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解难题or未知博弈:集体断供的最优解在何方?
掏空6个钱包买到的楼盘,一朝成了烂尾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头来换来的却是一个遥遥无期的幻梦。
真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如果这样的“人间惨剧”发生在你我身上,又当如何?
疫情3年,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方面是收入的下降,另一方面是持续的生活开销支出,以及每天睁开眼就等待着的房贷账单……对于每个要还房贷的普通人来说,这就像是肩膀上的一座最大的大山,承受之重,不得容忍一丝问题。
但生活的意外,总是难以避免。比起那些还在苦苦支撑的人,另一边因为疫情导致收入断崖式下滑,断供的人,则更是令人唏嘘。
近期,我们可以看到多份强制停贷告知书在网上流传。这些涉事地区包括河南郑州、陕西西安、江西景德镇和湖北武汉等等。
人到中年,被迫失业,房子断供,实属无奈。
2022年,迎来了三降:土地成交大幅度下滑、房价下跌、生育率下降。但比三降更令人心酸的,是最近全国各地出现的集体断供事件。
仅仅几天的时间里,全国范围内就出现了几十个停工烂尾楼的业主集体发表公告。
来自于江西景德镇,也就是全国闻名的陶瓷之都的恒大珑庭项目——被媒体形容,是它打响了全国停贷的“第一枪”。
近日,该项目的900多户烂尾楼业主,联合发布了“强制停贷告知书”,不仅指出珑庭项目已在2021年5月底全面停工,项目监管资金耗尽,而且痛斥相关银行“违规发放贷款,给业主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这份告知书中更表示,如果到10月份,楼盘仍未全面复工,他们将会全面停止偿还月供。而由此造成的相关损失,将由“违规放贷银行、监管不力的政府相关单位、转移资金的恒大江西分公司、珑庭项目组等相关利益方”共同承担。
正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12日晚间,“至少14个烂尾楼业主公告强制停贷 ”冲上了热搜。其中就有“武汉时代新城全体业主强制停贷告知书”,在网上热传。随后,各地“强制停贷”的楼盘更是迅速攀升。
据《全国业主发布强制停贷项目统计表》显示,已经波及到200个楼盘,并且还在增加。从南昌、长沙、武汉、河南,再到郑州、石家庄、沈阳、西安,既有省会城市,更多是三四线城市。
一份份给开发商、银行、监管部门等的强制断贷告知书,在网上流传。如果有关部门不快速反应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那么一旦出现大规模的断供潮,将对个人购房者、银行体系,以及开发商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姐认为,这场停贷风波背后,或许是一场关于业主、银行和开发商三方之间的激烈博弈“厮杀”。
对于个人购房者来说,断供意味着失去。他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充满期待的新家,更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
每一个断供者背后,大抵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心酸。
在我国,房贷应该是大多数人所背负的债务里,负担最大的部分。
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30-40周岁人群中,住房贷款总额是家庭年收入的11倍。而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贷款总额更是达到了他们年收入的32倍。
当一个家庭的年收入无法覆盖每年的房贷支出时,停贷,成了无可奈何的选择。而对个人来说,停贷的后果也很严重。
要知道,业主跟房地产公司签订的是购房合同,跟银行签的是借款合同,两者并不相关。
在购房者和银行之间的借贷合同关系之下,如果银行没有出现违约的情况,那么购房者作为贷款人是没有权力强制停贷的。
而且我们在还房贷过程中前几年都是在还利息,所以停贷一旦超过3个月未还款,银行会按照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的约定,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法院判决下来后,会依法强制执行以清偿银行的贷款损失。
房子被拍卖的钱够不够还银行还是个未知数。很多人往往是不仅亏了首付,还欠银行几十万,另外还要付各种律师费等等。同时,银行还会申请冻结你名下所有的财产。你的车子、房子、存款,全部都会被用来抵债。
更可怕的是,你会被列入“失信人名单”,也就是老赖。不良的个人信用记录,除了会产生额外的罚息之外,还会被禁止乘坐飞机高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甚至影响今后孩子的教育。而且你将来要是找到工作,银行也可以要求把你的工资都用来还债。
这样一看,停贷本是无奈之举,而其产生的后果,更是难以承受之重。
