次。印度工人无法忍受台资企业的加班文化,更何况劳动时间变长了,但工资和加班费却还是原来的水平,就等于是变相的降薪,破坏了劳动合同。但纬创却表示:这是劳务派遣公司和工人的纠纷,和纬创无关。这个说法进一步引发了大量印度工人的不满。于是在 当年 12 月底,超过 5000 名工人和群众,砸毁了纬创的生产线和车辆,并且偷走了上千部 iPhone。这次维权事件,使纬创蒙受了 43.7 亿卢比的经济损失。

纬创遭遇的恶意维权事件,也反映出了台系电子企业与印度的文化差异。台湾电子企业都是出了名的“血汗工厂”,而且还非常依赖与政府的关系。这些台资企业在哪里开工厂,都会因为待遇太差闹出大新闻,和当地的员工爆发劳资纠纷,印度也不例外。维权事件爆发后,印度卡纳塔克邦政府发布了调查结果,表明纬创的印度工厂存在违反劳动法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工作时间的不规律,工作条件差,工资降薪等问题,勒令纬创进行改正。外资在印度通常没有什么势力,稍微触犯一点劳动法,就会遭到工会的罢工示威。这些工会通常都在印度有着很强的政治影响力,印度政府在处理外资企业和工会的纠纷时,通常都会站在工会一边。这就导致开在印度的台湾电子厂,在面对工会的罢工时,基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妥协。这次的维权事件,也影响了苹果在印度的扩产计划,事件爆发后,苹果停止了向纬创印度工厂发出新订单,并且还派出了一个团队进行调查,确保纬创遵守劳动法。

2021 年,富士康的印度工厂又爆发了食物中毒事件。不知道富士康给印度员工到底吃了什么东西,反正他们吃完之后是上吐下泻,至少 159 名女工被送进医院,还有 256 名工人因呕吐、腹泻和头晕而在门诊接受治疗。我在想,这得是有多不干净多不卫生,才能让这么多印度人食物中毒。此事导致印度再次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超过 1000 名工人抗议富士康是血汗工厂,劳动条件就像“19 世纪的劳工”一样,比如说宿舍没有窗户,房间狭小到连行李都没法放,一间宿舍住了 8 到 15 人,住的地方离厂房太远等等。工人向管理层抱怨,还被管理层要求“自己想办法适应”。这件食物中毒事件,导致富士康印度工厂被政府关停整改,富士康不得不道歉,声明将重组当地的管理团队,花钱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苹果的 iPhone 产业链,大部分布局在中国,印度想要在本土生产 iPhone,需要从中国进口不少零部件,跨国协调非常重要。尽管印度政府出台了大量激励政策,鼓励苹果在印度扩大生产,但接二连三爆发的示威冲突,让苹果将产能从中国转移至印度的计划受阻,印度工人并不适应苹果供应链的“快节奏”。2021 年 9 月,苹果发售了最新的 iPhone 13 手机,然而直到新机上市的六七个月后,苹果才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印度,在印度生产新版 iPhone 13。

但这些,并不能阻碍“莫迪老仙”想让苹果在印度扩产的决心,外资不敢违反劳动法,害怕得罪了工会,吃不了兜着走,那就让印度的内资来。经历了 2020 年的恶意维权事件后,纬创对“印度制造”的前景感到心灰意冷,寻求退出印度市场,转让在班加罗尔的工厂。在这个时候,印度的塔塔集团站了出来。2022 年 9 月,塔塔开始与纬创谈判,准备建立合资工厂。塔塔是印度数一数二的财团,政治势力深厚。塔塔可以通过这次合资,跻身进苹果产业链,成为印度首家本土 iPhone 制造商,进入附加值更高的环节。对于纬创来说,有本土资本的撑腰,也可以让其在与工会的谈判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苹果也在积极推动这次谈判,事态进展得非常顺利,预计到这个月底就将完成收购,届时塔塔有望在合资企业中取得大部分的股份,而不是 50:50 的合资结构。

2022 年 9 月,苹果发表了一篇声明,其中写道:“新的 iPhone 14 系列引入了开创性的新技术和重要的安全性能。我们很高兴能在印度生产 iPhone 14”。

"The new iPhone 14 lineup introduces groundbreaking new technologies and important safety capabilities. We're excited to be manufacturing iPhone 14 in India,"

这份声明意味着,苹果将第一次在中印两国同步生产最新版本的 iPhone。经过五年的努力,印度终于实现了它一直追求的目标,这既是苹果更新产业链布局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莫迪用行政手段强行推动本土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成绩。不过对于印度的“苹果经济”来说,收购纬创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印度虽然有大量年轻的廉价劳动力,但工人素质普遍不高,难以适应苹果严格的品控要求。比如说塔塔在豪苏尔经营的一家电子设备外壳工厂中,生产线生产的每两个组件中,大约只有一个可以达标,良品率只有 50%,远远达不到苹果的要求。在提高产品质量上,印度还有很多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去年,富士康郑州工厂就曾经派出员工到印度传授经验,帮印度工人提高产品质量。

除了产品质量以外,如何与印度本土的工会谈判,让“缺乏紧迫感”的印度工人适应苹果的快节奏,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就在本月初,印度卡纳塔克邦政府通过了一项针对劳动法的修正案,允许工人每班工作 12 小时,打破了此前的 9 小时限制,让两班制成为可能。此外,修正案还放宽了女性夜间工作的规定。促使卡纳塔克邦政府通过这项修正案的,其实就是苹果和富士康的游说。可以说,为了能让苹果安心地在印度扩产,印度政府真是做出了相当大的让步。

为什么印度政府即使冒着得罪工会的危险,也不惜进行改革呢?这是因为印度在全球产业链上,始终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产业集群理论”。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掌握了产业链中的核心链条,周边的上下游产业也会逐渐聚集过来。中国是 iPhone 全球产业链的核心,而富士康在郑州的工厂则是全球 iPhone 制造的中心,雇有超过 20 万名工人,大量的 iPhone 零部件在中国生产,手机在中国组装,形成了规模十分庞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印度想要让苹果把产业链从中国转移到印度,竞争的对象不是中国的一两个工厂,而是中国的整个产业集群。这一波扩产后,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将会达到 7 万员工,相当于郑州工厂的三分之一。但在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上,印度与中国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印度工厂的大量零部件还需要从中国进口。这次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更多还是一个应对特殊情况的“备份”,印度想要在产业链上取代中国,需要向中国学习的,可远不止吃苦耐劳的精神,我衷心祝愿印度人可以至少先做到这一点,然后再畅享更美好的未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