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似乎很久没出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了?”

这两题和一位海外制片人闲聊,她的有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她问:中国似乎很久没出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了?甚至演员行业、乃至整个娱乐行业都给人一种青黄不接的感觉?

我想说,“好电影”的定义是复杂的,如果是“娱乐行业”,那么它显然指向的是商业片、类型片,需要考量的标准是热度、票房,以及广泛群体里的口碑。

这关系到很多层面,不仅是电影作品,也包括整体的消费取向,以及电影作为消费形式本身的优先顺位,在近年来都是有所下降的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那么以后可能也不会有太多的”好作品”了。

如果以“艺术创作”作为定义,那么个人认为,近年来的中国电影还是有好作品的,甚至数量比商业娱乐属性最强、似乎电影行业最辉煌的十几年前,来得更多一些。

只是由于其与“娱乐行业”的标准、创作倾向性不同,自然也就得不到太多的热度与票房,甚至可以说是属于两个赛道,因此不太能被“娱乐行业”所曝光。它们会出现在欧洲三大节,或影迷群体的讨论之中,但其声量比“娱乐行业”显然要小的多了。

“娱乐”与“电影”,看上去是一体的,实际上颇有区别,而大部分人始终在用前者去衡量后者,作为唯一绝对的标准。

最近辛芷蕾拿到了威尼斯影后,很多人会用“没什么作品啊”,“没有票房/热搜啊”去质疑其含金量,甚至由此得出“资本买奖”这一极其“娱乐行业”逻辑的结论。而对辛芷蕾的未来发展,也更多会以“上xx封面,拿xx代言”“是否拉得动票房”来预判,依旧是娱乐行业逻辑。

当然,娱乐行业逻辑对应的是商业价值与国民度,很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从《长江图》开始,辛芷蕾显然就不太是所谓“xx数字小花”赛道的选手,而是将自己定位得相对偏向“演员”,去选择一些一眼可见没热度没票房的影片。

当然,你也可以说她是没能力去拿票房所以有自知之明,但无论如何,发挥演技特长、走创作道路,都是她的选择,不绝对绑定“娱乐行业”,而是成为“演员”。

周冬雨其实同样如此。她的很多选择都是确切无疑的“没票房“作品,上大部分人都一样,只是其他“花”不会这么“自杀”,而她会倾向于扩充角色范围、积累经验,去主动选这些作品。作为结果,她就变成了“没票房”,而由于中国缺乏够规模的文艺院线,去对接相应的受众,以及周冬雨的相对认知度,她的作品会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于是形成了被错杀过度的所谓“口碑”,实际上并不反映作品的真实质量。她的很多作品,确实没那么好,但也没有评分的那么差。

演员始终处于娱乐行业的评判体系,电影作品同样如此,而电影在整个娱乐行业中的消费优先级,生态顺位,处于不可逆的下行区间。因此,除了《哪吒》这样靠质量打出“电影外延”价值的现象级作品,以及官方支撑的作品之外,或许不太会有“好作品”了。

当然,如果是“文艺创作”角度,那么中国电影永远会有好作品诞生。只是秉持“娱乐行业”为主不变的话,那么这些作品很难去到大众认知的台面上,即使拿到奖项也是无人在意,甚至反而让奖项变成水奖,也就不足道哉了。

大家觉得呢?

站务

全部专栏