对于银行来说,房贷到底还是不是它们最安全的业务,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方面,业主的集体断供,意味着在银行内部一直被视为优质资产的住户按揭贷款,无法按时收回;另一方面,随着断供对房地产销售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让房企资金回笼压力加大,那么无法按时偿还房地产开发贷款,银行的房开贷资产质量也将受到影响。
所谓一环扣一环,真是环环相扣,利益交错。
在集体断供事件中,作为贷款方的银行,也被控诉存在“三宗罪”:首先,是违规在房屋主体结构未封顶前发放按揭贷款;其次,是将按揭贷款资金违规划入非监管账户;最后,是未积极履行资金监管方义务,导致预售资金支出不明。
先不说这些说法是否需要更多的证据进行进一步佐证,但外界对银行的责任质疑则不在少数。
这倒也逼得各大银行紧急排雷,纷纷发表声明,梳理房贷坏账风险。
最后,对于开发商而言,不管是集体停贷风波的愈演愈烈,还是层出不穷的烂尾楼背后,直接原因往往是开发商的资金链断裂。
以前日子好过的时候,开发商们都是拿钱买地建楼盘,当A楼盘建好,开发商拿到钱后,就开始建B楼盘。因为以前大家都相信房价会涨,所以B楼盘预售卖得好,这样能保证A楼盘正常交付。甚至开发商赚钱了,还会开始造C楼盘。
但地产调控时期,现在房价预期没了,不仅新建的B楼盘没人买了,甚至A楼盘也没钱再造下去,也就烂尾了。
断供,其实对开发商事实上没有直接的影响,因为在之前预收款房贷款已经进入了他们的账户,但对它们的信用和声誉的影响是致命的。
一旦个人违约逾期,银行就不会给你下发贷款,对大部分人来说没有贷款可能也可以生存下去,但对房企来说,如果楼盘烂尾,并且本身存在债务违约的情况,那么不光是银行,各种融资渠道都会对其亮红灯。
这对于重资产高杠杆性的开发商而言,将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在这场集体断供的风波里,业主、银行和开发商,没有人是赢家。
对于各方来说,“保交付”已经成为当前唯一重点攻坚的工作。
二姐想说,虽然集体停贷只是一时的无奈,但这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甚至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
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不合理事件,只有真正的解决问题,才是事情的关键。
停贷也有处置得算好的案例。比如前不久,被誉为“”河南学历最高楼盘“”的郑州著名烂尾楼——永威金桥西棠项目。
经过大半年的持续维权,包括几百名硕士及博士在内的一千多户业主们,终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府相关部门追回了一笔被股东挪用的约 10 亿元销售款,同时派国资公司接管项目,力争 2024 年 5 月底交付。
但这种模式,并不是可持续的。因为如果钱没被转走,这种模式还有可能。但钱如果被转走了,就几乎没有希望了。
可以说,地方特色的烂尾楼——这个无解的难题,想要彻底解决,需要的是政府、银行、开发商,以及业主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层面,可以从国家制度共同发力和加强监管。
比如7月14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作出回应,表示将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参与风险处置,加强与住建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协同,支持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
银行方面,则要严格落实金融监管要求,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金融服务,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而开发商,要拒绝“躺平”、积极复工、积极自救。“保交付、保生产”应该成为其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比如前不久阳光城就成立了“10W+交付专项工作组”,对交付有风险的项目实行“一盘一策”专项部署,统筹调度资金,确保进度赶、风险大、影响广的重难点项目支付。
此外,阳光城的“自救”可以说是很积极:一方面,与供应商、债权人、项目合作方等积极沟通,争取注入有效资源,推动项目良性循环,避免项目被动停工;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已经陷入被动停工的重难点项目,则调集优势资源重点支持,争取项目复工复产。
这些“自救”举措,也值得业内参考。
对于业主来说,抱团停贷对解决问题肯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要理性维权。比如,可通过政府部门和舆情影响与银行进行谈判,或许可促使银行与业主达成暂时的停贷协议。这样也比直接发送强制停贷告知书要合适一些。
虽然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二姐看来,有时候让子弹多飞一会,也未尝不是推动事情走向的手段。
如果这把火越烧越旺,形势也会有所不同。是无解难题还是未知博弈,且看事态发展之下,各方将如何处置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