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固态电池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本文来自《固态电池之争:丰田专利数排第一,中企没有进前十》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观网基于汽车的文章水准总是这么堪忧。

为什么固态电池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因为各种电池技术最大的问题不是基础配方的差异,也不是实验室中的原型样品,而是产业化工业化生产的难度,能够以合理的成本大量提供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工程实践反馈和持久改进,GM的电动车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召回就是因为LG的电池在质量稳定性上一直过不了关,美媒把它们称作“移动的火柴盒”。

这个痛苦昂贵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上路车辆进行反馈迭代,而典型的德国汽车的迭代周期是3.5年,日本的基本是4~5年,中国目前是1.5年。日本的丰田截至目前,才有一辆商用的纯电池车,而刚刚发出大规模召回,因为轮子会掉。丰田这种规模基本上要把东西从实验室变成真正的商用会继续再耗费最起码10年以上。

谁起步早,积累的专利多,不意味着是最后的赢家,LFP动力电池最早的专利和商业产品就是美国的,当时中国别说动力电池,连电解液和隔膜都生产不了。结果那家美国公司因为烧了好多年钱却一直解决不了产品稳定性问题,最后倒闭专利贱卖。

最后的赢家的选择权在市场,只要中国政府凭借全球第一EV市场这张牌,在技术路线上选择性地进行补贴,比如当年插电混动和传统混动的区别,丰田的技术路线压根没有机会在中国上路,欧洲和美国市场也是一样的。

日本自己那个可怜的本土市场,每年都在萎缩,而且现在老百姓还执着着内燃机的骄傲呢。

2030年,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市场上第二代固态动力电池都已经满街跑了,但丰田还在跟现在一样宣传它的完美的固态电池方案呢,但你看不到一辆路上的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